古琴名曲《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是汉族古琴曲。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字楚望,约公元1190-1260年)创作。当时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
传说中,九嶷山是贤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成为贤明的化身。郭沔是一个终生未仕的知识分子,生活十分清贫。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元兵入侵,南宋王朝即将灭亡的前夕。而他又是一个反对苟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人,故他借九嶷山为“潇湘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他对现实的黑暗与贤者不逢时的义愤和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背景
此曲的谱本最早见于明朝朱权编写的《神奇秘谱》,其题解说:“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后来的一些琴谱如《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等都将其标为描述山水风光的曲子
但这一说法未必准确。因为当时正逢金兵入侵南宋,郭楚望移居湘中宁远九嶷山下,于潇湘之上泛舟而游,潇水浇山,远远眺望,观赏云水奔腾。但此时山被云水遮蔽,不见天日,正如当时的时势,因此他心中悲痛,如九嶷云萦,遂谱《潇湘水云》,以曲抒郁。明朝陶宗仪曾在其《辍耕录》中收录元初黄莱的一首诗作,以描述郭楚望的愤恨。
段落
此曲版本很多,《神奇秘谱》原载共十段,各段标题为:
1.洞庭烟雨
2.江汉舒晴
3.天光云影
4.水接天隅
5.浪卷云飞
6.风起水涌
7.水天一碧
8.寒江月冷
9.万里澄波
10.影涵万象
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技法,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的“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
清朝以后逐渐发展成十三段、十八段不等。
分析
乐曲以泛音演奏的引子开始,展示核心曲调,玲珑的泛音成功的营造了烟雨朦胧的氛围。入拍后,前半曲以按音演奏,主题曲调委婉舒展;过渡段以低音弦上大幅度的“往来”模拟了波涛翻滚的形象(《五知斋琴谱》上注有“水云声”的提示),向后半曲奔腾激越的情绪发展。后半曲以独特的蟹行指法、极高音区的按音(最高至二徽六分)、大音程的按音散音之间的跳跃以及按音泛音相间等手法将全曲推向了高潮。之后速度减慢,不完整的再现主题曲调,结束在泛音尾声段上。
演奏版本
此曲流传广泛,各流派都有人擅长演奏,形成不同风格,现今流传最广的两个版本是:
*查阜西传谱,《自远堂琴谱》。查阜西因善弹此曲,被誉为“查潇湘”。
*吴景略演奏,《五知斋琴谱》等。
此曲在现代也被改编为古琴和管弦乐队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