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首诗词说古“桥”,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桥”是一个独特浪漫的存在。桥上的风景可以随诗人的心境变化,或喜或忧,或深或浅的横在诗词之中。
《题情尽桥》
唐·雍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这首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一气呵成。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燕,已经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寄物咏怀的名篇。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真切体验。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的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蓝桥驿见元九诗》
唐·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蓝桥驿春雪飘飘当初你归来之日,秦岭上秋风飒飒如今我离去之时。每到达一个驿站我都要先下马,沿墙绕柱东看西瞧寻找你的题诗。
元和十年,元稹自唐州奉召还京,春风得意,道经蓝桥驿,在驿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的七言律诗。八个月后,白居易自长安贬江州,满怀失意,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这首律诗。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
《洛桥晚望》
唐·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天津桥下的冰刚刚冻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没了行人。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皎洁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
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
《上洛桥》
唐·李益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春风吹动了金谷园里的几棵杨柳树,柳条就像少女那样摆动着细腰。可惜美好的风景里缺失了繁华之气,我心里十分失落独自登上洛阳桥。
在这首诗中,诗人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繁华和大自然的春色溶为一体,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的渔人。这里的桃花随着流水终日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人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趣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