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老师讲厥病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其中“厥”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四肢发凉,二是指不省人事,三是指病名,如:热厥,寒厥。在中医里,“厥”字频繁出现,全面掌握“厥”的含义了,对各种厥证就好理解了。否则,对“厥”的含义掌握片面,动不动就被“厥”弄迷糊了。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其中“下”是指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主要是指肾。详细讲解各种厥证于下:
一,【病位在下的厥证】
1,薄厥证: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上,迫于头部,引发神昏,不省人事,治法平肝降气,方剂用“五磨饮子”加减。
2,煎厥证:平时烦劳,烦劳则阳气张,阳气张则消耗阴精,导致阳亢阴虚,又复感暑热,两阳相加,阳更甚而阴更虚,肝阳化风上逆于头,发为神昏,不省人事,治法平肝潜阳,熄风开窍,方剂用“至宝丹”加减,待病情稳定后,再用“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
3,血厥实证:暴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郁于上而为血逆,引起神昏,治法活血顺气,方剂用“化肝煎”加减。
4,气厥实证:情志过激,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上壅清窍,发为神昏,与薄厥相似,治法顺气开郁,方用“五磨饮子”加减。
5,热厥证:在《内经》中,肾阴虚导致手足发热叫热厥,治法滋阴清热,方剂用知柏地黄丸治疗。
6,寒厥证:在《内经》中,肾阳虚导致的手足发凉叫寒厥,治法温补肾阳,用金匮肾气丸。
二,【病位不在下的厥证】
未完待继……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其中“厥”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四肢发凉,二是指不省人事,三是指病名,如:热厥,寒厥。在中医里,“厥”字频繁出现,全面掌握“厥”的含义了,对各种厥证就好理解了。否则,对“厥”的含义掌握片面,动不动就被“厥”弄迷糊了。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其中“下”是指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主要是指肾。详细讲解各种厥证于下:
一,【病位在下的厥证】
1,薄厥证: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上,迫于头部,引发神昏,不省人事,治法平肝降气,方剂用“五磨饮子”加减。
2,煎厥证:平时烦劳,烦劳则阳气张,阳气张则消耗阴精,导致阳亢阴虚,又复感暑热,两阳相加,阳更甚而阴更虚,肝阳化风上逆于头,发为神昏,不省人事,治法平肝潜阳,熄风开窍,方剂用“至宝丹”加减,待病情稳定后,再用“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
3,血厥实证:暴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郁于上而为血逆,引起神昏,治法活血顺气,方剂用“化肝煎”加减。
4,气厥实证:情志过激,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上壅清窍,发为神昏,与薄厥相似,治法顺气开郁,方用“五磨饮子”加减。
5,热厥证:在《内经》中,手足发热的厥证叫热厥,病因是肾阴虚,治法滋阴清热,方剂用知柏地黄丸治疗。
6,寒厥证:在《内经》中,手足发凉的厥证叫寒厥,病因是肾阳虚,治法温补肾阳,用金匮肾气丸。
二,【病位不在下的厥证】
1,痰厥证:平时多痰多湿,又因恼怒气逆,痰盛气闭引起四肢逆冷,甚者神昏,方剂用“稀涎散”涌吐痰涎,再用六君子汤加味治本。
2,食厥证:暴饮暴食,致胃气升降失常,上逆而厥,先用盐汤探吐,以去食滞,再用六君子汤加木香治疗。
3,气厥虚证:素体气虚,清阳不升,不能营养于脑,导致神昏,治法益气温阳,方剂用独参汤。
4,血厥虚证:血崩,吐血等大出血之后,因血脱而神昏,治法益气固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应当急固”,先用独参汤,待气脱得固,再用当归补血汤。
【原文】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注释】痿: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肺痿,二是指肢痿。喘:喘息。呕:呕吐,病位在胃。上:指中焦和上焦,主要是指肺。
【译文】凡是肢痿,肺痿,喘息,呕吐的病,大多数病位在中上焦,主要在肺。
【病例】某人,素患鼻衄,入夏又发热,下肢痿软无力,咳嗽口干,尿黄肤热。
〔辨证分析〕患者下肢痿软无力,属于“痿”,根据“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确定病位在肺。接下来再确定肺的病性是什么?症见鼻衄,口干,尿黄,肤热,确定病性为燥热。病位与病性结合,辨证诊断为肺热叶焦,阴液久耗,治法滋营清热,方剂用李东垣的清燥汤,去掉白术,升麻,柴胡,加白芍,枇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