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书范例┃模块课程视野中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说明:申报书的核心内容是课题论证设计,因此,这里只呈现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其他基本信息省略。
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模块: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模块”的表述是:“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模块”的描述是:“每个系列包括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如篮球、有氧操、短距离跑、中长跑、太极拳等)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般为18学时,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
《人民教育》05年第15、16期上的阐述是:所谓“模块”,即主题单元。这里的“模块”并不具备高中课程所言模块之所有特性,仅指内容组织上的单元,指把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就其内容而言,整体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都至力于共同说明一方面的问题;就学生而言,在学完一个单元后,应对单元的共同目标有清晰而全面(而非分散、孤立的)整体把握。
2、教学模块:是把水平目标引领的教学内容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模块,即把性质相同或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学内容,并对这个主题教学内容作教学时数上的相对规定。从原理上说每一个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个体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块库。
3、模块教学:是以一个教学模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教学中必须从模块这个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制定教学方案,即在一个相对规定的课时内,对某个主题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学习过程。它是由主题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的模块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选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多种课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等环节构成。
本课题中的“模块教学”界定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某些运动技能,将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知识、资源等诸多相关的教学因素进行巧妙、有机的融合,使每个主题学习单元方案都有达成学习领域的水平发展目标,为完成某一学习目标中的一个或几个子目标,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是实现教学科学化的理想境界,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策略。
4、模块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取自己模块库中的模块,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决策,再将一个或几个模块有机组合成课堂教学活动方案的教学设计过程。
5、有效策略:
有效策略主要涉及下列二个词:
●“有效”是指受教育者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育者有没有完成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受教育者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受教育者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育者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活动。
●“策略”是指教育者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课题研究中的有效策略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它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教育者产生自己的有效策略。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研究背景:
“模块”本是工业用语,“模块课程”(modulate curriculum)就是从工业生产中将功能相关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模块"的做法得到启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最早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和加拿大的CBE(能力教育体系)。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课程单元,对准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完整,评价要求明确。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灵活地进行组合,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更好地适应职业技术发展教育的要求。这样的特点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因此,模块课程很快扩展到普通中小学的核心课程领域。
体育学科领域也不例外,在国外(尤其是日本、美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单元(模块)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攻方向和各项改革的重要前提,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成果。我国部分学者也意识到单元(模块)教学的改革很可能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体卫艺司和中央教科所也开始组建相关课题组从事模块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编写相关教材等。
新颁布的高中课程就采用了“领域---学科----模块”的结构, 以“模块”作为课程的基本单元,从而使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的突破。“从已公布的高中新课程方案来看,在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I的七个领域、15个科目中,共安排了31个必修模块和115个选修模块”(摘自华南师大高凌飚教授文稿)。每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课程内容,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模块间的衔接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而是有不同的结构,包括传统的单向递进结构、横向并列结构以及交叉结构。通过一年多来的实验也可以看出,模块的设置与使用为我们实现灵活多样、选择性强的课程组合模式提供了可能,不仅直接改变着课程的结构和面貌,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而且为课程内容的更新与重组,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落实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的实验过程中,尽管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可“模块”的内涵似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它作用也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解决和回答“如何教会学生完整技能”、“如何避免教材在低水平上重复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如何看待教学过程中花样多、实效少”、“如何走出评课时只注重[课]和[一把尺]的怪论”,以及“如何让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过程,来有效地实施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同步发展”等实际操作问题,还没有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策略,而这些问题似乎都与“模块”有关。我们把“模块课程视野中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作为常州市体育教育名教师工作室的研究项目(常州市教育局于2005年底成立了27个首批名师工作室),就是充分认识到教学模块是一个教材的基本单位,又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还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集合体,更是一个教学模式的载体。模块的核心是过程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教学效果,它能承上启下,从小见大。因此,进行教学模块的研究,向上可能会牵动着教学思想、课程设置的研究;向下可能会牵动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横向可能会牵动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评价的研究。
鉴于此,我们将根据学生“身、心、社”三维健康观,以及体育课程自身动态的教学特点,试图拓展课程学习内容领域,构建学习领域不同水平段的目标体系,体现“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新要求”的设计思路。我们觉得这样的模块教学更利于学生对“体育”、“运动”、“身体”等现象形成更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也会推动新的模块设计、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发,也必然会改变对体育教育内在规律的认识,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改革。本课题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体育教学的内容如何以模块形式呈现,其教学应该如何设计、组织和实施。
2、研究价值:
由于“模块课程”能使新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更富有弹性,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课程间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保证了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原有的体育课程结构存在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为: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国家课程,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采用模块课程后,能保障选修课程的地位和真正实施,也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拓展的平台和生长的土壤。当然,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课程的设置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动态性和时代特征。它不必拘泥于学科的界限,既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又可以根据学生面对的生活和实际问题来设计课程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综合,实现模块中各知识点的统整和领域的沟通。
第二,有利于学习方式的主体化。过去的体育课程以项目的技术体系为框架而建构,注重知识、技术传授的系统性,也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模块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机缘与平台,让学生走出“技术”的小课堂、深入到“运用”的大课堂。因此,采用模块课程必然会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被动、机械的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学习的主体性转变,更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学习方式的改变也能更好地解决学校体育传统项目设置相对稳定与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爱好广泛选择的矛盾。
第三,有利于教师成长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往“大一统”的教材、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使得所有体育教师的教学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应有的个性与创造性,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采用模块课程形式实施教学,教师将拥有较为自主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气质、能力专长、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模块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富有鲜明个性化与创造性的教学风格。同时,它还可以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和公平竞争提供机会与挑战,从而促进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第四,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特色化。学校发展特色化必将是未来学校的主要竞争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的设置与教学将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学校可以依据各自教师、场地优势以及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课程中的主题内容、活动情境和社会生活等背景素材,在现有课程模块设置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本地的特色资源,并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沟通等形式将社会生活中的课题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开设丰富多彩而又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使学生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体育”的体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从而构架起学校体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说,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课程的设置特别是选修系列模块开发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内涵和办学品位。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实施模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后的丰富多彩的运动技能学习,以及运动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来达成新课标各个学习领域的水平发展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促进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探索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模块教学基本理念、活动基础和学校体育文化,提升模块教学研究的理论水平。
●探索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模块教学基本构成、运行机制和操作策略,改善模块教学的实践操作水平。
●探索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模块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优化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的实践和决策提供策略支持。
2、研究内容与子课题
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的实施可能是一种中间环节的改革,它上会牵动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下会影响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它很可能是近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此,依据现有的基础条件将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①牢固树立模块教学的思想,探索模块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方向性。重点是学校特色项目和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以及体育节设计策略的研究。
②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设计模块教学案例,通过某个案例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以探讨模块教学的科学性。重点是活动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③研究不同模块教学的过程特点,探索模块教学设计的规律性。重点是目标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④研究某项教材运用模块教学的操作方法、步骤,探索模块(单元)教学的可行性。重点是项目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⑤探索体育学科模块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性。重点是学生学业成就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的子课题有:
◆ 小学体育篮球类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 小学体育排球类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 1—9年级体操类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 小学体育田径类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 模块课程视野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 模块课程视野中体育教学与学习方式整合策略的研究
◆ 模块课程视野中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纬度、原则的研究
◆ 模块课程视野中构建体育特色文化策略的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模块课程视野中教学模块的划分,必将带来模块教学的改革,其中包括模块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模式以及模块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等等,这些都是构成课程的基本成分。然而,在看似简单的课程结构中,却又包含了诸多的要素,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其要素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方面。就课程整体而言,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化、组合起来的。所以,课程应该是一个立体的整体结构。当然,每个教学模块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在设计模块教学时,首先是要认真研究和理解《课程标准》的3 级目标体系,并从课程要素的内在价值出发,逐一对应地选择教学内容,使目标统领内容,内容反过来又体现目标,使两者更好地整合起来。同时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以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2、研究进度:始迄时间为2006年1月---2008年12月
2006年1月---2006年12月,完成总课题方案(包括子课题)的设计论证、立项开题;拟定课题管理章程;设计《课题组成员绩效考核综合评价表》;建立《课题研究网站》和《课题研究成果记录档案》;完成《迷你篮球》校本教材初稿;召开篮球、田径、体操和排球等模块教学现场研讨会;做好文献检索、调查研究、阶段成果发表与评审、年度考核等工作。
2007年1月---2007年12月,召开模块教学阶段成果展示现场会;完成《趣味排球》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水平一)活动情境、(水平二)领域目标、(水平三或四)运动项目以及体育节活动方案等模块教学的典型案例设计与实施;完成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的评价体系;做好模块教学课堂实录等拍摄工作。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召开更大范围的模块教学成果展示会;完成项目主报告、精品课实录;编印《体操》和《田径》校本教材、模块教学活动案例集(专著);做好课题结题成果鉴定以及跟踪研究方案的拟定等工作。
3、研究方法:本课题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为了实现既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要素和成分进行系统的革新尝试。为此,本研究将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总体研究的技术路线沿“理论筛选—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展开。
①文献法。思想、理念研究主要采取文献资料和个案进行比较与归纳的方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召开相关人员的座谈会和个别访问,与专家、学者零距离的访谈,接受面对面的指导,广泛听取意见,为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或参考意见,进行强有力的调控。
③实验法:随机抽样选定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前期测试,属可比样本。实验过程中进行数据积累,实验后运用统计学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④行动研究法。坚持行动中研究、研究中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的原则,分阶段以子课题为单位进行总结评比,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个案反思分析,不断形成观念,指导教学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新路子。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模块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现目标群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能反映出实现学习目标的全过程,而每一次课则是其中的一种教学手段的体现。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践“模块教学”的观点主要体现如下几点:
观点之1:模块教学能让学生对某项内容进入深入有效的学习,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过程,有效地实施“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目标的同步发展和解决教材在低水平上重复及学生兴趣不高等实际操作问题。
观点之2:模块教学是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载体和空间定位,对各种模块的区分是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提。它能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花样多,实效少”以及教学评价时忽视作为课的上位结构和决定课的设计的“单元”,只用同样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来关注“课”等问题。
观点之3: 模块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集体,并在集体性学习活动中受到影响。能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某些能力发展的“最适合期”,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认知性学习。
观点之4:模块教学能整合与生成学习资源,帮助教师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教学方案,做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观点之4:模块教学能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推进“2+1”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2、重点、难点
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
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本质属性,对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的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试图通过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构建一套能有效实施“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学习领域五维健康水平同步发展的教材体系。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如何建立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养成终身锻炼身体习惯的、可操作的模块教学评价体系。
3、创新要点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①、寻找模块教学的文化背景,实现理论创新;
②、建立跨地域的研究团队,体现组织创新;
③、创建项目交流的网络平台,体现过程创新;
④、针对模块教学中关键问题,追求结果创新;
⑤、利用名教师工作室的优势和影响力,实现传播创新。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负责人 | |
阶 段 | 体育模块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纬度、原则 | 论文 | 6.9 | 李长志 |
成 果 | 模块课程视野中有效情境的实践与探索 | 论文 | 6.11 | 李长志 |
简述模块课程视野中体育教学的整合策略 | 论文 | 7.6 | 李长志 | |
模块课程视野中体育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 | 论文 | 7.1 | 张勇卫 | |
模块课程视野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 论文 | 8.6 | 祁秀珍 | |
最 终 | 篮球类等模块教学活动案例集 | 教材 | 6.12 | 课题组 |
成 果 | 模块教学精品课堂实况与评析 | 录像 | 7.11 | 课题组 |
(限3项) | 模块课程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包括结题总报告等) | 专著 | 8.1 | 课题组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本课题已被常州市教育局批准为“常州市体育教育名教师工作室”研究项目,主持人已与常州市教育局签定了《项目研究协议书》,建立了一系列的保障机制。
1.组织机构:
建立“双层次”协同管理的组织机构。一是由“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领导小组—金坛市名教师工作室领导小组—教研室(单位)名教师工作室领导小组”构成三级组织管理机构;二是由“领衔人—学校校长(成员单位负责人)—名教师工作室成员”构成三级业务指导网络。工作室以领衔人及导师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对项目研究、管理等工作进行专题研究。聘请华东师大、南师大、扬大体育学院等专家、教授以及常州、金坛市教育局等主管部门有关专家和名、特、优教师作为项目研究组的专家顾问。
2.管理体制:
构建常州市教育局等主管部门和各类专家以及名、特、优教师指导、项目组集体决策、主持人负责、成员落实的项目管理体制。具体内容如下:
◆项目组由常州市教育局直接领导,金坛市教育局及所在实验校给项目组必要的支持。
◆聘请的专家组负责项目研究的业务指导,包括调查研究、方案设计、过程指导、成员培训、课题咨询、论文评改等工作。
◆项目组成立“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研究的决策和需要集体决定的项目研究事宜。
◆项目组是项目研究的基本单位,将定期举行研讨活动,集体研讨如何将项目研究方案转化为成员的教育教学行为,探讨如何协作贯彻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
◆项目组成员是项目研究的具体落实人员,成员应积极投入实践,积极参加项目研究及子课题研究活动,主动地探索,完成研究任务。
3、支持条件:
(1)、已具备的条件
◆团队作战—集中了金坛及常州地区体育教坛精英。为了打造本地区本学科教育教学科研品牌,在常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教研室等有关领导的组织下,项目组成员已有了合作的经历,并构建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每个人都乐意围绕课题自觉的实践探索,体现出良好的教科研素养和能力,各自取得的科研成果,为本课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项目组成员大部分是教学一线的专职体育教师,他们中有市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及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同时还有体育教研员和分管校长(体育教师)等。
◆实践丰富—具备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丰硕的科研成果。项目组成员从“八五”期间的教学方法专题研究到“九五”期间的教学结构探索,从“十五”期间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再到“十一五”期间的模块课程开发。一直从事着体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模块课程”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项目组成员中有9人次参加过省、市教学能手等比赛并有6人次获一等奖。主持(参与)承担过“九五”、“十五”期间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全部通过鉴定,多次获得省市有关专家的好评,撰写的近百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发表、获奖,正式出版了2本专著和2本校本教材。
◆基础厚实—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厚实的保障机制。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结合长期从事课题研究的经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常州市教育局三年里每年投入该项科研经费为1.72万元);各实验单位具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越条件,能确保应有的体育设施、设备,能给项目组成员一定的研究活动时间和接受培训的机会,特别是领衔人得到了市教育局的关爱,集中精力和时间,从事该项课题及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项目组通过网站系统检索、图书收集等途径,积累大量的参考文献资料,藏书量达3000册以上,等等。这一系列的优越条件为本项目研究打下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和时空基础。
(2)、需要性的条件
◆端正思想,明确目标,确立深入课改信念。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模块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需要项目组成员克服困难,积极争取各级领导、专家的支持,特别是学校校长要端正办学思想,摆正学校体育工作的位置,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更新观念,转变方式,发挥名优群体效应。常州市教育局组建名教师工作室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让优秀教师间合作互动,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使其成为培养优秀教师重要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教师的孵化地,促进本地区本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体育教师投身于该项研究,形成更大的研究团队。
◆改善条件,完善制度,加强成员培训力度。要尽力为项目组成员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增进交流的活动平台,适当减轻成员的学校工作负担。要完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促使项目研究工作目标和教师培训目标的完成。项目组所有经费按《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实施意见》要求均划入领衔人所在单位,专款专用,由所在单位根据经费使用范围和财务制度有关规定进行监督管理。与此同时,也需要各项目研究所在单位给予必要的经费等相关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