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西山赵长城

邢台西山赵长城

在邢台市西部与山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横亘着一段沿太行山山脊分水岭走势,回旋穿插,高低错落的古长城。这段长城北起内丘县的鹤度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每处关隘一般都由城墙、关门、营房、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邢台的驴友们大都在邢台西山见到过几段长城遗迹。当然,前几年我们去的时候见到这些遗迹,有的尚称为完好,有的已是坍塌残缺了。但足以证明,这就是邢台区域内的的古长城。

在徐景曾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中有几处关于“边墙(长城)”的记载:

马岭: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山势险峻,为戍守要地,中有平坦处,设边墙二道,外有沟涧,名曰鬼谷。沟外为嘲岩,南为牛心脑。

黄榆岭: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形险道冲,旧设有边墙、敌楼、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今废。

清风岭: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旧设有边墙、敌楼、水门、营房。今废。

支锅石:在清风岭南四十里。三岭并起,状类支锅。旧有边墙、铁门、箭楼、营房。今废。

大岭口:在城西一百四十里。山有边墙。1

戚朝卿《邢台县志》记载了马岭口、黄榆关、清风岭、支锅石口、露萝(路罗)岭、夫子岩、庄儿角、货郎神口等处长城的防守设置。有的隘口还设有墩台、吊桥2

邢台西边相邻的是山西的和顺县,两地基本上是沿着太行山而分界。在《和顺县志》中对于这段长城也有基本相同的记载。

《和顺县志》旧序曰:和顺边晋省东陲,隶辽州北鄙邻。畿甸接豫域,四岭环峙,群山盘曲,居太行之绝巅3。梁余(春秋梁余子食邑)皆山也,邑设于深岩遗谷之间,俗朴事简,守之者称易,治为是地,虽僻而昆连直豫,旧为全晋东藩第一要隘。设文武员弁七,营房九,四岭杌要处,皆属边防。4

在南抵辽州,西邻古魏,北接沾水,东距直隶的和顺东境边防之地,每处关隘一般都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和顺县志》建置及古迹项下明确记载:黄榆古戍、韩信旧寨、黄榆岭、辘辘村、桃树坪岭、风门岭、马岭、夫子岭、马脊岭、炉烟岭及松子岭等处,都曾分别设有营房一所,墩台一座,烟墩五座5。这些明显都是长城隘口处的设置。但对其设置年代均语焉不详。

其中马岭关长城,距邢台城一百六十里地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北的马岭上,距和顺县九十五里,据邢台城一百二十里,位于太行山最高处的白虎山(不老青山)与牛群垴之间,北距鹤度岭长城十六里。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二口皆有关墙,与黄榆关相犄角。旧设有东、西二门,敌楼、吊桥、官厅、营房、防守军兵。在关门顶上,有一通明代残碑,碑额篆书“邢州西山关隘”,碑文中有“明嘉靖……”等字,当为明嘉靖年间或之后刻立的修筑或修葺马岭关长城的记事碑。马岭关长城城墙及垛口大部保存较好。

黄背岩长城东侧保存一通明代石碑,阴刻竖行“郭公关”三个大楷字,右侧竖写寸楷“直隶顺德府督工同知关西郭□□□垣。”左侧书“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岁仲夏吉旦典史高文□□。”据《顺德府志》记载,郭公关为顺德府同知郭从路督工修建,故名。

邢台有长城这是可以肯定的。《文物春秋》2003年第7期登载的河北省博物馆李建丽的《河北明长城建筑概说》6指出,长城,明代又称边墙、塞垣、长垣,指筑于边境上的界墙。外长城又称外边,内长城又称内边;有几重边墙处分别称为大边或头边、二边、三边等。故明代后地方志中称长城为“边墙”就可理解了。至于这里是明代时修筑还是明代再次对旧有的长城设施又进行了一次重新修葺则是另一个课题了。

下面我们根据时代变迁,对邢台的长城起源进行一下追溯。

一、邢台赵国长城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自序说:始而齐、赵、魏、燕筑长城,赢秦统一之。继而元、魏、齐、周筑长城。杨隋统一之。终而朱明阻御蒙元,雉堞堡垒,蜿蜒四千里,迄今犹新。7

据《中国长城沿革考》说:赵长城有两处。1、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正义】:括地志云:“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北。【正义】: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於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这道长城大部分在内蒙古境内。

2、《史记·赵世家》上记载:“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筑长城。”又说::武灵王十九年春(公元前307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8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筑长城有二处:1、“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2、“肃侯十七年,筑长城。”【正义】:刘伯庄云“盖从云中以北至代”。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又疑此长城在漳水之北,赵南界。9

就是说赵筑长城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阻漳滏之险”。这样“又疑此长城在漳水之北,赵南界”就有了依据。

漳即漳河,滏即滏阳河。《和顺县志》载:漳水有二,一出县西一百里八赋岭,名小漳水。流经榆社县合黄花岭水,至武乡县西五里合湟水,至襄垣县东北合浊漳。一出乐平县少山大渑谷,流经县东合梁余水,转东南至交漳村,合流东注。漳水环带曰:漳水有二,一自县北东流,一自县西东流。交绕环抱,有若带然。这是说这条漳水是自和顺县东注入赵地。10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隆平县志》清王原祁《大陆泽图说》:“自万历中,漳水决曲周,入滏阳,因名小漳河。及经大陆(泽)而北,塞于隆平,又名古滏河。”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平乡县曰:滏阳河在城东七里,广平府鸡泽县流入,又东北经任县,又北经赵州隆平县,至宁晋县合漳河。旧漳河,在城东十七里。县志云:河窄不足以容水,其水无常,西徙辄入滏阳,东徙辄入新漳。

《史记·赵世家》上记载::武灵王十九年春(公元前307年),召楼缓谋曰: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集解】:徐广曰:安平经县西有漳水,津名薄洛津。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

漳滏之水,一自南北注赵地西界,一自南北注赵地东界,确实成为了赵国的“漳滏之险”。故此长城的位置在“漳水之北,赵南界”即漳水北岸,今河北临漳、磁县、成安县商城镇一带(遗址尚存),北至邢台县、内丘县鹤度岭就好理解了。

二、邢台汉长城

《后汉书·李贤注》载:建武十二年,杜茂镇守北边,发边卒,筑亭候(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修烽火。建武十四年,马成又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12中山为河北定县治。邺,东汉属魏郡冀州,在今河南临漳县西南四十里。中山至邺的长城段是自今河北正定县东北至今河南临漳。其间过赞皇、临城、邢台等地界。即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按:“然则这次所筑的障塞,四、自河北定县南至河南临漳县西南。13

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有二首诗,14既是二人观览邢西山景、关隘时歌咏此处汉关所作。

王世贞“黄榆岭”

太行无际碧天愁,榆寨褰帷万古收。紫气东盤沧海出,黄河西抱汉关流。

橐鞬忽动双鸿䏃,刁斗频敲万马秋。薄伐至今仍列戍,教人无奈说并州。

前题  李攀龙

西岭秋高大陆前,马陵寒影踏遥天。群岭不断浮云色,¨¨长流落日悬。

地险关门啣急峡,山奇削壁挂飞泉。何人¨¨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

三、邢台明长城

邢台的明长城应该是在赵长城与汉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筑或修葺的长城。这段长城属于山西镇管辖的长城。据民国二十二年出版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说,此长城自阳泉平定县的固关(娘子关南)而达黄榆岭(山西和顺县东,邢台市西南)。就是现在横贯山西及河北之间的长城。15邢台境内的明长城是由多处关隘组成的。据调查关隘有:鹤度岭、锦绣堂、烧梁关,马岭关、陈宋口、马脊岭、炉烟岭、松子岭、黄榆关、清风岭、支锅岭、露萝(路罗)岭、王三铺、夫子岩、庄儿角、货郎神口及沙河市的黄背岩、数道岩、大岭口等近二十处,每处关隘一般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

明代1421年成祖朱棣迁都于北京,而自1505明武宗朱厚照之后由盛转衰。至宪宗成化年之后,鞑靼、瓦剌诸部几乎每年都会侵扰凉州、兰州、宁夏,侵扰大同、宣府次数更多,有时更是打到太原、襄垣、长子(嘉靖二十一年六月辛卯,俺答寇朔州。壬寅,入雁门关。丁未,犯太原。秋七月己未,俺答寇潞安,掠沁、汾、襄垣、长子),16这就严重危及到了京师的安全。所以才彰显了保卫京师的固关(娘子关南)而达黄榆岭这段长城的重要性。

按李文所说明代长城的称谓,邢台的长城应该属于“内长城”,抑或称邢台的长城为“内边”。

邢台长城很多人都把它叫做明长城。按以上探讨,它是在赵长城与汉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筑或修葺而成,故更应该叫做赵长城。

附注:

1、徐景曾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卷之二山川13页、16页。上海、巴蜀、江苏古籍出版

2、光绪三十一年清戚朝卿《邢台县志》也在舆地·山川,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

3、郑宪璋康熙十四年《和顺县志》卷十下序·旧序717页、767页。

4、光绪七年知辽州和顺县事古越鲁燮光《和顺县志》767页卷十下序旧序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

5、郑宪璋康熙十四年《和顺县志》48——104页,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

6、《文物春秋》登载的河北省博物馆李建丽的《河北明长城建筑概说》2003年第7期

7、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民国二十二年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

8、《史记·赵世家》“肃侯十七年

9、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民国二十二年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

10、张燮典民国三年石印本《和顺县志》44页山川、49页,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

11、徐景曾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平乡县18页,上海、巴蜀、江苏古籍出版

12、《后汉书·李贤注》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13、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63页,民国二十二年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

14、徐景曾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卷十六艺文下351页,上海、巴蜀、江苏古籍出版

15、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77页第五篇·明与长城·山西镇。民国二十二年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

16、《明史》卷十三 本纪第十三◎宪宗一、卷十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