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保护消息
知道很多人都在为保护区困惑,特别是中央环保督察和绿盾行动,把个保护区搞得一愣一愣的,可谓惊心动魄,可谓惊弓之鸟。也许是在保护区待了很多年,那份情感已经像蛊毒一样深入骨髓。我还是喜欢自然保护区工作,听到“保护区”几个字都格外觉得亲切。
换了岗位,本以为自己能够安分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尽量别去招惹保护区的事儿。但总是忍不住,尽管它一会儿保护区,一会儿保护地。一会儿分三区管理,一会儿分两区管理。变化得像走马灯,脑筋揣得不够用,那些新玩意儿目不睱及。那么,保护区都主要保护了些什么?不就是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吗?关心关注保护区不正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吗?管它怎么变换,总得有人去管,总得有人去关心。
已经很久没有参加自然保护区的活动,这一次参加会议甚至有点小兴奋。那些保护区的同仁也开始陌生,因此参会的人们没有多少能认识,不像当年参加保护区会,大呼小叫,也算前呼后拥,就像老朋友聚会,非常享受那种感觉。如今物是人非,保护区工作也似乎变得定数难寻。
参加会议当然是为了收获,尽管已经有些生疏,还是很快就找到了感觉,为那些会议上的海量信息而兴奋着。脑袋记、笔记本记、照相机记,总之不愿错过一丁点细节。特别是国家林草局的领导、生态环保部的领导、自然资源部的领导,他们的信息代表了自然保护的发展方向,听得人好像眼前一片光明。调查、评估,调整、优化,似乎保护地的事情一抓就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保护与发展两条底线,以保护促发展,浙江那些已经得到肯定的经验。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一道道灵光在眼前。但我却最关心的是怎么能弄出个贵州经验!
贵州真山真水,已经有了不少的保护地,却没有一处国家公园,都为那一句“更严格的保护”而傻了眼。由于速度与模式的不同,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却总走不在一起。于是想了很多,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地方政府会如此痛恨保护区,都恨不得把保护区都撤掉。那一句“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就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想法吓跑,甚至是热门儿的国家公园。试问如果没有保护区就可以乱搞?没有生态环境人民还能答应?又怎么去解释“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入章入典,但有多少人是真心?有多少人理解它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