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灭诸王(5)最后的倔强
短短五个月,韩信,韩王信,彭越,全部被杀。
灭楚三英被吕后亲手干掉了其中两个。
这个女人非常不简单,记住吕后这个人,下一战是她专场。
彭越不仅没有善终,尸身都没能保全,被刘邦剁成了肉酱,装在罐儿里做成了恐怖礼品被分发给了各诸侯。
其实就是给两个人看的。
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此时吴芮已死)。
或者说其实应该就是给一个人看的,就是英布。
人家长沙王的老吴家,特别明白怎样保存自己。
吴家封王后,就一直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了刘氏宗族,又将自己的一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表明自己没有威胁。
英布在收到彭越做成的酱货时正在打猎,当他看到昔日的一方英雄豪壮如今装在了罐儿里,那一刻,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既然已经英雄末路,索性再燃烧一次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无论结局如何,终归要像个男人一样迎接自己命运的结局!
英布下定造反决心后,开始暗中部署,集结军队,侦察邻郡的意外警急。
英布的密谋,虽然事事小心,但还是走漏了风声。
倒霉在了一个小人物身上。
起因是英布宠幸的爱妾病了,但被一个叫贲赫的小官盯上了。
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正好这个贲赫住在大夫家对面,他是个比较会钻营的人,认为这个夫人路线的拍马屁机会不能放过,于是总在那个妾看病时送去丰厚的礼物,还陪领导的女人在那大夫家喝酒。
这个贲赫比较倒霉,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
他投资的那位爱妾在侍奉英布时开始说贲赫的好话,称赞贲赫是忠厚老实的人。
但不知是这位爱妾平时就桃花外露让人不放心,还是贲赫的名声不好,还是赶上英布那几天心情不好,英布开始暴怒。
你特么怎么知道有这么个王八蛋的!
虽然这位爱妾把说贲赫好话是因为收人家礼了的原因告诉了他,但英布仍然疑心她和贲赫私下有一腿。
贲赫听到风声后,大恐,借口有病不去上班。
英布听说更加恼怒,派人逮捕贲赫,贲赫展开了逃亡。
贲赫一路向北,直奔长安而去,英布派出追杀的人没能赶上。
贲赫到了长安,上书告变,说英布要造反。
一向对于造反事件猴急的刘邦看了他的报告,突然斯文起来,找来了萧何商量。
萧何说:“英布不应该有这样的事,恐怕是有怨仇诬陷他。还是先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试探淮南王吧。”
英布这边心理素质不太好,看到了汉使前来就杀死了贲赫的全家,起兵造反。
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刘邦释放了贲赫,然后召集将领们问道:“英布造反,咱该怎么办?”
和当初有人告韩信谋反一样,将领们还是那一个套路:“出兵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能怎么办!”
夏侯婴回家后和自己的门客们谈论此事。门客薛公说:“他本来就当造反。”
夏侯婴说:“小点声!不要命啦!皇上给他裂土封王,赐爵显贵,面南听政,立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反呢?”
薛公说:“彭越,韩信都死了,这三个人当初都有同样的功劳,自然会怀疑祸患殃及自身,所以肯定会反。”
夏侯婴把这些话告诉了刘邦,并说:“我的门客原楚国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您可以见见他。”
刘邦于是召见了薛公,薛公说:“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计出上策,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了;计出中策,谁胜谁败很难说了;计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刘邦问:“什么是上策?”
薛公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
刘邦再问:“什么是中策?”
薛公回答说:“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
刘邦又问:“什么是下策?”
薛公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己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
刘邦问:“你觉得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
薛公回答说:“选择下策。”
刘邦问:“为啥?”
薛公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
刘邦说:“说的好。”赐封薛公为千户侯。
每个异姓王的造反,总会有几个搭上封侯末班车的,像薛公说“不为子孙后代和百姓”这都是扯淡,不过薛公开头说的还是挺对的,出身决定了英布的见识。
我们来分析一下,薛公的这三策的区别。
上策和中策,相同的地方都是取吴下楚,这个好理解,巩固南方的根据地。
区别在于上策是并齐取鲁,中策是并韩取魏。
之前我们说,韩地是天下之中,中国咽喉啊!为什么不如齐地呢?
关于这一点,刘邦同志是比较感同身受的。
采取中策,英布顶天了就是个项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采取上策,就不好说了,至少不会速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别看韩魏的中原土壤可能比齐鲁大地更肥沃,但两者的经济实力和防御成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齐国北边有黄河、济水,西边有泰山,南边有泗水,东边是一望无尽的东海。
从地势上,一直有东秦的说法。
关中是四塞之国,齐地其实也差不多,整个国家的边境都有天险的守护,而且南可击楚,北可伐燕,西取赵魏,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这个地方产盐,经济实力强劲,从管仲时代就是经济特区,刘邦把整个山西高原全分红了,但唯独死死攥住了晋西南的河东地,也就是运城平原。
因为那里有着当时中国最大的盐池。
关二爷之所以后来封神进入“神仙中的“帝”级编制”,最开始起步跟作为老家守护神守护运城盐池有着很大的关系(北宋时我们会有涉猎)。
盐,就是那个时代的石油,我们在开篇第二战就讲了。
当年齐国靠着这片土地称王称霸了七八百年,韩信打下了这么多国家,全都没正眼瞧,直至打到齐国,才踏下心来威胁刘邦。
项羽豪气干云,睥睨天下,北边打成什么样都没当回事,但韩信拿下齐地之后,放下身段开始恭维韩信。
这片土地,就是这么重要。
无论英布那边是计出上策还是中策,刘邦其实都不好办。
但英布真的就选了那个下策。
下策的东取吴越,西取下蔡,身归长沙,实际上就是想凭淮河之险,搞地方割据。
这种战略五百年以后可以,但现在不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因为淮河以南此时的综合实力太弱了。
而且北面也远不是摸索阶段拎不清的五胡们。
中央以全国敌一隅,你英布也不是项羽、韩信,所以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可以预见的败局。
战略这东西,需要身边有高人帮你分析,谋划,当你身边没有明白人时,你只能没头苍蝇似的乱撞,最终的结果也好不了哪去。
就像薛公所说,说到底,他英布就是个骊山囚徒,眼界就在那。
刘邦这面进行预判时,英布也进行了战前预测。
造反之初,他对将领们说:'皇上老了,打仗也打烦了,肯定不会亲自带兵前来,只会派遣将领来。
诸将中我只害怕韩信、彭越,如今他们都死了,其余的没什么可怕的。'
英布在给属下们打气,其实差点真让他猜中了,刘邦此时生病了,真的是不想来的,但他家的政委却真不是个简单的女人。
吕后再次出场。
刘邦开始的打算是让太子刘盈代替他出征的,但大政委知道后又开始找大领导沟通去了。
她很清楚,自己的儿子哪里见过那种阵仗,而且作为太子赢了无可赏,输又输不起,于是找刘邦哭诉。
英布天下猛将,诸将又跟你平辈,小孩子哪里控制的了你那帮虎狼之将,英布一听说太子出征更会大受鼓舞。
您虽然身体微恙,但仍请勉力一行,您躺在车上指挥,那帮将领就不敢不尽力。您虽劳苦,可却是为了妻子儿女啊!
刘邦听后大骂:这小子狗屁不会,最后还得老子亲自上阵!
骂归骂,但人家政委的有道理,刘邦在一通瘪犊子王八羔子后再次御驾亲征了。
英布那边上来向东攻打荆国,荆王刘贾出逃,死在富陵。
英布合并了荆国之兵北上攻打楚国。
楚国调动军队在徐、僮(今宿州地区)之间和英布作战,楚国分兵三路,想采用相互救援的掎角之势。
有人劝告楚将说:英布擅长用兵打仗,百姓们一向畏惧他,况且兵法有云:咱们现在是在“散地”作战,一旦士卒危急就会四散奔逃。
如今兵分三路,他们只要战败我们其中的一路军队,其余的就都吓跑了,怎么能互相救援呢?
咱们应该合兵一处,与他决战。
这正经是个读过兵法的人说出来的话!
啥叫“散地”呢?
《孙子兵法》在“九地篇”中是这么说的“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
啥意思呢?
在自家国境内作战的,叫散地。
为啥叫“散”地呢?
在自家这片土地上,人心容易散,队伍不好带。
你可能会纳闷,不对啊!在自家门口不是更应该同仇敌忾吗?不是应该更容易激发斗志吗?
你看看很多体育比赛中营造出来的主场氛围那威力可是相当的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个疑问其实挺对的。
但只能说万事万物皆有特例。
关于主场作战,别的事情可以那么套,但真一到了生死时刻,就完全两回事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真打起仗来,当你一看见血,看到身边吴老二肠子流了一地,你马上就崩溃了,光剩下尿了。
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跑!
对于国家和将领来说,在本土作战最可怕的情况就出现了:这帮大兵不仅知道怎么跑,往哪跑,还因为惦记着老婆孩子于是非跑不可!
你跑我跑大家跑,这仗就没法打了!
所以《孙子兵法》中说: “散地则无战”
那么,“散地”就真没法打了吗?
也不是,你比如我这个天津兵要是去北京打比划,我坐城际就尿回来了。
哪怕部队把我身份证扣了我顺辆自行车也蹬回来了。
回家就搂着媳妇抱着儿子找地窖藏去了。
但是,我要是被拉到内蒙去武斗,完了,这回非死那不可了,抢多少匹马也跑不回来了。
本国打防御战时,如果必须打埋伏战或野战这种带有攻击属性的战斗时,尽量用外乡人!
用我们“背水一战”中的那句话:你跑不了了,意识到拼命才能活下来,才会激发战斗力,爱拼才特么会赢!
那是不是本乡人守本土就不行了吗?
也不是,另有妙用。
本土人守“散地”时,压根就不能带队伍出去打!
要迅速坚壁清野,将所有人口跟粮食财富聚拢到城里,上炮楼凭城死守!
为啥这就行了呢?
因为这相当于把他全家后路断了!
他全家现在跟他在城里共存亡了!
他保卫的还是他自己的媳妇,城破了你媳妇就该当你面被慰安了!玩命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唉!
老话讲“慈不掌兵”。
在古代,啥叫“掌兵”呢?
真以为是带着队伍指哪打哪挥斥方遒无限风光啊?
心不凉成王八蛋是干不了那个活的!
古时候,所谓“掌兵”。
就是断了你人生的所有退路!
毁灭了你的所有念想!
调动起你心中的全部恐惧!
激发出你身体内的全部兽性!
再给你一把刀,让你杀出个未来!
珍惜我们今天有各种各样退路的美好生活吧。
当个太平人,有个好祖国,有一群伟大的子弟兵,真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