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胃痛方94首【转载】
古今名医胃痛方94首
发表者:赵东奇 172人已读
1.一贯煎(《柳州医话》)
【药物组成】白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黄30g,杞子12g,川楝子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养阴疏肝。
【主治】脘痛,口燥咽干,噫气吞酸,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禁忌】有痰饮者忌服。
【辩证加减】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2.十香丸(《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药物组成】木香、沉香、泽泻、乌药、陈皮、丁香、小茴香、香附(酒炒)、荔核(煅焦)各等分、皂角(微火烧烟尽)30g。
【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弹子大,或如梧桐子大。
【用法】弹子大者磨化服;梧桐子大者汤引送服;?疝之属温酒送服。
【功能】行气解郁,散寒止痛。
【主治】胃痛,腹痛 ,两胁痛,腹胀肠鸣。
3.丁香止痛散(《卫生宝鉴》卷十三)
【药物组成】良姜150g,茴香(炒),甘草(炙)各45g,丁香15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6g,沸汤调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胃寒,痛不可忍者。
4.人参丸(《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药物组成】人参15g,白术30g,桂心30g,枳壳30g(麸炒微黄,去瓤),旋覆花(生干)30g,半夏30g,厚朴30g(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赤茯苓30g,前胡30g(去芦头),木香15g,陈橘皮30g(汤浸,
去白、瓤,焙),川大黄45g(锉碎,微炒),槟榔3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丸,以生姜、橘皮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中化痰,理气和胃。
【主治】心痛多唾,心腹胀满。
5.人参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
【药物组成】人参120g,青皮(去白)360g,甘草(炙)300g,干姜(炮)180g,三棱(煨,捣碎)360g,芍药500g,丁皮180g,茯苓(去皮)、苍术各250g。
【制法】上为末。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5片,大枣3个,同煎至105ml。
【用法】食前温服。
【功能】温中健脾,理气和胃。
【主治】心腹胀痛,不思饮食。
6.人参开胃汤(《仁斋直指》卷六)
【药物组成】人参、橘红、丁香、木香、藿香、神曲(炒)、麦芽(炒)、白术、茯苓、缩砂仁、莲子肉、厚朴(制)、半夏曲、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锉为散。每次9g,加生姜4片,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温中健脾,行气消滞。
【主治】心腹胀满疼痛。
7.人参木香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
【药物组成】人参、木香、青皮(不去白)各1.5kg,姜黄、麦芽(去土,炒)各1.5kg,甘草(锉,炒)5.5kg,蓬莪术(刷洗)2kg,盐(炒)5.5k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3g,沸汤点眼,不拘时候。
【功能】顺气宽中。
【主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
8.九痛丸(《金匮要略》卷上)
【药物组成】附子42g(炮),生狼牙14g(炙香),巴豆14g(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14g。
【药物组成】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体强者初服3丸,弱者服2丸,一日三次,用酒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杀虫攻积。
【主治】虫积内阻,心腹疼痛。
9.三棱丸(《症因脉治》卷一)
【药物组成】京三棱、枳壳、厚朴、广皮、甘草。
【制法】上为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g,一日二次。
【功能】行气消积。
【主治】胃脘痛。
10.三味玄胡散(《医学入门》卷八)
【药物组成】玄胡索,肉桂各30g,木香9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6g,生姜汤或酒调服。
【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冷心痛。
11.大已寒丸(《儒门事亲》卷十二)
【药物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川乌(炮,去皮、脐,作豆大,再炒黄)、干姜(炮裂)、良姜(炒)、官桂(去粗皮)、吴茱萸各30g。
【制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0~70丸,食前米饮送服。
【功能】助阳散寒。
【主治】脘腹疼痛。
12.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卷上)
【药物组成】蜀椒5g(去汗),干姜12g,人参6g。
【制法】以水800ml,煎取400ml,去滓,纳胶饴30g,微火煎取300ml。
【用法】分二次温服。服后约隔2~3小时,可饮稀粥适量,并温覆之。
【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心胸中大寒痛,手不可触近,呕不能食。
【禁忌】热证腹痛 忌服。
13.山栀仁汤(《古今医彻》卷三)
【药物组成】山栀(炒黑)、半夏、广皮各3g,竹茹3g,木香1.5g,甘草(炙)lg,黄连2g(吴茱萸制),灯心2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清热和胃。
【主治】胃痛。
14.小陷胸丸(《幼科发挥》卷三)
【药物组成】枳实(麸炒)7.5g,半夏、黄连(姜汁炒)各6g,草豆蔻(炒)1.5g。
【制法】上为末,神曲糊为丸,如麻子大。
【用法】每次5g,生姜汤送服。
【功能】清火化痰,理气止痛。
【主治】胃痛。
15.木香饼子(《御药院方》卷四)
【药物组成】木香、姜黄(洗,焙)、香白芷、香附子(炒去毛)、甘松(去土)、川芎、缩砂仁、官桂(去粗皮)各30g,甘草(炙)15g。
【制法】上为细末,水和,捏成饼子。
【用法】每次10饼,细嚼,温生姜汤送服。
【功能】行气消食。
【主治】胸脘胀痛。
16.五圣丸(《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五灵脂6g,肉桂、乳香、没药各3g,木香1.5g。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丸,热酒送服。
【功能】行气活血,温中止痛。
【主治】心胃气痛。
17.五厘散(《良方集腋》卷上)
【药物组成】官桂1.5g,五灵脂7.5g(炒),丁香1.5g,陈枳实7.5g(醋炒),木香1.5g,红花7.5g(酒拌炒),胡椒1.5g,明雄黄1.8g,巴豆霜1.5g(用层纸压研,除油尽净)。
【制法】上为极细末,收贮瓷瓶,勿令泄气。
【用法】在病发时,用药0.15g,男放左手心,女放右手心,以舌舐服,口津咽下,重者间时连服一二次。
【功能】温中消积,行气化淤。
【主治】胃脘疼痛。
18.五香汤(《石室秘录》卷三)
【药物组成】人参15g,白术27g,肉桂3g,肥鸭1只。
【制法】上将人参等三味药为末,装入鸭腹内,煮之极烂,外以五味和之。
【用法】恣其饱餐,食尽;如不能尽,亦听任之。不必食饭。
【功能】补虚温中。
【主治】胃口寒痛,按之稍止。
19.五香夺命丹(《惠直堂经验方》卷二)
【药物组成】沉香、木香、丁香、乳香、没药(各去油)、葶苈、牙皂、巴豆(去壳、衣,捣烂,纸包压去油)各3g。
【制法】上为末,用生甘草1.5g煎汤,打神曲糊为丸,如粟米大。
【用法】每次3~7丸,量患者体质强弱增减,用冷水或温开水送服。
【功能】行气活血,涤痰消积。
【主治】急慢心痛,绞肠痧症。
20.牙皂散(《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药物组成】牙皂(烧存性,以烟将尽为度)。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3g,烧酒调服。
【主治】胃脘痛剧,诸药不效者。
21.止痛丸(《魏氏家藏方》卷五)
【药物组成】高良姜30g(新瓦上炒干,为末),没药12g(别研)。
【制法】上为末,浓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亦可为末作散。
【用法】每次30丸,白汤送下;为散,则每次6g,热酒调服。
【功能】散寒止痛。
【主治】心脾痛,及心腹胀满,痛不可忍。
22.化食丸(《简明医彀》卷五)
【药物组成】厚朴、草果、砂仁、山楂、麦芽、神曲、干姜、陈皮、良姜各等分,炙甘草减半。
【制法】上为末,水为丸。
【用法】每次9g,空心用热淡盐汤送服。
【功能】消食行气,温胃止痛。
【主治】饮啖生冷水果油腻难化之物,留积胃脘作痛。
23.手拈散(《百一选方》卷八)
【药物组成】草果、玄胡索、五灵脂、没药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9g,温酒调服。
【功能】温中顺气,活血止痛。
【主治】心胃气痛。
24.手拈散(《医学心悟》卷三)
【药物组成】元胡索(醋炒)、香附(酒炒)、五灵脂(去土,醋炒)、没药(箬上炙于)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9g,温酒调服。
【功能】活血止痛。
【主治】血积心痛。
【辩证加减】血老者,用红花1.5g,桃仁10粒,煎酒调服。
25.乌梅甘草汤(《医门八法》卷三)
【药物组成】乌梅肉5个,甘草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化阴柔肝,缓急止痛。
【主治】胃气痛者。
26.丹参饮(《时方歌括》卷下)
【药物组成】丹参30g,檀香、砂仁各3g。
【制法】用水300ml,煎取2l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主治】心腹、胃脘疼痛。
27.六仙散(《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五灵脂6g,枯矾、生矾、元胡各4.5g,木香、丁香各3g。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3g,生姜汤送服。
【功能】活血行气,燥湿止痛。
【主治】胃气痛。
28.双治汤(《辨证录》卷二)
【药物组成】附子3g,黄连3g,白芍15g,甘草3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清心暖胃,缓肝止痛。
【主治】胃痛,得寒则痛,得热亦痛。
29.白豆蔻散(《仁斋直指》卷五)
【药物组成】白豆蔻仁、缩砂、荜澄茄、丁香、木香,甘草(炒)各7.5g,青皮、陈皮、辣桂各15g,厚朴(制)、香附(炒)各22.5g。
【制法】上为末。每次9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盐1g,煎至105ml,去滓。
【用法】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理气和胃。
【主治】心下胀痛,噫气吞酸,不能饮食。
30.白芍甘草汤(《医门八法》卷三)
【药物组成】白芍30g(醋炒),甘草9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缓急止痛。
【主治】胃气痛。
31.加味清中散(《何氏济生论》卷四)
【药物组成】山栀、川连、黄芩、石膏、升麻、白芷、甘草、橘红、桔梗、枳壳。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清胃泻火。
【主治】胃火作痛。
32.加味越鞠丸(《嵩崖尊生》卷九)
【药物组成】炒山栀、香附、抚芎、苍术、神曲、山楂、陈皮、半夏、草蔻。
【制法】上为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6g,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活血,燥湿祛痰,消食化滞。
【主治】胃脘常痛。
33.加味豁痰汤(《何氏济生论》卷四)
【药物组成】陈皮、半夏、南星、枳实、山栀、黄芩、川连、石膏、桔梗。
【制法】加生姜3片,竹茹1.5g,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清热化痰,行气和胃。
【主治】痰积胃痛。
34.百合汤(《时方歌括》卷下)
【药物组成】百合30g,乌药9g。
【制法】用水400ml,煎至28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清热养阴,行气止痛。
【主治】心胃痛,服诸热药不效。
35.当归流气饮(《医学启蒙》卷四)
【药物组成】陈皮21g,半夏、茯苓、甘草、槟榔、紫苏、当归、川芎、防风、枳壳、乌药、桔梗、青皮、枳实各15g,木香7.5g,香附子15g。
【制法】每次15g,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化痰祛湿,理气和血。
【主治】胃脘疼痛。
36.安东散(《卫生鸿宝》卷一)
【药物组成】苏罗子(炒)、瓦楞子(醋炙)各12g,陈香橼、陈木瓜各2只(炒),生蛤壳500kg(生,杵)。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9g,赤砂糖调服,体弱减半。
【功能】疏肝理气,和胃制酸。
【主治】胃脘疼痛,嗳气吞酸。
【禁忌】孕妇忌服。
37.安痛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五)
【药物组成】五灵脂(去沙石)、延胡索(炒,去皮)、苍术(煨)、良姜(炒)、当归(去芦,洗)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6g,热酒或醋汤调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胃散寒,活血定痛。
【主治】胃脘疼痛。
38.观音救苦丹(《仙拈集》卷四)
【药物组成】杏霜45g,干姜(炒)、良姜、白豆蔻、木香、元胡、五灵脂(醋炒)各30g,乳香、没药各15g,巴霜6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用法】每次7丸,砂仁汤送服。
【功能】温中理气止痛。
【主治】九种心胃痛。
【禁忌】不可多服。
39.豆蔻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药物组成】肉豆蔻(去壳,炮)4枚,赤茯苓45g,当归(切,焙)30g,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厚朴(
生姜汁炙)各45g,荜茇、肉桂各15g,芍药30g,白术45g,槟榔(微煨,锉)、诃黎勒(煨,去核)各15g,桔梗(锉,炒)30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3g,用水225ml,加生姜如枣大,大枣2枚(掰破),同煎至180ml,去滓。
【用法】空心、日午、夜卧温服。
【功能】健脾温中,行气止痛。
【主治】冷气心痛,胁下呜转,食不能消。
40.扶阳助胃汤(《卫生宝鉴》卷十三)
【药物组成】干姜(炮)4.5g,拣参、草豆蔻仁、甘草(炙)、官桂、白芍药各3g,陈皮、白术、吴茱萸各1.5g,黑附子(炮,去皮)6g,益智仁1.5g。
【制法】上?咀。用水450ml,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150ml,去滓。
【用法】食前温服。
【功能】温阳健脾,行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
41.连附六一汤(《医学正传》卷四引丹溪方)
【药物组成】黄连18g,附子(炮,去皮、脐)3g。
【制法】上细切,加生姜3片,大枣1个,加水220ml,煎至150ml,去滓。
【用法】稍热服。
【功能】泻肝炎 ,止胃痛。
【主治】胃脘剧痛,呕吐酸水。
42.佛手汤(《丹台玉案》卷四)
【药物组成】大黄(酒蒸)9g,青皮(醋炒)、石膏(煅)、黄连(酒炒)、甘草、白芍、厚朴(姜汁炒)各6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清热化湿,和胃止痛。
【主治】腹中作痛,时疼时止。
43.应痛散(《妇人大全良方》卷七引《必效方》)
【药物组成】良姜(锉细,麻油炒)、赤芍药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5g,醋汤点服。
【功能】温中止痛。
【主治】心脾痛不可忍者。
44.沉香阿魏丸(《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沉香(锉)、木香、丁香、荜澄茄、茴香子(炒)、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干姜(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槟榔(锉)、阿魏(醋和面裹煨熟,去面,研)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研丹砂为衣。
【用法】每次1丸,细嚼,炒生姜盐汤或温酒送服。
【功能】温中理气,和胃消滞。
【主治】胃心痛,呕吐酸水。
45.良附丸(《良方集腋》卷上)
【药物组成】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
【制法】上药二味,各焙、各研、各贮,否则无效。因寒者用高良姜6g,香附末3g;因怒者用高良姜3g,香附末9g;因寒、怒兼有者,高良姜1.5g,香附末4.5g。用时以米饮汤加人生姜汁1匙、盐1撮为丸。
【用法】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一日二次。
【功能】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胃寒疼痛,胸闷不舒,喜温喜按者。
46.附栀煎(《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栀子(姜汁炒黑)15粒,香附(童便炒)、川芎各3g。
【制法】水煎,去滓,入姜汁4匙。
【用法】温服。
【功能】解郁清热,行气和血。
【主治】胃痛者。
47.和中汤(《杏苑生春》卷六)
【药物组成】橘红4.5g,半夏、茯苓、神曲、香附各3g,甘草、青皮各1.5g,缩砂仁7枚,草豆蔻1.5g。
【制法】上?咀。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食前温服。
【功能】温中理气,化痰和胃。
【主治】胃脘心痛,按之不得者。
48.和胃饮(《古方汇精》卷一)
【药物组成】淡吴萸1.2g,川连、干姜各0.6g,橘皮、当归、白芍各3g,桂枝(同白芍炒)、炙草各1.5g,西党参4.5g(炙),生香附2g(去毛)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平调寒热,理气上痛。
【主治】胃气痛。
49.荜澄茄丸(《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荜澄茄、白豆蔻(去皮)、肉豆蔻(去壳)、木香、草豆蔻(去皮,炒)、丁香、白术、缩砂仁、红豆蔻、肉桂、益智仁(去皮)、诃黎勒(煨去核)、人参、白茯苓、附子(炮裂,去皮、脐)、茴香子炒)、槟榔(锉)、胡椒、干姜(炮)、阿魏(面裹煨,去面)各30g,青橘皮(汤浸,去白,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60g,炙甘草120g。
【制法】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樱桃大。
【用法】每次l丸,细嚼,温酒或盐汤送服,妇人醋汤送服。
【功能】温中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胃心痛。腹胀满,口吐酸水。
50.草豆蔻丸(《内外伤辨》卷下)
【药物组成】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实(麸炒黄色)、白术各3g,大麦蘖(面炒黄色)、半夏(汤洗七次,晒干)、生黄芩、神曲(炒黄色)各15g,干生姜、橘皮、青皮各6g,炒盐1.5g。
【制法】上研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50丸,白汤送服。
【功能】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
51.胃灵丹(《青囊秘传》)
【药物组成】广木香、延胡索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3~5g,温开水送服;外用,人大膏药内贴之。
【功能】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胃痛。
52.香灵散(《证治宝鉴》卷十一)
【药物组成】五灵脂(醋炒)30g,玄胡索(醋炒)30g,广木香21g,乳香(去油)、没药(去油)、陈皮(去白)各15g,荜茇12g,沉香9g,香附米(制)45g,吴萸(去梗)15g,青木香(炒)30g。
【制法】上药各为末,和匀。
【用法】每次1.5g,时酒送服;甚者,火酒送服;不饮食者,吴萸汤送服。
【功能】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
53.香附子饮(《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十)
【药物组成】良姜(麻油炒)、苍术(盐炒)、香附子(石灰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用法】灯心煎汤,空心调服。
【功能】温胃燥湿,行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
54.香砂二陈汤(《重订通俗伤寒 论》)
【药物组成】白檀香1.5g,姜半夏9g,浙茯苓9g,春砂仁2.4g(杵),炒广皮6g,清炙草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温运胃阳,消除积饮。
【主治】胸痞脘痛,呕吐黄水,感寒感热俱能触发。
【辩证加减】痛甚者,加白蔻仁末0.6g(拌捣),瓦楞子12g;呕甚者,加控涎丹2.4g(包煎)以速除其饮。
55.香砂七气汤(《摄生众妙方》卷七)
【药物组成】陈皮、青皮、厚朴、半夏、三棱、莪术各4.5g,香附子6g,砂仁3g,甘草1.5g,木香1.5g,槟榔3g。
【制法】用水220ml,加生姜3片,煎至17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消滞,温中止痛。
【主治】胃脘痛。
56.香砂养胃丸(《集验良方》卷三)
【药物组成】人参30g,木香30g,砂仁48g,香附(醋制,炒)48g,白术(土炒)60g,甘草(炙)48g,白茯苓48g,白蔻仁42g,陈皮48g,干姜30g,官桂30g,厚朴48g,苍术30g。
【制法】上为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0~60丸,开水送服。
【功能】温胃散寒,健脾理气。
【主治】胃气虚寒,胸膈饱闷,寒痛。
57.顺元散(《苏沈良方》卷三)
【药物组成】乌头10g,附子(炮)、天南星(炮)各5g,木香3g。
【制法】上药研末,久煎。
【用法】温服。
【功能】散寒顺气,化痰通络。
【主治】脾胃冷痛,虚汗不止。
58.胜金散(《仁斋直指方论》卷六)
【药物组成】桂枝、延胡索(炒)、五灵脂、当归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每次9g,用水150ml,酒50ml同煎,去滓。
【用法】食前温服。
【功能】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心胃疼痛。
59.急痛煎(《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陈皮、香附、吴萸、良姜、石菖蒲各等分。
【制法】用水250ml,煎至180ml,去滓。
【用法】碗内先滴香油三五点,将药冲入热服。
【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心胃急痛。
60.宫方七香丸(《仁斋直指》卷六)
【药物组成】木香、丁香、檀香、甘松(净)、丁皮、橘红、缩砂仁、白豆蔻仁、三棱(醋炙)、蓬术(醋煮,焙干)各15g,大香附(炒去毛)75g。
【制法】上为末,米糊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30—40丸,生姜汤送服。
【功能】行气消滞,和胃止痛。
【主治】气滞胃痛。
61.姜桂汤(《万病回春》卷五)
【药物组成】干姜、良姜、官桂各2g,藿香、苍术(米泔制)、厚朴(姜汁炒)、陈皮、炙甘草、木香、茴香(酒炒)、枳壳(麸炒)、砂仁、香附(炒)各等分。
【制法】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磨木香汁冲服。
【功能】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寒痛初起者。
【辩证加减】痛甚,加乳香;手足厥冷,脉沉伏,加附子,去良姜。
62.桃灵散(《梅氏验方新编》卷二)
【药物组成】白矾1.5g,五灵脂3g,乳香(去净油)2.5g。
【制法】上共研细末。
【用法】遇痛时每服0.9g,酒送下。
【功能】活血理气止痛。
【主治】胃气痛。
63.桃仁延胡汤(《医彻》卷三)
【药物组成】桃仁泥10粒,木香、炮姜各1.5g,炙甘草0.9g,香附(醋炒)、延胡索(醋煮)、广皮各3g,钩藤、泽兰各4.5g,砂仁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一日二次。
【功能】理气化淤。
【主治】心胃痛。
64.莎芎散(《医学入门》卷七)
【药物组成】香附、川芎各30g,黄连、山栀各15g,木香、干生姜各9g,槟榔、酒黄芩、芒硝各6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6g,用姜汁同滚白汤调,痛时呷下。
【功能】清胃泻火,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
65.海蛤散(《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蛤蜊壳(醋炙五次)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3g,烧酒送服。
【主治】胃气痛。
66.益胃散(《内外伤辨》卷下)
【药物组成】陈皮、黄芪各2lg,益智仁18g,干生姜、白豆蔻仁、泽泻、姜黄各9g,缩砂仁、甘草、厚朴、人参各6g。
【制法】上为细末。每次9g,用水150ml,煎至105ml,去滓。
【用法】食前温服。
【功能】温中理气。
【主治】胃脘痛。
67.调气饮(《医学集成》卷三)
【药物组成】香附、郁金、沉香、元胡、砂仁、荔核、广香。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理气止痛。
【主治】胃痛。
68.理中丸(《博济方》卷二)
【药物组成】阿魏(用白面两匙,醋和作饼子,炙令黄熟)7.5g,荆三棱(煨)、蓬莪术(煨)、炙甘草、青橘皮(去白)、陈皮(去瓤)、炮干姜、官桂、干木瓜、白术各30g。
【制法】上为末,用面粉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
【用法】每次l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化淤。
【主治】心腹疼痛,胀满吐逆。
黄甘散(《仙拈集》卷二)
69.【药物组成】黄连18g,甘草3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至三次温服。
【功能】清热降火。
【主治】胃脘痛。
70.黄梅丸(《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雄黄3g,乌梅肉9g。
【制法】上为末,制丸如青豆大。
【用法】症轻者每次2丸,重者3丸,临疼时酒送服。
【功能】杀虫和胃,止痛。
【主治】心胃虫痛。
71.黄连栀子汤(《证治宝鉴》卷十一)
【药物组成】黄芩、黄连、山栀各6g,降香3g,神曲6g,木香3g,槟榔3g,川芎2.1g,香附3g,芒硝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清热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痛。
72.救苦散(《医方类聚》卷九十四引《烟霞圣效方》)
【药物组成】五灵脂不拘多少(元石者佳)。
【制法】捶碎,为细末。
【用法】心气痛者,每次9g,热醋调服;恶疮不出脓血,及烧烫伤,用新汲水调扫患处。
【功能】活血定痛。
【主治】胃痛。
73.猪心汤(《医学集成》卷三)
【药物组成】麻黄、肉桂、附子、炮姜各3g。
【制法】用猪心l枚,煎汤代水煎药。
【用法】服汤,食猪心。
【功能】散寒温胃。
【主治】寒证胃痛。
74.麻黄豆蔻丸(《兰室秘藏》卷上)
【药物组成】木香、青皮、红花、厚朴各0.6g,苏木1g,荜澄茄1.2g,升麻、半夏(汤洗)、麦芽面、缩砂仁、黄芪、白术、陈皮(去白)、柴胡、炙甘草、吴茱萸、当归身各1.5g,益智仁2.4g,神曲末炒
)6g,麻黄(去节)9g,草豆蔻仁1.5g。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0丸,白汤送服;或细嚼汤下。
【功能】散寒理气。
【主治】心胃大痛不可忍。
75.清上饮(《寿世保元》卷五)
【药物组成】柴胡、黄芩、赤芍、厚朴、枳实、栀子、郁金、黄连、半夏、青皮、大黄、芒硝、甘草。
【制法】上锉。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热服。
【功能】清胃疏肝,泻热通便。
【主治】心胃刺痛。
76.清中汤(《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医学统旨》)
【药物组成】黄连、山栀(炒)各6g,陈皮、茯苓各4.5g,半夏3g(姜汤泡七次)、草豆蔻仁(捶碎)、炙甘草各2.1g。
【制法】用水400ml,加生姜3片,煎至320ml。
【用法】食前服。
【功能】清热和胃。
【主治】胃脘痛,呕恶。
77.清膈散(《万病回春》卷五)
【药物组成】柴胡6g,黄芩4.5g,黄连、枳实、栀子(酒炒)、竹茹、赤芍各3g,甘草0.9g。
【制法】上锉1剂。加生姜l片,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清热和胃。
【主治】心胃刺痛。
【辩证加减】痛甚,加生姜汁30ml。
78.清中蠲痛汤(《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五)
【药物组成】炒黑山栀、炒黑姜、川芎、黄连(姜汁炒)、橘红、制香附、苍术、神曲。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泄热解郁。
【主治】胃脘痛久。
79.清热解郁汤(《万病回春》卷五)
【药物组成】栀子(炒黑)6g,枳壳(麸炒)、川芎、黄连(炒)、香附(炒)各3g,陈皮、干姜(炒黑)各1.5g,苍术(米泔浸)2.1g,甘草0.9g。
【制法】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热服。滓再煎服。
【功能】清热解郁。
【主治】心胃痛。
80.散淤清火止痛汤(《寿世新编》)
【药物组成】川楝子(去核)6g,元胡索6g,黄连(姜汁炒)2.4g,山栀仁(炒)4.5g或6~9g,紫丹参9g,香附子(四制)6g,法半夏6g,桃仁泥3g,当归尾6g,川郁金3g,高良姜1~1.5g,建泽泻6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清热泻火,散淤止痛。
【主治】心胃疼痛,脘中胀闷,不可按扪。
81.蛤蚧散(《宣明论方》卷十二)
【药物组成】蛤蚧1对(酒炙)、乳香、木香、白茯苓、丁香、茴香各3g,穿山甲6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3g,空心、食前用好温酒调服。
【功能】行气止痛。
【主治】心腹刺痛。
82.集圣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药物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肉桂、干姜(炮)、炙甘草各30g,荜澄茄7.5g。
【制法】上锉。每次9g,用水150ml,加盐1捻,同煎至105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温中散寒。
【主治】心腹疼痛。
83.温胃汤(《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药物组成】干姜4.5g(炒),厚朴25g(制),白豆蔻3g(去壳,炒,研),益智仁4.5g(炒),姜黄3g,甘草1.5g,人参2.4g,陈皮4.5g,砂仁4.5g(炒)。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温胃补虚,行气化滞。
【主治】胃脘作痛不止。
84.温解散(《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良姜45g,吴萸120g,胡椒30g。
【制法】上研为末。
【用法】每次1~1.5g,温酒送服。
【功能】散寒止痛。
【主治】心胃冷气刺痛。
85.温气煮散(《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药物组成】木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当归(切,焙)、青橘皮(汤浸,去白,焙)、益智仁(去皮)、京三棱(炮,锉)、蓬莪术(炮)各15g,茴香子(炒)、马蔺花(酒浸一宿,炒)、炙甘草各30g,高良姜(炒)、沉香(锉)、丁香、肉豆蔻(去壳)、诃黎勒皮各7.5g,槟榔3枚(炮,锉)。
【制法】上为散。每次9g,用水150ml,入盐少许,同煎至90ml,去滓。
【用法】食前温服。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心腹刺痛。
86.疏肝益肾汤(《四明心法》卷上)
【药物组成】柴胡、白芍、熟地、山药、萸肉、丹皮、茯苓、泽泻。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肝益肾,润肠通便。
【主治】胃脘痛,大便燥结者。
87.新定乌附丸(《金匮翼》卷六)
【药物组成】天台乌药60g,白豆蔻15g,沉香15g,茯苓30g,香附120g,甘草3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次1丸,食后用淡生姜汤化服。
【功能】舒肝理气。
【主治】胃脘痛,气刺攻痛,但忍气即发者。
88.新法半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药物组成】陈皮(去白)、炒神曲、炮干姜各120g,丁皮、木香、白茯苓各22.5g,甘草13.5g,草果
煨,去皮)、半夏曲各70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3g,盐汤点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中化痰,行气和胃,健脾消积。
【主治】心腹刺痛,胁肋膨胀,呕吐痰水,噫气吞酸。
89.槟茱丸(《魏氏家藏方》卷五)
【药物组成】槟榔1个(剜去心,人乳香1粒如豆大,面裹煨,去面),茱萸(炒)、官桂(不见火)各3g。
【制法】上为细末,打和。
【用法】共分二次,煎葱酒三四沸调服。
【功能】温中理气。
【主治】心脾痛。
90.槟榔散(《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
【药物组成】槟榔22.5g,枳实(麸炒微黄),人参、柴胡、赤茯苓各15g,草豆蔻30g(去),白术22.5g,木香、桂心各15g。
【制法】上为散。每次9g,用水250ml,加生姜4g,煎至150ml,去滓。
【用法】稍热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中健脾,行气消胀。
【主治】妊娠心痛,或两胁胀满,不下饮食。
91.撞气丸(《鸡峰普济方》卷十一)
【药物组成】良姜(生)、干姜(炮)各30g,半夏60g(作曲用),青皮(不去白)、陈皮(不去白)各30g,巴豆2~7个(去皮,同青陈皮炒巴豆令黄色,去巴豆)。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30丸,食前煎生姜汤送服。
【功能】温中行气,化痰消积。
【主治】胃痛不可忍者。
92.藁本汤(《素问气机保命集》卷中)
【药物组成】藁本150g,苍术30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30g,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散寒燥湿。
【主治】胃痛。
93.螺蛳壳丸(《仁斋直指·附遗》引丹溪方)
【药物组成】螺蛳壳(墙头年久者佳)、滑石(炒)、苍术、山栀、香附、南星各60g,枳壳(炒)、青皮、木香、半夏、砂仁各15g。
【制法】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30~40丸,用姜汤送服。
【功能】行气和胃,化痰消饮。
【主治】胃脘痛。
94.芎术姜栀二陈汤(《万病回春》卷五)
【药物组成】川芎3g,干姜(炮)3g,苍术(米泔制)3g,栀子(炒)3g,陈皮(去白)6.6g,半夏(姜汁炒)3g,茯苓(去皮)3g,甘草1.5g。
【制法】上锉一剂。加生姜5片,水煎,去滓。
【用法】正痛时温服。痛止,待半日方可饮食。
【功能】化痰清火,燥湿行气。
【主治】胃脘急痛不可忍,食不能消者。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