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话题:送节
端午话题:送节
小满将近,端午也不远了。翻开老皇历,依稀记得在老家是时兴送节的。
我至今还记得1978年端午节快到的时候,我祖父母商量了几个晚上,要不要准备好一副礼担子,逼着我细爷去张家(细爷的对象姓张)问日子,最终也没有敢对我细爷落实行动。我细爷那一年21岁,和我姨儿(我们不习惯称呼婶娘,还是叫“姨儿”亲切)同岁,两人已经自由恋爱两年了。七十年代是自由恋爱者的天地,我记不清细爷否决了多少亲朋好友的做媒说亲,单单喜欢了姨儿的;他就喜欢自作主张,不按老礼性出牌。祖父母有时候希望他能够遵从礼制,过时过节到女方家送送礼,问问安,早点把好日子定下来,都被我细爷毫无商量余地地给顶回去了。
细爷和姨儿如今也年过花甲了。婚前省了好多老一辈传下来的章程,不知道姨儿有没有抱怨过细爷;进入新世纪,在他们自己一双儿女的婚事上,也不知道二老是按照新法呢还是遵循旧制。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这个国度在有些事情上忽左忽右得太厉害了,男婚女嫁就是一例。旧时候讲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就是圣旨,儿女不敢违抗;新社会兴自由恋爱,许多礼节性的好传统又当作“旧封建”给一并否定了。
好在今天,我们处在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我们方可以细细品味咱浠水农村“送节”这一礼性的别样风情。
所谓送节,多为女婿家上岳翁家送礼的一种习俗。而且多在婚前,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叫做“未嫁担,嫁了淡”,是说女婿给岳翁家送节,女方未嫁(当然也就是男方未娶到手)时,送的礼品是成担成担的,等到女方出嫁(也就是男方得手了)之后,送的礼品就一年淡过一年,直至没有。
送节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婚前。
刘塆村头有大路,是连接朱店与南凉、沟通竹瓦与三店的要道之一。我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两天,总能看到大路上挑担送节的人,那真叫南来北往络绎不绝,有的人家还是父子齐上阵,挑着礼担,直奔女方家去。
这礼担里有些啥呢?
其一就是生辰八字贴。讲礼数的家庭要请老先生用蝇头小楷誊好,装在牛皮纸包或特制的封贴里,上书男方的生辰八字,那意思是向女方家庭要生辰八字,以便查对良辰吉日,讨要婚期来的。所以生辰八字贴不随便放,一定是一个精致的方形或者六角的竹编礼盒里搁着的。
其二是蒲扇。农历五月已经是夏天,乘凉驱蚊离不开扇子,结实耐用的大蒲扇特别受用,送扇子是最明理的。一般人家会根据女方家庭人员数,置办新的蒲扇,拴在扁担两头,也是一个担子的形状,所以不会只有两把扇子的,十把为妙,十全十美嘛,谁不喜欢?!
其三是饼子。这饼子可不是现如今路边摊头随手可买的煎饼、烤饼或烙饼,一定是到食品公司或者供销社买来的饼子(其原料、做工和味道都极其类似于今天大超市里都买得到的湖北特产“黄石港饼”,但是比港饼稍大些、厚重些),要买十筒,每筒十只饼子,出厂时已经用油纸包好的。
单这三样,远远不够。礼担也许不重,但是内容可不能空洞。新菜籽、新小麦刚收回,新菜油已榨好,新面粉已磨好,做一挑油炸馓子,又香又脆,又养眼又可口,做礼担,有分量,还不沉,好吃、好看、好送,实足的“三好”礼品。
另外,各家自产的瓜果蔬菜、鸡蛋油面,或者新割的礼肉,都是送节的好礼品。乡人实诚,都是生活必需品,不像城里人尽整那些花里胡哨的没用的。
一般人在婚后,送节的礼数会慢慢淡下来的,两家挨得近的,常来常往,总带着礼物,反显得生分,除非特别重大的节日,比如清明、端午、重阳、除夕,平常日子,来来往往不需要带什么,有那份心思就行。何况,女婿上岳家,一般都比儿子手脚勤快,老两口看着喜欢就行。离得远的,难得上家来一次,也只有待送节的时日来走走了,割两斤肉来,也是情理之中。
我没在老家做成女婿,所以对老家的送节的路数还不甚了了。
但我姑父还真讲究,送节的习惯一直保留着。祖父母在时,逢节必送;祖父母过世之后,过节必来探望我父亲母亲;13年前我父亲去世之后,我母亲就是家里的尊长了。姑父从上世纪70年代做了我们家的女婿,一直遵循着送节的礼数,让我难以望其项背。
姑父是50后,早已是爷爷辈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