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坐杯、洗茶,8个冲泡白茶时常用的专业术语,你知道多少?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初夏将至,心情和食欲一起在变好。

依时而事,应时而食。

在节气日渐渐被遗忘的新时代,白茶的采摘和上市,就像是一个提醒季节变换的符号。

每年的春分节气之前,恰好是春白茶开采的时节。

今年的3月8号,惊蛰后的第三天,白毫银针采摘,正式拉开了春茶季的序幕。

而经过了清明和谷雨以后,如今春茶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春白茶上市在即,也就意味着夏季的脚步愈发近了。

当下,如何冲泡新茶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虽然先前已经发过了许多教程,且一一解说了细节和注意事项。

但对于大部分新茶友来说,地基尚未打好,又怎么能盖高楼呢?

由于了解不足,遇到一些陌生的词汇,难免会觉得难以理解。

最常被问到的,就是坐杯。

于是乎,便打算将那些经常被提及的,且与冲泡相关的名词,做一个整理和归纳。

《2》

什么是茶水比例?

顾名思义,指的是投茶量与注水量的比例。

针对不同的茶具,所使用的茶水比例也是不尽相同的。

以最常见的盖碗泡白茶来说,110毫升左右的盖碗搭配5克干茶,是一组绝佳的黄金茶水比例。

能够泡出浓淡适宜,清甜爽口,且符合大部分人口味的茶味。

若是用玻璃杯泡白茶,茶水比例则要适当进行调整。

由于茶叶与水要长时间接触,难以像盖碗冲泡那般,做到茶水分离。

故而在原则上,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常见的200毫升左右的玻璃杯,投白茶1-1.5克,刚刚好。

再说到,如果想要将老白茶煮着喝,茶水比例需调整为300-400毫升水,加上2-2.5克干茶即可。

由此可见,喝茶讲究的是精准。

而一个恰当的茶水比例,必然少不了克秤的帮助。

《3》

什么是洗茶?

在饮茶之前,人们习惯性地将茶叶用水洗一遍,将第一冲茶汤倒掉。

而这个过程,被称为洗茶。

大多数人洗茶的目的,一是为了将茶叶表面的杂质和灰尘洗净,让其变得更干净,也更安心入口。

二是为了将茶叶从沉睡的状态中唤醒,又称为“醒茶”。

可对于以上的看法,自己不敢苟同。

一般情况下,优质的白茶不建议洗茶。

因为头道茶汤中含有丰富的白毫,且滋味鲜爽淳和,若是倒掉便太可惜了。

再者说来,若是茶叶本身真的含有杂质,光是靠洗茶那几秒钟的时间,也难以达到洗干净的效果。

《4》

什么是环壁注水?

所谓环壁,并非指只绕着碗壁,一圈一圈的注水。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沸水注入盖碗中时,第一圈沿着碗壁,第二圈逐渐往内收敛。

到注水结束时,水柱是从盖碗的中心收回来的。

环壁注水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均匀地、快速地浸润干茶。

在前期冲泡白茶时,打圈式的注水方法,能让白茶的芽叶尽情舒展,白毫也密密麻麻地掉落到茶汤里。

如此一来,便能增添汤水里的鲜爽感和淳和感。

《5》

什么是定点注水?

与环壁注水相反的,只固定在某一个点注水,姿势没有变动,称为定点注水。

虽然速度快,但会大大影响养分析出。

例如,以定点注水冲泡白毫银针。

只有被水浇注到的那部分茶叶,在参与释放内质,而没有被浸湿的那部分茶叶,则因为重量过轻,被水面给抬高。

就像一座隆起的小山丘,与水不接触,故而释放的内质少之又少。

这样便直接影响了第一冲茶汤的口感,使其变得寡淡无味。

因此,在干茶尚未被彻底浸润前,尽量使用环壁注水的方式。

待后几冲,茶叶彻底吸饱了水以后,再采用定点注水也不迟。

《6》

什么是快出水?

意味用最快的时间,将茶汤倒出,它的重点就在于“快”。

快出水,对出汤的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讲究快、准、狠,而非拖泥带水。

当水注入盖碗之后,合上盖子,迅速把茶汤倒至公道杯中。

最理想的状态,是汤水呈瀑布状倾斜而下,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时间控制在7-8秒左右。

快出水,一定要一气呵成。

不用担心出汤太快,会使得茶汤的滋味寡淡。

对于优质的高山白茶来说,养分充足,自沸水与茶叶接触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源源不断释放内质了。

在快出水的加持下,白茶才能呈现出自己的鲜香醇爽,香清甘活。

《7》

什么是坐杯?

坐杯和前面提到的快出水,其实是一对反义词。

坐杯,意在于“慢出水”。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词语,本意是让茶叶长时间的坐在杯子中。

而在日常泡白茶的过程中,指的是将水注入盖碗后,盖上盖子,让热水将茶叶闷在盖碗里一段时间。

随后,再把盖碗端起,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在这个过程中,茶叶与水长时间的接触,内质也在过量释放。

因此,若是用从第一冲起,就将高山白茶进行坐杯,很容易导致茶汤滋味苦涩。

原本鲜爽清甜的茶汤,反而难以入口。

正确的做法是,在前五、六冲时出汤要快,待滋味落下去后,再适当地延长出汤时间,进行坐杯。

《8》

什么是沥干?

沥干茶汤,通常是冲泡白茶的最后一步。

当大部分茶汤从盖碗倒出后,仍然留下了几滴汤水在其中。

在这个时候,切忌直接放下盖碗。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翻转手腕,直到盖碗中再也滴不出一滴水,重复1-2次即可。

如此,便称为沥干。

那些遗留在盖碗里的茶汤,虽然看似不多,但却很有可能成为后续滋味苦涩的源头。

它们留在盖碗里,沉在底部与茶叶长时间接触。

并且由于碗内的温度较高,形成了闷泡,生出了苦味和涩味。

《9》

什么是耐泡?

在冲泡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常常听到一个词叫耐泡。

在买茶之前,对方会提出疑问,“你这茶耐不耐泡?能泡几冲?”

实际上,耐泡是需要对比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两款不同的白茶,用相同的盖碗,相同的投茶量,相同的水温,相同的冲泡方式,一冲又一冲的出汤。

若是一款白茶十几冲还依然滋味充沛,而另外一款五六冲就已经寡淡无味了。

那么,自然是前者更加耐泡。

当然,耐泡度除了受茶叶品质影响外,还和冲泡手法息息相关。

比如,同一款白茶,用快出水冲泡,和用坐杯的方式冲泡,得到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除此之外,每个人对于耐泡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只要茶汤在5冲内一直有滋味,就是耐泡。

而有人认为,只要茶汤一直有颜色,也是耐泡。

……

因此,好茶的确耐泡,但也要建立在正确的冲泡方式,并且统一的看法之上。

《10》

好白茶带着清鲜的幽香,汤水清澈透亮。

肉眼可见的,茶汤漂浮着密密匝匝的白毫,这是生命力的代表。

一口鲜香,全身通透。

天气渐热,相比于滋味醇厚的老白茶,此时自己更偏爱新茶或陈茶。

今天在喝的,正是2020年的一级白牡丹。

沸水冲入后,鲜香四溢,恰似这个季节盛开的山间野花,萦绕舌尖。

人世间一年四季,皆是生活茶饭之事。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