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女大自巧,狗大自咬

今天的日记,加了音频,是一次有趣的尝试。

今天的题目,是从纪录片《中国女红》里学来的,已故剪纸老艺人高凤莲在谈及自己学习剪纸手艺的时候,不经意的说了一句:女大自巧,狗大自咬。

我理解这句话,那一种自然而然的习得,命中注定的相遇,伴随一生的传承。一支笔,一根针,一把剪刀,女人手中最柔韧的“工具”,可以焕发出博大的力量。

今天的日记,继续说旗袍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班级开家长会。我们几个女同学被老师留下来,协助整理教室,帮忙接待家长。那天班里有位男同学的妈妈穿了一件天鹅绒材质的旗袍,搭配一件钩针织成的开衫,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了。自从她来到教室里那一刻起,我总是找机会看她一眼,看她的旗袍,看她穿着旗袍和老师聊天的样子,觉得她好端庄,好美丽。

家长会结束后,那位妈妈骑着自行车走了,我就一直看着她的背影。回家后马上问妈妈:你怎么从来不穿旗袍呀?今天姜涛妈妈穿的旗袍真是太漂亮啦。

妈妈马上说:好,下次我也穿旗袍去参加你们家长会,也给你长长脸。

穿旗袍的女人,自动把美丽加十分哦。

后来我跟表妹讲起这个故事,她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反问我:穿着旗袍骑自行车,天呐,那画面太美我不敢想象啊。

我想,自行车上的旗袍,也是那个时代里特有的风景线吧~

昨天的旗袍爱情故事里,讲到台湾老兵专程去上海找名师定制旗袍。他找到的名师是谁呢?对于不熟悉旗袍领域的人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他叫褚宏生,是上海旗袍著名制作大师。

褚老先生出生于1918年,从十六岁开始学习裁缝,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做旗袍。他亲手缝制的旗袍,美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曾经用法国蕾丝为当时的影视明星胡蝶,做了一身白色蕾丝旗袍,十分惊艳。当胡蝶身着这身旗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几乎所有人都为之倾倒。蝴蝶早已香消玉殒,她穿过的多件旗袍,都成为收藏品。相传这件蕾丝旗袍如今被摆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成为一件展品。纽约都市里的西方女性,会感受到这件旗袍的传奇魅力么?

都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对我来说,自从看了与衣裳有关的纪录片之后,衣柜里是否缺衣裳已经无关紧要了,倒是书柜里少了一组与服装有关的书籍。

在当当网搜了一圈,大概是关键词没有设置对,总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读本。我想了解苎麻、棉花、蚕丝、羊毛这些天然织物背后的故事,可是专供服装专业学习的《纺织材料学》、《服装材料学》太过专业而无趣,由外国人书写的《棉的全球史》又少了太多华夏民族的故事;我想寻找人类从自然中获取彩色的历史与记录,《染色季:充满生机的植物染色》、《草木染布花图鉴》的作者都是外国人。在服装历史与故事的叙事领域里,没有国人自己写的好书么?

好想亲自去一趟书店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