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读书了吗?【随笔】

夏日炎炎,稍微的一丝活动,就让人热汗涔涔。坐在学校的值班室里,温热的风从窗外吹来,熏得人睡意朦胧。

伏案闭目之时,一阵阵幽远的声音从耳畔传来,如蝉鸣,似水流。细心聆听,啊!原来是一位女子,在谈论着一个关于读书的话题。声音来自我的一位同事的ipad,她正在雅致地听一档叫作《读书人》的电视节目。视频中的女子是潘晓婷,中国的美女台球手,正娴静悠然地讲述着三毛的《雨季不再来》。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雨季,在这个濡湿的年华里,正是人生有梦的季节。潘晓婷也如此,少女心事,如花似锦,她需要一盏明灯,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恰恰是在潘晓婷的雨季年华里,她读到了三毛的《雨季不再来》。这本书,叙述了三毛从17岁到22岁的一段人生过程,而三毛的这段人生过程,像一股清泉,涤荡着潘晓婷的少女心,使潘晓婷在多变的青春里,学会了独立,拥有了自信。读书启悟人生,最终,潘晓婷拥有了属于她的辉煌。

是的,书籍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改变人,塑造人,成就人。培根说,“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人的思想得以升华,阅历得以丰富,能力得以提高。世上给予人最多的是书,对人所求最少的也是书。可以说,人生于世,最不应辜负的就是书。

自古以来,人就深明读书有益之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俗是俗了点,但,在古时候的读书人的心中,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可是,在当代社会,虽然科技发展了,但,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科技是把双刃剑。时代的发展,使人们阅读的渠道增加了。拿起手机,阅读电子书籍;带上耳麦,听着被转换成声音的书籍;打开电视,欣赏关于读书的电视节目……这些阅读,方便快捷的同时,却让我们的思想麻木起来,因为,习惯了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人就对生活缺少了思考,缺少了感悟。

的确,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依赖手机了,此消彼长,阅读电子书籍人数的增加,使阅读纸质书籍的人越来越少。

在网上流传的一个笑话,很能说明问题:在地铁上,日本人在读报纸,法国人在翻阅浪漫小说,德国人最酷,竟然在拿着厚厚的哲学书在啃。而中国人呢?都在玩手机。

我也如此——

曾经,我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浏览手机中关注的公众号文章,这种阅读的迅捷性和时效性,刺激了我阅读的猎奇心理。可是,在长时间的阅读中,我发现这种阅读,只不过是给喜爱阅读的我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深度思维能力的形成,益处甚微。

我总是安慰自己,读电子书籍也是阅读,每天浏览网上的文章,也是一种阅读。可是,这种安慰,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谁都知道,读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读电子书籍是一种快节奏的阅读,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是无法真正地在人的心灵中产生剧烈的震颤的。阅读,是要让读者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展开碰撞的,只有碰撞出美丽的花朵来,阅读者的思想才能够升华。要达到这一效果,唯有读书,读纸质的书。

手机就像精神鸦片,在掠夺着人们生存的时间,侵蚀着人们的大脑。人们迷醉在手机的方寸世界里,不再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思想越来越贫瘠,贫瘠得如同广漠的撒哈拉沙漠。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做过一项关于读书的调查,结果是,在2012年,中国人阅读纸质图书仅为4.39本,而韩国是11本,美国是25本,日本是40本,以色列是64本,中国人的阅读量,远远低于以上发达国家,令人堪忧。

罂粟花香能醉人,但书香能救人。全民阅读的提出,如春风般吹醒了沉溺在手机中的人们。现在,阅读纸质书籍的人多了,人们渐渐习惯了拿起书本,沉潜到文字中,寻找真正的自己。

近段时间,每当夜深人静,睡前静思时,我都不禁会叩问自己:你今天读书了吗?这种叩问,是一种内省,也是一种督促。在叩问中,我习惯了在床榻上摆满书籍,只要稍有空闲,我就会拿起一本书,身处一隅,静坐读书。在翰墨飘香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学生是书籍最亲密的伙伴,而书香进校园,也使阅读落实到了实处。读书时的学生,是人间最美的风景;读书时的学生,是社会最大的希望;读书时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栋梁。这几年,学生读书蔚然成风,阅读之花已悄然绽放。

我希望,以后中国人见面所说的第一句话,不再是“你吃了吗”,而要说:“今天,你读书了吗?”如能这样,我心庆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