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美工区设计与投放
如果说: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
那么绘画无疑是最绚丽的那一抹色彩
……
班级区域美工区
【美工区功能】
让幼儿探索不同美工材料的创意使用,使幼儿体验美术的创意、自由的表达、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表现力,帮助幼儿学习欣赏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创作,体验成就感和满足感。
美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指南》中明 确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让幼儿体验表现与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经历色彩、线条,立体造型等方式个性化的表现经验与情感;获得熟悉、运用并创造性综合使用美工材料的机会。
——【指南精神解读】
给 幼 儿 创 造 属 于 自 己 的 多 彩 世 界
(一)感受与欣赏
美工区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 艺术发展
儿童对艺术的理解,促使长大后对美的欣赏与享受。
· 创造力的发展
艺术活动中,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它是革新和适应不可或缺的因素。
· 情感发展
艺术能使儿童抒发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自豪感与成就感等。
· 社会性发展
通过接触不同的时代、文化和艺术家时,儿童开始理解不同的价值观,促进同伴合作及自我表达。
· 认知发展
通过艺术活动的创作,幼儿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记录自己的想法促进学习。
· 身体发展
有助于发展大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
教师支持美工区学习的策略
教师在促进儿童获得艺术技能、性格和知识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以下策略可使用:
· 接触艺术
·展示艺术作品
·与儿童讨论艺术
·提供人生经历
·教授技能
· 认可学习者
· 讨论儿童的艺术作品
· 设置挑战
· 观察并记录儿童的艺术创造过程和作品
· 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求
美工区的介入时机与方法
《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介入时机:
⒈阶段性介入
(1)幼儿刚升班时
(2)在投放材料后
(3)在新的区域诞生时
⒉过程中的介入
(1)当幼儿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
(2)当幼儿游戏出现问题时
(3)当幼儿游戏无法深入时
介入方法
⒈先观察再介入
2.间接介入
3.角色介入
4.直接介入
(美工区之区中区:水墨区)
美工区布局要点
(Graves等人(1996)研究表明教师内以L※或者U型来区隔,促进幼儿学习。)
1、检查空间动线是否明晰的方法
1)绘制出教室平面图
2)画出孩子的行动路线
3)是否有冲突点(交叉点)
4)交叉点越多意味着空间动线不明晰,需要调整布局
2、区角的相邻组合
1)性质相同的去交安排在相同位置;
2)能够彼此促进的区角安排在相近位置。
美工区各年龄段美术区所需材料
适用于艺术欣赏的材料和活动
· 长期提供各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与时代的艺术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媒介和类型为特征)。
· 提供印有艺术作品的明信片,供儿童归类和找到相匹配的卡片。一开始,儿童可能会找相同的卡片来匹配。后来在成人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学习按照艺术和媒介的不同(例如,油画、拼贴画、壁画、水粉画、丙烯画、随笔画和上色画),以及大主题的不同(例如,城市景观、室内景观、风景、肖像、海景和静物),给艺术作品分类。
· 提供含有名画复制品的书籍用有艺术颜料的日历制作拼图。
· 在艺术作品前面,创造一种躲猫猫的窗ロ(一种一隐一现的游戏)。这个窗ロ可以让儿童产生好奇心,并且能帮助他们仔细地观看一些小的艺术作品。
· 制作一个公告栏,展示相反风格的作品(例如,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
· 在艺术区摆放一个绘画框,可以让儿童和教师进行绘画创作。
· 开展一个自然事物的艺术展览。例如,将石头或者贝用有趣的方式展出,或者将它们放在花丛里。
· 创设一个名画角,突出某些艺术作品。
班级美工区投放材料现状
班级美工区投放材料策略
心动不如行动
跟着柠檬姐姐一起
做一个班级美工区调整方案
班级美工区的环境评估表
□ 艺术区是否有各种自然或者人造的光线?
□ 是否容易清理地板和桌面?
□ 是否靠近水源?
□ 是否在安静的区域,使儿童容易集中注意力进行创作?
□ 是否提供宽敞的区域,让儿童创作大型的作品或者几名儿童同时合作?
口 是否有空间储藏还在进行的作品?
□ 是否有补给和供给?
□ 是否有低矮且整洁的架子,可以让儿童容易触及?
□ 是否有充足的各种各样的,用于工笔画、上色画、模型制作、拼贴画和雕塑的材料是否有高质量、富有美感且可使用的材料与工具?
□ 材料是否安全无毒?
□ 材料是否美观地陈列?
□ 是否有和正在进行的主题相关的充足的参考资料?
□ 是否有图片和展览物为儿童提供灵感?
□ 是否有鉴赏艺术的资料?
□ 材料是否鼓励儿童创造自己的作品(如没有模式、涂色、模印或同一模式)?
□ 艺术作品是否陈列在儿童的视线高度,并同时强调他们的二维的和三维的作品?
□ 是否展出其他艺术家(本地艺术家、其他文化的艺术家和名家大师)的作品?
□ 艺术作品是否以整洁和吸引人的方式展出?例如,作品是否装裱?是否同时展出作者的照片?
(注:知识星球“柠檬荟集”读者群已分享次表格,请自行下载。)
当我们有了从“低头看材料”
到“抬头见儿童”的转变
当我们有了从“不假思索”
到“不断调整”的转变
但我们有了从“表层互动”
到“深度交流”的转变
孩子们就能在美工区,
发现美、感受美
表达美、创造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