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科学种田与白薯炕

全文共 2238字         阅读全文需5分钟

  人类的历史,是吃的历史,茹毛饮血时代后,也是吃粮的历史。粮食平日是财富,战时是军需。粮足天下安,粮荒天下乱。

  过去穷粮时代,粮食当然重要。国家也就有了“以粮为纲”的口号。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是上至京都高层下至村民百姓都关心的事情。

  中央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管工”。释义为:水(水利)、肥(肥料)、土(深耕、改良土壤)、种(改良种子)、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田间管理)、工(改良工具)。具体地归纳了农业生产与措施,写进了中央的红头文件,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都是围绕此展开的。

  家乡的耕地,属肥沃的潮土、草甸褐土,属县主要粮棉产区,也是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种植小麦、玉米、水稻(七十年代始)、白薯,兼有少量高粱、谷子、豆子还有棉花等。

  要多打粮食,增加地力应多实肥,俗语称“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农家肥有养猪积肥与骡、马、驴、牛、羊、鸡、鸭等粪便和人粪尿与打扫庭院的脏土;其次是在雨季割垫脚(青草、荆条)沤肥等。六十年代县里有了化肥厂,种地开始施碳酸氢铵氮肥。队里的马车起早去城东王市庄拉化肥,往返百里路程,装车排号久了,要到半夜才回到村上,社员们小心的把一袋袋化肥卸车搬进库房,面带虔诚。七十年代,县里及公社建了磷肥厂,土地缺磷得以解决。八十年代,开始有复合肥进口,有美国、突尼斯、以色列、罗马正亚、菲律宾等国的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叶肥一号、叶肥二号等肥料。村人用上外国肥感觉很新鲜——体量小、重量轻、施量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主席的话深入人心。社员们攥成拳头,齐心协力搞水利,利用冬闲季节打井修渠,冰天雪地里,嘴里冒着白气,奋战在田野中。到七十年代后期。全村两千多亩地基本实现了水利化,几十眼机井遍布四野,水渠——主渠、毛渠纵横交织。小麦冬灌春灌时节,田野中,处处水泵旋转,水花飞溅,社员们挥动铁铣开渠堵口,他们忙碌的身影映在饱满的滉滉前行的渠水中,闲静、空旷的大地上留下了人水交融的劳动画面,似白描似剪影……

  一九七二年天大旱,玉米长了半人多高,还没下透雨,蔫蔫地耷拉下叶子,早晨禾苗上不见一滴露水。全村人都动员起来,可谓群情饱满,斗志昂扬。所有机井全开,有用电机、有用柴油机当动力的,昼夜不停,水位浅的井被抽干,只有停下,等井水蓄积后再抽,青壮年挑着水桶,老少年端着脸盆、提着水罐从河塘往地运水浇灌。从早到晚,连续数日,那阵势形同救火,直到天云密布,下了场透雨,才彻底解除了旱情。

  通过社员们的艰辛努力,终于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小程度。人们把旱灾称旱魔,旱魔发威,万物枯萎,大地没了一点生机,老人们讲,老社会遇上大旱之年,会造成赤地百里,颗粒无收,人吃树皮草根,有人吃人惨事发生,饿殍遍野。

  粘虫,是玉米的天敌,尤其是二代粘虫危害极大。小麦刚拨了,玉米苗上的粘虫便多起来,像一夜之间的事情,密麻麻爬满尖叶咬吃,夜里会有一阵阵的吞噬声,几天里吃光所有叶片。必须及时喷药灭虫,而不能等到虫情严重,否则,会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六十年代末的一年,发生虫灾,那时只有“六六粉”农药,人抱看笨重的手摇机子往玉米苗上喷洒,过处,乌烟障气,且只能夜间上露水时才能为之,否则药粉会从禾叶上脱落地下。于是,人们又发表明了“颗粒剂”,就是把药粉与细小颗粒物搅拌在一起,洒进玉米苗芯,以达治虫效果。学校领了任务——砸颗粒,把砖头或煤焦子砸成粒状,大小如高粱米粒,是要用筛子筛的,小了不行,大了也不行。我们小学生人人拿把锤子,在石板上一锤一锤地凿,筛好后,一升两升地端给老师集中起来,交到生产队技术员手上。技术员拌好药后,又到田里教我们怎么用,于是,学生们便左手端着大碗或升(铁的或木制)里面是“颗粒剂”,右手抓一把,往每棵苗芯洒几粒……

  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生产者和科研者)不断总结各种经验,探索着如何多打粮食,提高产量的方法与途经。玉米由春种秋收,到也可夏种秋收,由单一种植,到也可与小麦两茬种植亦可间作套种,产量大幅提高甚至成倍增长;为防治病虫害,提高发芽率,开始了药剂拌种和浸种;玉米高梁谷子等有了杂交种子,穂大子、粒重了,产量高了;棉花等生产开始了“营养钵”技术……

  传统的农业技术大都成了过去,成了历史,存留的已属凤毛麟角,而白薯育秧法则是其中之一。白薯育秧俗称“白薯炕”育秧法。又分“热炕”和“冷炕”育秧法。

  “热炕”育秧。在村头河坎上,搭好类似农家土炕般的白薯炕,土坎上掘个洞当灶门,里边是火道,直通炕另一头的泥瓦落成的烟囱。早春,将头年秋后放在土井里的白薯(种子)取出来,摆放在炕床上,用湿湿的细土或细沙覆盖好,土炕四周筑起二尺高的土墙,墙之间横放着细木头或竹杆,上面用草帘等苫好,再用多根麻绳敷实,绳子两端系在土墙的木橛上,防止春风吹起。完了,开始点火,烧木枝或煤加温。烧白薯炕是技术活,需有经验的社员把持,火少了,温度低,种薯发芽慢,火多了,温度高,会灼伤了种薯不在发芽。

  十几天后,种薯开始发芽,先鹅黄,后嫩绿,接下来要开始“练秧”——中午阳光好时揭开些许苫盖物,让阳光空气直进棚内,以锻炼薯秧茁壮成长。随着秧苗成长,苫盖物越揭越少,直到长成能栽的白薯秧。

“热炕”育秧,技术性强,全靠经验所为,操持者是受人尊敬的“能人”。

  “冷炕”育秧就相对简单子,炕没有火道,不用烧火加温,其它与“热炕”一样。与“热炕”相比,出秧要慢的多。

  “白薯炕”育秧法现在仍然延续,只是因白薯栽得少而炕也少了小了很多。

——本文节选自长篇非虚构文学《国印乡痕》

 作 者 简 介 

张国印,河北省遵化市人。幼始喜欢读书,继而迷恋文学。读书、写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五十多万字。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遵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顾问:韩布晖  张连福  范丽丽  周祝国 张国印  希国栋  刘新民  张全江

总编辑:纪惊雷

常务副总编辑:曹雪艳

小说、儿童文学主编:代文静

散文、报告文学主编:杨晓健

诗歌主编:王翠红 刘艳琴

诗词主编:田玉竹

评论、动态主编:梁淑艳

(0)

相关推荐

  • 金秋(四):山药之都

    本文作者:徐刚 再说说山药.在北京,山药其实是指薯蓣,也叫怀山药,是圆柱形的,但在内蒙古和山西一带人们管马铃薯叫山药,到了北京叫土豆.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智利一带,十六世纪中期传到欧洲,17世纪传入中 ...

  • 目前玉米粘虫发生严重,会对今年的玉米价格造成多大影响?

    最近几天,小帮手不断接到朋友留言,反馈今年的玉米粘虫发生太严重,叶子都快被吃光了. 种植玉米的朋友都知道,玉米粘虫是玉米生长中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专吃玉米的叶片,影响玉米正常的光合作用,如果发生严重 ...

  • 散文||社 房

    社   房 蔡小平||江苏 人民公社年代,每个大队都有大队部,每个生产队也都有社房.我们生产队的社房,建在前后两个庄子的正中间,座北朝南,一排八间草房.墙是泥土垒成的,足有一尺二寸厚.每间屋檐下的南北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血泪铸就土地魂/孙玥

    一 "土能生白玉,地可发黄金"这是一幅土地位的对联,而我的父亲不但写在家里的土地神位上,还用毛笔写成一幅大的对联,用玻璃框好,挂在家中正堂,这一挂便是一生. 娘说:在父亲的眼里,土 ...

  • 三农巡礼·吉林篇丨建好“吉土”粮仓 做强吉林大米

    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今年向800亿斤迈进!吉林省是全国粮食亩产吨粮.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粮食商品量.调出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 【老屋(散文)】/ 薛光炜

    老屋(散文) 薛光炜 老屋原在一坎高崖下住窑洞的人家里,四十年前,都属于一个生产队.那时候,队长敲响挂在皂荚树上的上工铃,社员们都从自家窑洞出来领受队长分派的农活,耕地的去耕地,拉土的去拉土,铡草的去 ...

  • 散文《种田得悟》吕英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盘锦,我将用一生的时间守望的地方,也是一个因油而兴的城市,看着整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低矮破败的民房早 ...

  • 【大荔文学·散文·李良鹏】炕角濒危 ——《老鹏》长篇自叙散文二十九章(连载1)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25 炕角濒危 --<老鹏>长篇自叙散文二十九章(连载1) 原创/李良鹏 [引子] 正是国家困难的日子,国穷家更穷.在八百里秦川的东端,黄土 ...

  • 欣赏一组过去年代科学种田题材的农村宣传画

    打破迷信,敢怒敢说敢作敢为! 大胆革新 开展技术革命-1959 积极培育良种桑苗 开门办学(年画)李一新-1975 培育新苗-邱建军-1975 塑料薄膜育秧-忻礼良绘(根据周昌谷国画<秧苗知春早 ...

  • 种田(散文)

     种田(散文) 美文墨夜 生活在农村,我熟悉种田的滋味. 1963年我只有7岁,开始上学读书,也开始下田插秧.插早稻秧天气不热,晚稻秧天气如火,天天盼立秋,让酷暑早点走. 抢割早稻起早床,鸡子叫起来, ...

  • 散文:家乡的年味儿——炕火烧

    明天就是传统的小年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家乡过小年,年味儿开始变浓,是春节前的彩排,这一天晚上最主要的风俗就是祭灶神,图一年的吉祥与顺利,家家户户炕火烧,吃火烧,喝肉片汤,小年之后,算是春节拉开了序幕. ...

  • 科学散文:湖羊史说

    我老家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但是我们却有吃羊肉的习惯,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 其实,我们吃羊肉是有些历史了,因为我们的先辈很早就开始养湖羊.湖羊,实际是早期北方移民携带蒙古羊南下, ...

  • 散文《睡大炕吃大锅的年代》 陈久平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我在农村的那几年.我们家里住的是靠崖壁的土窑洞.这种窑洞有十几米深,进门就有一条大炕.这大炕足足有五米长两米多宽.炕上铺 ...

  • 【滋水 · 散文】黄丽 : 父亲种田

    父亲种田 文/黄丽  父亲种了一辈子的地,落下了一身的病.近年家中磨砺变故,使得父亲的身板更弱,愈来愈像一棵阅尽沧桑的老树.如今,年岁大了,干不动了,却还想种地,是对土地爱得深沉,还是已经成为习惯,父 ...

  • 【滋水·散文】王锐锋:温暖的炕

    温暖的炕 王锐锋          小时候,我家没有床,没有暖气.电热毯之类的东西,我们取暖睡觉的最好地方便是炕. 炕,是用土坯垒成的睡觉的台,中间空心与烟道相连,用碎麦草和泥抹平,铺上炕席,再铺被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