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流泪向李隆基问道:“殿下,能不能...
上官婉儿流泪向李隆基问道:“殿下,能不能放我一马??”只见临淄王李隆基开口说:“韦后和安乐公主欲篡位,你和他们是一起的,我不可能饶了你。”话音刚落,李隆基摆手示意,两士兵将上官婉儿推出宫殿外面,只见寒光一闪,上官婉儿瞬间香消玉殒。
据《唐书》记载,上官婉儿是唐代宰相上官庭芝之女,祖父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上官仪,公元664年,上官仪向李治建议废了皇后武则天,被武则天得到消息后,向李治诉苦。李治又不忍废后,又怕武则天怨怒,便道:“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就这样上官仪和武则天结下了梁子。
公元665年,武则天下指使许敬宗诬陷上官仪和另一位大臣王伏胜与废太子梁王李忠图谋叛逆,不久,上官仪和儿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下狱后一同被处死,梁王李忠也被赐死,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
《唐书》记载上官婉儿从小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她熟读诗书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十四岁时武则天就亲自出题考她。上官婉儿对答如流,武则天很高兴,当即下令赦免了上官婉儿和母亲的婢女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上官婉儿在武则天称帝后,她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权势日盛。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与支持恢复唐朝的大臣通过兵变,迫使武则天禅位于太子李显即唐中宗,李显继位后,上官婉儿更是显赫,李显将其纳入后宫封九嫔之一的昭容,又下令让上官婉儿专掌起草皇帝诏令。
因上官婉儿和韦皇后、武三思交往密切,还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唐朝宗室,引起太子李重俊的不满而兵变,707年,太子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传李显诏书下令发羽林军三百余人,杀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于其府上。
上官婉儿急忙逃命,逃至唐中宗和韦皇后住处,并对他们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后来李显下令右羽林将军刘仁景率飞骑二千余人,打败了太子李重俊,李重俊在逃跑路上也被部下所杀。
710年7月,唐中宗驾崩,中宗驾崩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显第四子李重茂为帝,相王李旦辅政,韦后为皇太后摄政,但是韦后被宰相宗楚客和其堂兄韦温所劝,劝韦后改诏书效仿武则天称帝。
可惜的是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所知,两人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唐中宗驾崩后第十八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率军攻入宫中先后斩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及支持韦后的众大臣。
上官婉儿在韦后和安乐公主被杀后,拿出了李显驾崩后,她与太平公主所拟的遗诏给刘幽求观看,以此证明自己没有和韦后站在一起,而是站在他们一边。刘幽求拿着遗诏向李隆基道:“殿下,是否开恩饶她一命?”李隆基面不改色回答说:“此人和韦后是一伙的,岂有饶她的道理”最后,上官婉儿还是没逃过被杀的命运。
@暮史朝经 有话要说:李隆基最后没有饶上官婉儿可用四个字形容“不可留之”,还有就是也跟上官婉儿自身有关,众所周知,武则天在位时,上官婉儿一直都是站在她那一边的,可是后来韦皇后想要和武则天争夺朝廷大权,她举棋不定站在了韦后一边。
之后,又随着在太平公主在朝廷的势力日盛,上官婉儿见此又依附太平公主,由此可见,她是不值得相信的人,而刚刚经历兵变没有多久,李隆基肯定会对身边的人提高警惕,像上官婉儿的各种举动,李隆基自然不会留下她。
加上当时上官婉儿在朝廷的地位很高,并且依附韦皇后又依附太平公主,虽然最后她把密诏拿出来,证明自己没有帮助韦皇后,但是李隆基害怕留她,因为她已是太平公主的人,将来难免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与其留下,倒不如不留下用之。虽然对于朝廷而言少了一个或许可用之才,但起码让当时的太平公主失去了一个重要智囊和帮手,所以这才是李隆基没有开恩留上官婉儿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