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周末荐诗丨尺八:一首独具象征意蕴的抒情诗

尺八/卞之琳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一枝尺八,

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海西人想带会失去的悲哀吗?

尺八,本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乐器,曾盛行于隋唐宫廷,后绝迹于宋,却在日本发扬光大。长一尺八寸,故有是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

1935年春,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军事入侵之际,卞之琳因事客居日本。五月的一个夜里,他听到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古代乐器尺八吹奏出犹有唐音遗韵的曲调,感到这“单纯的尺八像一条钥匙”,无意中为自己“开启了一个忘却的故乡”。尺八仿佛是一个文化的“象征”物,一面“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卞之琳《沧桑集·尺八夜》)引起作者对人类文化流传变迁和个民族盛衰兴替的深深思索,不久,遂构思创作了《尺八》这首具有深刻历史意识和广泛象征意蕴的抒情诗。

在《尺八夜》一文中,作者谈到,他觉得尺八像一条“钥匙”、“镜子”、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而他创作《尺八》,就是“设想一个中土人在三岛夜听尺八,而想到多少年前一个三岛客在长安市夜闻尺八而动乡思,像自鉴于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因此,诗“虽然名为《尺八》而意不在咏物”,而是别有寄托,借写尺八传达一种“历史意识”(《沧桑集·尺八夜》)。

若深一步追溯起尺八的起源于流播史(尺八的流传史又关联着文化的得失与民族机运的兴衰),脑子里遂涌现了一幅这样的历史画面:大概在大唐盛世,当时汉民族文化昌盛、国事强大,尺八这种异域乐器已在中土生根开花。当时有一个来自番邦日本的“番客”,在中国都城长安孤馆寄居,既仰慕泱泱大唐帝国文化的发达,又伤感于自己祖国的落后。当他听了雁声,动了乡愁时,幸得临家的尺八声给了他慰藉。第二天遂在繁华的长安市里寻访一支尺八,——这是对文明古国发达文化的学习与追求的象征性表现,并且终于在一艘三桅船东渡回国时把尺八带回到三岛落户。海西客回溯追想起这一幕,再想到千余年后的几天,自己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汉唐苗裔,在日本东京看到在自己祖国已失传的古代文化却“健全地活在异域”,而且也看到昔日落后的“番邦”,如今却崛起成为近代化了的强国,“现在他们的世界,不管中如何干,外总是强……比较上总算是一个升平的世界,至少是一个有精神的世界”(《沧桑集·尺八夜》),而回观一向以文明古国自居的祖国却落后了,文化失落了,人民麻木不自觉。

卞之琳是一位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受到了徐志摩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及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广泛汲取了西方的波德莱尔、艾略特、叶慈、里尔克,中国古代的李商隐、姜夔、温庭筠等人的创作实践,成为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在《尺八》一诗里,我们能看到,古的韵味很明显,却又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作者着力于欧化、古化,或者说有意识地化欧、化古,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对历史文化作了深沉的反思。

参考文献

卞之琳,沧桑集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