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霸气”的地方,竟然在浙江?+浙江这个小县城,为什么可以“一县吃三省”?

▲江郎山下白鹭飞。摄影/严林忠

-风物君语-

看!

这是朕为你打下的“江山”

浙江的“文艺地名”,大多出自五代时期的“老牌文青”钱镠(liú)之手。

这位凭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就竖立了深情人设的吴越王,出身市井却文采斐然,不但会说情话,在执政四十一年间更是堪称“改名狂魔”——

衢州的龙游、金华的浦江、绍兴的新昌、温州的乐清,宁波的鄞县(鄞州)、台州的天台、湖州的长兴……这些沿用至今的地名,皆是出自他手。

而其中改得最为“霸气”的一个,当属衢州的江山市

▲航拍江山廿八都全景。摄影/余明传

江山位于浙江西南部,扼守着闽、浙间的要道,自古以来都是占据东南“江山”的必争之地;又坐拥奇峰傲立、似锦若霞的江郎山、钱塘江源头之一的须江,可谓“江山如画”;还是一块融合了浙派、徽派、闽派、赣派等文化的“飞地”,历代人才辈出,更为江南毛氏的发祥地

因而“地如其名”,无论从险要的位置、雄奇的山河来看,还是从复杂的文化、辈出的英才来说,江山,都堪称浙江最“霸气”的县市。

▲江山保安乡箬山,坐落在仙霞山脉中的古村。摄影/周勇

一县通三省

江山到底有多“骄”?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江山不仅身负烟雨江南的“娇媚”,更是先天有种峰峦如聚的“骄气”。

浙江本就多山,地处闽、浙、赣三省之交的江山,山地丘陵面积更是占据了近九成——

▲江山峡口镇,峡里湖上晨雾弥漫。摄影/王永科

江山的南方与福建浦城以浮盖山上的枫岭关为界,仙霞岭武夷山两大山脉在此会师,周围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达百余座;西北方,盘踞在江西东北部的怀玉山脉探入浙江境内,隔开了衢州的江山、常山二市,形成一道天然的分界线。

▲江山地形图,图中的江山港,又名须江,为江山人的母亲河。制图/Paprika

而由于地近福建,江山的气候湿热、雨量丰沛,群山间发源的水系汇集成流,依照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高歌猛进,在中部形成了一段狭长的河谷盆地,从地图上看,江山所在的河谷地带呈现不对称的“凹状”,如同一柄破开群山阻隔的弯刀。

江山生于山水之间,同样以“一山一水”而得名。

▲悠悠须江水穿过江山市。摄影/严林忠

水是悠悠须江。作为江山人的母亲河,须江如同这座城市的大动脉,自南向北穿城而过,日夜奔流。涛涛江水塑造出沿河两岸的冲积平原,灌溉了“山城”少有的耕地,而后在衢州城内汇入衢江,成为钱塘江的源头之一。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江山建县之始,“须江”就成为了这里最初的名字。

山是巍巍江郎。“三爿石”“一线天”出名的江郎山,是中国“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在低丘平原上,江郎山“三爿石”冲天而起,郎峰、亚峰、灵峰呈“川”字形对立耸峙,直指苍穹;而亚、灵二峰之间的小弄峡,巷谷宽仅3-5米,两侧皆是千仞峭壁,只容一线天光入谷,奇险异常。

▲巍巍江郎山。摄影/王华

五代时,“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吴越王钱镠,便豪气地取“江郎山”之名,改须江县为江山县。至此,这座边陲小城,便拥有了一个“睥睨天下”的名字——江山

然而单单是雄奇的风景,尚不足以配得上如此称号。真正让江山走向“高光时刻”,成为闽、浙、赣三省重镇的,是这座小城“鸡鸣三省”的独特位置以及冲破崇山峻岭的仙霞古道、直通钱塘的清湖码头和坐镇中央的廿八都古镇

▲夜幕降临的廿八都古镇。摄影/周勇

仙霞古道

闽、浙间的“蜀道难”

《笑傲江湖》的后期,令狐冲化身“暴躁军爷”吴天德,正是在仙霞岭上救下了恒山派的大小尼姑们。

金庸先生是大家,又出身嘉兴海宁,对浙江的地理自然是如数家珍——仙霞岭之险的确是不亚于蜀道,因而魔教在隘口设伏,合情合理;令狐冲的马甲吴天德,身份是福建泉州府参将,正好从仙霞道赴闽上任;而此后众人去的“廿八铺”,大抵就是指江山境内的廿八都了。

▲仙霞关的牧归人。摄影/周勇

最先开辟仙霞古道的,是那位“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旧唐书》里说他因为缺少舟船,“乃开山洞五百里,由陆趋建州,遂陷闽中诸州”,率人开山修路,初步打通了仙霞古道,才得以杀进福建,虎踞东南。此后,不论是元人还是满清,南下的铁蹄总会踏足此道,让江山染上了一层金戈铁马的色彩。

▲仙霞古道路线图。制图/Paprika

宋代,由于南宋定都临安,处于钱塘江上游的清湖逐渐成为水陆码头,自此顺流而下,可直达富贵繁华的天堂杭州,再经由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皆是畅通无阻。因而沟通钱塘江闽江流域仙霞古道,成为了闽、浙间的交通要冲,尽管曲折难行堪比蜀道,却依然是商旅不绝。

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终身报国无门的陆游,骑着一匹羸马从仙霞古道前往福建任职,或许是古道上关隘勾起了旧忆,他一再感叹“切勿重寻散关梦,朱颜改尽壮图空”;一代大儒朱熹自福建北上,走的也是这条路,过了仙霞岭就离开了老家,这位离乡的哲人禁不住感叹“道出夷山乡思生”。

▲仙霞古道上仙霞关航拍。摄影/吴石忠

而到明清之后,江山更是凭借交通枢纽的地位,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江山的清湖,鼎盛时期“繁盛胜于县城”,一镇坐拥17个码头,千余艘航船南来北往,货运不息,这些船只走到钱塘江流域,统一都被称作“江山船”。码头上则商贾云集——盐商绍兴帮、南货商徽州帮、绸布商江西帮、山货商福建帮和搬运及特产商江山帮,皆在此中转,形成了繁荣的市镇,号称有“六场三缸八坊九行十匠百店”

▲清湖古镇门舫,这里曾是古码头。摄影/毛沐平

而处在江山西南角的廿八都,更是如同一枚嵌入三省腹地的纽扣,不仅在经济上起着“中枢”般的作用,更是接纳了以来自福建浦城和江西广丰为主的八方移民,打造出了一片极具特色的“文化飞地”

最鲜明的当然是语言,时至今日,廿八都仍在使用的方言至少还有12种——

除了“江山腔”和临近的“浦城腔”“广丰腔”,还有江西宜黄人带来的“灰山腔”,福建汀州人“岭头腔”,乃至清代徽州仍在时徽商间交流的“徽州腔”等等。以至于方言太杂,大家无法沟通,干脆就统一说“普通话”,于是形成了廿八都独具特色的官话,当地人称之为“正字”——竟然又带着些北方腔调!

▲仙霞水关的终点,福建浦城县石陂镇南岸村。摄影/冯木波

江山代有才人出

江山人除了行商坐贾,素来也有耕读传家的传统。

坐落在江山市石门镇的清漾村,是个“贵而不富的进士村”。早在南北朝时期,清漾毛氏就由衢州迁入须江县(今江山),千年以来,这个偏远小村一共出了8位尚书、83个进士,书香墨韵世代不绝。此后清漾毛氏开枝散叶,甚至成为了整个江南的毛氏祖居地,其中的一支正是韶山毛氏

而在浙江各地的方言里,难懂程度能与“自动加密”的温州话媲美的,大概也只有融合了古汉语词汇和地方特色、被称作“古汉语活化石”的江山话了。

▲戴笠女特工训练班旧址。摄影/张小平

据说当年出身江山保安乡戴笠,入主军统局后大量招募江山老乡,并以江山话作为特务小组接头的标配暗语,效果拔群,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后一个小小的江山县,包括戴笠、毛人凤等“一戴三毛”在内,一共走出了64名将官,时人称之“江山帮”

在建筑方面,江山人同样吸纳了浙、皖、闽、赣等各派优势,形成了别具匠心的建筑风格。

▲廿八都文昌阁。摄影/张小平

廿八都古镇里,有着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赣派建筑,外部往往为青石基角,外墙也以青砖砌就,屋檐下及五花山墙下多用白灰泥线条装饰,屋面则是青黑色的阴阳合瓦;你同样能见到徽派建筑的元素,屋顶上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房檐间多设有四水归堂的天井。

▲廿八都的各派风格建筑。图1、2摄影/冯木波,图3摄影/周勇

而在当年仙霞古道尽头处的福建浦城,至今还保留着一条600米长的“江山街”,在过去曾是江山挑担人落脚之处,久而久之则形成了江山人的大本营。从前街边还有“江山会馆”,规模上比本地的“三山会馆”更大,直到现在,这条街上不少居民说的仍是江山方言。

时至今日,仙霞古道已然被穿山而过的高速公路所取代,清湖码头早已失去了往日千帆竞渡的风采,廿八都也历尽沧桑悄然沉寂。只剩下205国道线上闽、浙两省交界处分别竖起的门楼,高高挂着“浙江人民欢迎你”“福建人民欢迎你”的醒目标识。

▲廿八都的入口城标,雕塑展示了仙霞古道的挑夫文化。摄影/毛沐平

而江山这座古城,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之中默默沉淀,仙霞古道上,她见证了唐人的叛乱,宋人的诗篇,元人的铁蹄南下,明清的商贾云集;在廿八都,她又接纳了来自四方的移民,保留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融汇了形态各异的文化。

因而江山的“多娇”,来自于不同风格的融合与碰撞,也来自于江山人始终“包容江山”的气魄和胸怀。

▲江山大陈村,看表演的地方人头攒动。摄影/周勇

浙江这个小县城,为什么可以“一县吃三省”?

▲开化苏庄的“炊辣椒包”,别样火辣的“浙江味道”。图/吃货在衢州 *下文未单独署名图片,均来源于此。

-风物君语-

“一县吃三省”

好山好水好味道

开化菜,像是一位低调的“素颜美人”。

从食材上讲,开化处在浙江衢州的最西端,群山围绕,钱塘江也在此发源,青山绿水酝酿出的原生态食材,使得开化菜本身的起点颇高。无论是上过《舌尖2》的开化青蛳,还是在秀水里生长的开化清水鱼,都没有繁复的做法,也不用过多的调料,天生底子好,不施粉黛就能活色生香。

▲“素面朝天”的开化清水鱼。

而从风味上来说,开化位于浙、皖、赣三省的交界处,开化菜也博采众长,具有万种风情。开化人既能像徽州人那样,把一块豆腐做得匠心独具;也因为地近江西,开化所在的衢州堪称浙江吃辣界的扛把子;以至于苏州的“泡泡馄饨”、闽菜风格的“三层塔”,都能在这座浙西小城里觅见行踪。

▲衢州的“三头一掌”,堪称浙江人吃辣的巅峰。图/网络

在美食如云的浙江,开化菜以前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只有资深食客才熟门熟路。纪录片导演陈晓卿,曾先后四次打卡开化,“吃安逸了”,说开化的餐馆“你都不用点菜,你说随便给我来两个菜,那个道道菜都好吃”,俨然是把这座小城当做自己私藏的食堂。

“肉圆”是浙江人对于肉丸子的爱称,开化肉圆大多用芋泥与猪肉调和制成。

因而开化的美食,尽管不比杭帮菜那么大名鼎鼎,更不像台州菜那样“杀进北京米其林指南”,却是含蓄而多情,如绝代佳人幽居深谷,成为无数老饕的温柔乡。

出了开化,再无青蛳、清水鱼

正如陈晓卿所说,好的食物往往是有“根”的。

对于开化人而言,美食的根脚来源于本地的青山秀水。浙江人的母亲河钱塘江,自开化县西部的马金溪发源(开化为钱塘江南源),穿越重重山岗浩荡东去,孕育出了富饶的“鱼米之乡”。而作为源头所在,开化坐拥钱江源国家公园,无论是山水风光,还是生态食材,都堪称得天独厚。

开化的清水鱼,不是鱼的种类,而是一种对食材从养殖开始就近乎严苛的处理方式。

清水鱼大多是圈养的,在开化何田乡,鱼塘往往依山傍水,沿溪而建。据《衢州市志》所载,早在明清时期,开化人就从江西九江购进鱼苗,在门前屋后挖池为塘,引山泉水入池中。清水鱼每天只饮清冽的源头活水,吃乡间的水草、菜叶,自然浑身散发着出尘的“仙气”。

▲乳白色的汤汁,是清水鱼的“认证标志”。图/网络

这样培育出来的鱼,肉质鲜美细嫩,根本不必放过多佐料,只取本地产的山泉水,加少许油、盐烹煮,算是“原汤煮原食”。而煮出来的开化清水鱼,口感肥美细腻,毫无土腥气;鱼汤呈乳白色,鲜味绵长,滋味尤胜于鱼肉。

本地人常说,出了开化就再也吃不到清水鱼——大抵是缺了钱江源的好水,生养出来的鱼就失去那份灵气;连煮鱼的汤,离了本地的山泉,也欠了点醇厚滋味。

▲鱼汤比肉鲜美,对于怕鱼刺的人来说,是最大的福音。

另一种“怕生”的食材,则是鼎鼎大名的开化青蛳

相比于清水鱼,开化的青蛳更为难得。每年天气转暖,水乡居民依据螺蛳的习性昼伏夜出,向开化的山谷溪流中寻寻觅觅,彻夜劳作,才能捕获这些幽居深谷中的绝世美味。

开化青蛳通体墨绿细长而优雅,由于水质干净,螺肉中少有含沙,故又称“清水螺蛳”;螺肉口感紧致,富有嚼劲,鲜味十足。高温爆炒,汤汁中蕴含着青蛳的鲜香,螺肉则被冲淡了本身的清苦,回味悠长。

▲开化青蛳。

江南人爱吃螺蛳,但怎么把肉从螺蛳壳里吸出来,实在是门技术活儿。相传本地人判断对方是不是资深吃货,就给人端上一盘螺蛳——

新手往往得借助牙签,把螺肉仔细挑出来,尤其像开化青蛳那样螺口小、外壳长的,更是对耐心的考验;但老饕只需要先用筷子一戳,把螺口堵严实了,来一手“以退为进”,再利用压强差,猛地一嘬,螺肉就混杂着壳内鲜香的汁水,被吸入口腔之中,快意而潇洒。

▲慢慢挑出来,自然不如一嘬一吸过瘾。

如果说清水鱼青蛳,是自然赋予开化的奇珍,是钱江源生态保护的回馈;那么本地丰富的饮食文化,则来自开化处在浙、赣、皖交界的独特位置。

开化是怎么做到“一县吃三省”的?

衢州菜在整个浙江菜系里,都显得与众不同。

浙菜多以海鲜见长,衢州人却大多靠山吃山;浙菜清淡,衢州馆子却辛辣异常,最知名的就是“三头一掌”。而作为衢州“西大门”的开化,与江西、安徽接壤,饮食风味就更加多元复杂,堪称是“江南美食博物馆”

▲衢州,南接福建南平,西连江西上饶、景德镇,北邻安徽黄山。而开化正在衢州的最西边,被称作“歙饶屏障”。绘/Paprika

开化西部的苏庄镇,北连江西婺源,西接江西德兴,不仅得了赣菜中鲜辣的精髓,还把江西名菜粉蒸肉的烹饪方式在本地衍化出了万般花样。

在苏庄,“炊粉”是最流行的烹饪方式,本地人自称“无菜不炊”。所谓“炊粉”,就是把早稻米炒干、碾碎成粉,再拌上鸡鸭鱼肉、瓜果蔬菜乃至螺蚌虾蟹,放入蒸笼中炊熟。在热气的激发下,这样能最大限度保留住食材的风味,又赋予了菜肴一层稻米香气,是属于江南“鱼米之乡”的独特创意。

▲炊辣椒包,光看外表就让人食欲大开。

而所有能“炊”出来的菜肴里,其中最惊艳的,当属一道“炊辣椒包”。辣椒要选皮硬肉厚、刚好红透的,剖开去籽,刷一层油,再填入虾米、南瓜、火腿等与米粉一同做馅,再用本地的“强盗草”(学名:蛇含委陵菜)、紫苏、藠头调味。蒸出来的辣椒包红亮晶莹,光从外形上看就让人食欲大开,入口更是脆辣干香,吃得满头大汗。

而到开化北部,与安徽接壤的马金镇,更是有一道如徽派建筑般精致的“马金豆腐”。这种豆腐的制法独此一家,主要以钱江源的水,与本地的大豆来做,成浆之后用特制的豆腐代替卤水来“点卤”,因而风味独特,与众不同。

▲马金豆腐。

马金人以豆腐为产业,成型后的豆腐能制成毛豆腐、豆腐丝等等,其中最奇特的是所谓的“藏制豆腐”——要像腌咸鸭蛋一样,把烘干后的豆腐放到瓮里,塞入豆荚、芝麻、箬叶制成的草木灰。成型的藏制豆腐,外表成灰蓝色,切开却洁白如玉,陈晓卿称它是中国版的“蓝纹奶酪”

▲别说,还真挺像蓝纹奶酪。

而对身处他乡的游子来说,这种做了防腐处理、易于携带的藏制豆腐干,又叫做“桑梓豆腐”,无异于从故乡寄来的一封封家书

开化南部的桐村镇人,祖上大多是来自闽南的移民,据说当年《爱拼才会赢》风靡全国的时候,桐村人只要上歌厅,必点这首闽南歌。而桐村当地的“三层楼”,虽然是本土研制,却依然带有家乡味道——下层用竹笋打底,中间是特制的番薯粉,上面则铺满了猪肝肉片,这里面的番薯粉,据说就是当年迁徙过来后,用于度过荒年的干粮。

▲闽南人做的开化美食“三层塔”。

除了这些,还有太多的美食把开化当成了自己故乡——温州的粉干,到这边就成了粗粉,大多加重油重辣爆炒;苏州的“泡泡馄饨”,在开化也是风靡全城……看来开化不仅是“一县吃三省”,更堪称吃遍了整个江南。

浙江到底哪里的人最爱吃辣?

外地人觉得浙菜清淡,大抵是从那盘龙井虾仁开始的。

的确,杭帮菜是清淡,且会略带点甜口;宁、绍一带口味就加重,有还有;到沿海的温州、台州,又成了海鲜的主场;但在浙西的衢州辣味弥漫到了每个角落,以至于青团、汤圆、粽子里都能放辣椒。开化作为衢州的西大门,自然也是吃辣的先锋。

▲开化米羹,相对来说比较小众,只有开化才能吃到。

开化人的早点摊上,一碗长得像河南胡辣汤的米羹最为夺目,通体亮红,一看就“不太好惹”。开化的米羹在磨成米浆前,就会把米用辣椒、大蒜、茴香等香料浸泡,等下锅烧开,再倒入豆角、豆腐等蔬菜,端出来一片红汪汪的,入口酸辣香醇,催人汗下。

▲开化汽糕,开化版的“中国披萨”。

除了米羹,店里大多还会有汽糕豆腐包。开化的汽糕质地上和龙游发糕相似,也带着淡淡的酒糟香气,却是有咸口的,上面铺满了香干丝、肉丝、黑木耳丝、笋干、虾米等等;豆腐包则是夹带着辣椒,本来包子和豆腐的组合略显寡淡,但辣味将两者连接起来,足以唤醒一个清晨。

风靡整个衢州的“三头一掌”(兔头、鸭头、鱼头、鸭掌),大抵是每个衢州人的家乡味道。“兔头吃脑,鸭头吮骨,鸭掌吃皮”。在衢州,不同的地区又各有自己独到的秘方。用辣椒、姜、蒜、桂皮、杞子、中药等辅料烧制的“三头一掌”,色香味俱全,是夜宵排挡的实力担当。

▲衢州人的舌尖上,带着四川偏好。图为兔头。

“三头”中,面市最早的是兔头,名气最大的也是兔头。地道的衢州人看见兔头就两眼发光——吮吸完兔头上红亮的辣油后,用筷子掰下两边煮得软烂的腮帮子肉,直往嘴里送。火辣辣的滋味从舌尖窜至喉咙,在唇齿之间留下丝丝酥麻,让人上瘾。

至于鸭头鸭掌,则大多炖得绵软酥烂,非常入味。刚吃前两口觉得还行,等到半只鸭头啃完了,辣的后劲才慢慢上来,用力吮一口,有时还能吸出两颗花椒。而鸭掌汤,拌一点炒粉干,再加一勺辣椒,才是地道的衢州味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