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哪儿说哪儿---读书的次序
去书店,见孔庆东新著,欣然掏银子,据为己有。
读孔庆东,是我工作之余一大消遣。除此,还有赏画品书鉴章,偶尔涉足买和卖,挣几两散碎银子,沽酒喝,或做点其他,不便说,别问了吧?
读书,孔庆东之外,还有余杰,再是李敖、鲁迅兄弟等。网上有一位朋友,网名叫“苦雨斋”,偶有品书鉴画言语,很有见地,虽短小,却难忘。因其斋号“苦雨”,所以想到鲁迅兄弟大号“周作人”的那位。有网友问,“苦雨斋”与周何干?是我想问,也关心的。似乎没有下文。
还说读书。孔庆东的书,我买了不下10册,读来上瘾。最新买来的这部,叫《四十五岁风满楼》。为什么起这名字?不知道。孔没告诉我,书我正读,估计会有说法。
接受以往读书经验,或者教训,读孔书,我变了次序。先读封一封二封三封四,看“孔和尚”怎的绍介自己,看媒体如何“拍马溜须”;然后直奔“后庭”,一节节慢慢推进。
不知别人咋样,我读书,爱虎头蛇尾,读前订计划,读中写心得,老想立竿见影,成就自己能写会说的宏愿。却坚持不住,至半部,或四分之三部,速度会加快,心思会分散,读,只是走马观花,了无意趣。所以,此次读孔,我从后边下手,渐次蚕食,看“习惯”能奈我何!
突然联想到字画,包括金石。潍坊一位朋友喜欢朱新建,遂以我为知己,发来图片几十张,请我分辨真伪。实在讲,我爱书画,对鉴别却一无所知,除常接触的几位,我不敢品评好坏,遑论真伪。
对耳熟能详的几位,如石开、朱新建、于明诠、朱培尔、尹海龙,等,还用十分小心如临大敌般辩伪?12年前,华人德老师来德州,一位领导拿自己“宝贝”,想确认“宝贝”真假,图轴展开仅三分之一,华老师说,别展了,如何如何---
华老师观画,与我读书,道理完全一样。我倒插笔读书,华展三分之一叫停,都是看的大局,大局定了案,细节就没了关注的必要。中国,也包括外国,尤其是中国,做事爱“虎头蛇尾”。四大名著够经典、够水平了吧,除《西游记》勉强可称“善始善终”,还有哪部堪称晚节不亏?
所以,读书倒插笔,从后面倒着开读,是个好办法。或者在斟酌买还是不买时,撇开专家“推介”,管他“联袂”与否,该咋小心,还咋小心,该奔“后庭”,绝对别含糊,老百姓讲的实在,扳着树摸老鸹---牢靠,如此,兴许可以为我等爱书辈减却很多开支呢。
同样,鉴赏金石书画,尤其要花银子时,避开“一般”程式,避开细枝末节,从大处着眼,从全局入手,从人们一般想不到的地方下嘴,兴许就是一条捷径。如此,鉴赏,或者买卖,至少不会人云亦云。什么叫出手不凡?出手不凡,就是出手与别人不一样,新鲜,爽利,刺激。至于对错,那实在是末节啊。
2010-9-8 22:37 于镂月裁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