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指南》(2016)介评

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指南》(2016)介评

焦鹏帅, 颜海峰

摘  要:从主要内容、编撰特色、学术意义、读后反思等方面对张英进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指南》(2016)进行了介评。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与研究要走出去,就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与思维,避免二元对立僵化思维,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拥抱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切成果,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在对话中形成共识,在解构中不断重构,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断发展。该著所选学界代表人物的相关论述,可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博士研究的参考,也可作为与其近邻学科专业学生兴趣读物。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指南》;张英进;全球化;多元化;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焦鹏帅,翻译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翻译教学、翻译史等研究。电子信箱:jps888@126.com。

颜海峰,文学硕士,山东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史、诗歌翻译。电子邮箱:yanhf@sdupsl.edu.cn。

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弗罗斯特诗歌汉译经典化与国民教育研究”(编号:2015SZYQN111)、国家留学基金委2017公派出国访学项目(CSC201708510069)和2016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与反思”(编号:2016-GMD-028)的阶段性成果。

    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张英进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指南》(2016)是英国顶尖学术出版社威利·布莱克威尔(Wiley Blackwell)出版的《文学与文化指南》系列丛书[①]之一。该著由中西学界主要代表人物,如张隆溪、查明建、冯进、张英进、马克·本德尔等共30篇论文构成,分为概论、历史和地理、流派与类型、文化与媒体和问题与争论五部分。本文从主要内容,编撰特色、学术意义和读后反思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介评。

一、主要内容

在概论部分张英进对中国现代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这门学科从“现代”、“中国”和“文学”这三个关键词对其疆界划分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反思和展望。指出西方学界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现代文学)中的“modern”纵向界限包括了晚清至今的华文文学,涵盖了晚清文学(1840-1910),共和文学(1920-1940)、社会主义文学(1950-1970)和后社会主义文学(1980-现在),这个内涵范围比国内所称的“新文学”(1917-1927)、“现代文学”、“近代文学”(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现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等研究范围宽泛得多,应该是包括了上述所有,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第二个关键词“Chinese”,作者指出它不是个地理名词,也不是个政治名词,不仅仅是汉语书写,而应包括藏文书写等少数民族文字在内,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等所有海外华人创作的“华文”文学。而国际上则用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sinophone literature(华语语系文学)来囊括包括中国的文学研究,也包括西方的离散文学研究和中国研究。“'Sinophone Literature’或华语语系文学研究的出现,正呼应了我们所面对的现当代文学的课题。顾名思义,这一研究希望在国家文学的界限外,另外开辟出理论和实践的方向——语言,不论称之为汉语、华语、华文还是中文, 成为相互对话的最大公约数。这里所谓的语言指的不必只是中州正韵语言,而必须是与时、与地俱变,充满口语方言杂音的语言。”(王德威 2006:2)不难看出,无论从内涵厘定,还是历史时期划分,抑或是研究边界设想,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都比国内学界所称“中国现代文学”要宽泛得多,这一点需要加以注意。

该文集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史和地理”所选论文主要探讨的是一些宏观性理论问题。第二部分“流派和类型”将视角伸入到一些具体的微观问题当中,包括诗歌、戏剧、散文、诗歌以及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翻译文学、女性文学、大众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等所有文学样态。第三部分“文化与媒体”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与各种文化和媒体的关系。第四部分“问题与争论”所选论文关注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分类这样的宏大问题。

二、编撰特色

    该文集在编撰上有如下特色:

(一)面向国际,兼顾中西:从书写所用语言和出版社来看,该著英文书写,由英国顶尖学术出版社威利·布莱克威尔(Wiley Blackwell)出版,足以证明该著面向国际学术宏大研究视野和影响力,是一次国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们的对话和学术盛宴。同时对于每个英文所指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指称,均给出与之相应的汉语拼音,既便于国外学者进一步了解国内学界的所指,同时也方便国内学者按图索骥使用恰当的术语指称,主动与国际接轨,进而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我们的特色话语。

(二)分类合理,自成体系:从主题分类及入选文章来看,该著关注的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热点话题,具有较强针对性,同时话题的分类设置,使得该著自成体系,但又不囿于某一领域、某一观点,既关照过去,又兼顾当下,同时又展望未来,具有开放性特征;从收录文章来看,该著选取的均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业内代表人物就某一话题的代表观点与主张,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具有很强学术指导性和启发意义。

(三)视野宏大,方法综合:该文集视野宏大,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全球化的视阈下,时空跨度大,博采众家之长,从政治、经济、文化多个维度,综合运用后现代、后殖民、女性主义等多种理论、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多维扫描,使得文集既具高屋建瓴的宏大理论视野,又具纵横交错的方法参考,为相关读者或研究人士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参考启示。

(四)心怀读者,尊重作者:文集对每位作者都做了简要的学术背景介绍,并提供了中英文姓名对照,方便读者查询和进一步研究。不难看出,文集所选著者的学术简历均有海外留学经历,或是西方学界代表或是国内业界的顶尖学者,其论述在相关研究方面有着某种权威性和代表性。同时文中所做的众多相关夹注和文后详细的注释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信息,充分体现了该著心怀读者、尊重作者的特点。

三、学术意义

(一)理论上:以全球化的开放视野,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组成一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不同角度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挖掘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揭示影响作品的政治因素,探讨作品对读者的影响。诚然,中国现代文学根在中国,需要结合中国语境,“批判地思考西方理论,这意味着依靠阅读中国文本的美学经验,并在更大的语境中依靠中国现实生活的经验,即对我们称之为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环境的经验。”(张隆溪1993:79)但是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它的研究也是世界的,需要“四海一家”的学术胸怀,拥纳不同的观点,共同书写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的宏大版图。

(二)方法上:该文集所选文章的宏大视野,细微切入,以小见大,材料整合,独特视角等均可为有志于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启示。同时也应看到,无论是什么理论,不管是后现代,还是殖民主义,还是女性主义,论者都紧贴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理据,从文本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证的方法、适当的理论来解释文学现象,预测文学实践和解决文学创作问题。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三)实践上:中国现代文学源自中国,当然现在的研究范围包括所有华语和华语方言变体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现代”这个概念的划期更是延宕自1840年以来纵跨几个历史时期的一百多年的文学,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和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诚然存在不少研究空白点,这需要我们不断在“中国现代文学”这个宏大叙事背景下,挖掘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填补研究空白,运用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去解构现有观点,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和个体案例,在解构与重构中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推向深入。

四、读后反思

此部文集虽然题材广泛,视野宽阔,但由于版面有限,有些话题或内容并未涉及,如自传体小说、政治小说、报告文学、游记等。正如编者指出的:“尽管本文集竭尽全力,但并不是一部包括所有文学运动、学派、流派、作者、文本、风格和主题等中国现代文学所有可预见各方面的全面概览文集;也不是一般叙事文学史,还不是一部精挑细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指南。”(张英进2016:21-22)但其通过代表学者、代表作的提纲挈领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是不同的历史视角;二是提供国外的最新史料;三是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历史认识;四是作者本人的研究分析方法。笔者以为所提供的这四点可以作为读者参阅此书的思考点。

这部文集让我们思考另一个更宏大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走出去,是求异还是求同?其实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是中国在与世界的交流过程中受西方书写、叙事、修辞、主题、生活方式、文化范式等影响发展而来的,是在开放与西方的互动中形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在笔者看来,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一项学术研究,也应该是开放的,需要跨国界、跨民族、跨学科、超越意识形态的宽广胸怀,兼纳中西,因为只有集合多方力量,超越政治偏见,才能将这门学科尽量看全,看透。如果以有色的“东方”、“西方”二元分论,只会增加学术交流的隔阂,达不到互通有无,达到共识,共同推进这门学科发展的目的。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理论也不应简单分为“东方”和“西方”,因为任何理论都是人类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生活等的理解,只是角度不同,没有必要非得打上“西方理论”、“中国特色理论”等意识形态标签,这样只会让我们拒斥他者,固步自封,难以真正走向国际学界,更不能融入国际学界。其实“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同欧美整体的文学研究或其他学科一样错综复杂,并非只有一个谱系。”(张英进2013:35)

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不只是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同时也需要倾听他者的声音。“只有在多元性的声音中,理性的同一性才是可以理解的。”(哈贝马斯1992:117)笔者以为学术之要义,在于多元共振。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需要引入多元的声音,只有多元,才能不隔;只有多元,才能激荡思维;只有多元探讨,才能求同存异,达成共识。但我们也应看到“并非所有的争论都导致学术范式的变迁,但通过争论我们可望比较清晰地认识到敏感话题的呈现和其后学术机制的运作或转型。”(张英进 2013:35)通过改革我们的学术机制,倡导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不同的观点发声,特别是客观面对海外学者的观点,避免二元僵化思维,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学术的多元,就是“不断求新——开拓新课题,探索新方法,追寻新视野——求新因此是机构转型与范式变迁的原动力。”(张英进2013:35)

中国现代文学要走出去,需要国内、海外学者共同努力,特别是海外学者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国内外资源,搭建好平台,形成良好的学术互动。正如王德威指出的:“身在海外的中国文学学者既然更多一层内与外、东与西的比较视野,尤其可以跳脱政治地理的限制。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才能激荡出现代性的众声喧哗, 也才能重画现代中国文学繁复多姿的版图。”(王德威 2006:136)笔者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中国主体性”的建立并不需要“必须假想一个'他者’作为否定目标”(张英进 2016:49),而应是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积极借鉴别者的长处,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和文化语境,不用刻意经营,水到渠成。因为“主体性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跨学科问题”。(张英进 2016:57)

、结 语

正如编者张英进教授指出的“文学演进本身就是变幻无常,任何一种文学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历史的想象的方式,是与社会、时代、读者、文学生产诸多因素融合的结果,视角不同,书写方式就有可能不同,而海外学者的文学史研究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李涵,2015)通过该文集,我们看到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研究范式和“众声喧哗”的学术盛景。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个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同范式和理论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正如在学科史上各种中外理论此起彼伏,中国经验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早已复数化与复杂化,要求多元甚至变动的视角进行审视,传统或许不再占据中心,但流散也不再是边缘的体验。”(张英进2013:35)

对于这么一部六百多页集学界大腕宏论的文集,笔者区区几千字介评,也不过是管中窥豹,还需要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按图索骥,认真阅读文集,找到适合自己研究的相关资料、相关理论和方法,为我所用。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发现学术空白点,补益或纠正不当观点,达到真正的学术创新,融入国际学术话语,在融入中超胜,在越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引用作品 【Works Cited

Habermas, Jürgen. translated by W· M· Hohengarten. 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 Philosophical essays. Massachusetts: MITPress, 1992.

Longxi Zhang. Out of the cultural ghetto: Theory, politic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literature. Modern China, 1993, 19(1): 71-101.

Yingjin Zhang (ed). A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estSussex:John Wiley & Sons, Ltd, 2016.

李涵 “张英进:重绘文学史'地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2/5/05.

[Li,Han."Zhang Yingjin: RemappingHistory of Literature"(zhang ying jin chong hui wen xue shi di tu).ChineseSocial Sciences Today 5thFebuary 2015:05]

王德威.华语文学研究的进路与可能”专题研讨,中山大学学报,2006(5):1-4.

[Wang,Dewei."Prospects and Possibilitiesof Chinese Literature Study-A Symposium "(hua yu wen xue yan jiu de jin luyu ke neng zhuan ti yan tao). Journal ofSun Yatsen University 5(2006):1-4]

王德威.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译丛”总序,当代作家评论4(2006):132-136.

[Wang,Dewei."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Overseas Studies on Contempor 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Prologue to TheCollection of Translations on Overseas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Literature "(hai wai zhong guo xian dai wen xue yan jiu de li shi xian zhuangyu wei lai).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4(2006):132-136]

张英进.从文学争论看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变迁, 文艺理论研究1(2013):28-38.

[Zhang,Yingjin."Literary Debates andParadigm Shifts in Overseas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ongwen xue zheng lun kan hai wai zhong guo xian dai wen xue yan jiu de fan shibian qian).Theoretical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1(2013):28-38]

张英进.学术的主体性与话语权:“华语电影”争论的观察,二十一世纪4(2016):47-60

[Zhang,Yingjin."The Subjectivity and DiscoursePower of Academic Research: An Observation on the Dispute of ChineseMovies"(xue shu de zhu ti xing yu hua yu quan:hua yu dian ying zheng lunde guan cha).Twenty-first Century4(2016):47-60]


[①]该系列学术丛书目前已出版92种有关文学与文化的学术著作,本文所介评的《中国现代文学指南》是2016最新出版的,第92本学术著作。

来源:本文刊发于《中国比较文学》2017年第3期,第205-209页。这是刊发前的word文档,发表时文字有少许改动,请感兴趣的读者自行点击文后的“阅读原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