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创始人的附子用量要诀

原创 张存悌 悦读中医 3月4日

小编导读

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中医学里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医学流派,善用附子、多用附子可以说是火神派的特色之一。郑钦安先生作为火神派的创始人,有“郑火神”“姜附先生”之称,那他在临床中使用附子是如何调控剂量的呢?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扶阳论坛,探秘郑钦安先生附子用量的三个层次。

郑钦安没有医案传下来,我们就从别的渠道,也就是从他的著作来探讨这个问题,看他用多少剂量。我们看4首扶阳方,附子的用量有2首是30g,另2首是24g,也就是说,这4首扶阳方的附子用量在24~30g之间,这是郑钦安用附子的常规剂量。作为常识,每个医家在研制自己方剂剂量的时候,标的就是常用剂量,应该说是可靠的。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24~30g是郑钦安的常规剂量。以现在的火神派和以我个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剂量算是中等的。但是如果以国家的药典和法规来衡量,剂量依旧是偏高的。这已经显示了郑钦安重用附子的特点。

是不是郑钦安用附子的数量就仅限于此呢?就是24~30g呢?他用附子的常规剂量是这样,但当病情危重时,他是擅用超大剂量的。他常说:“阴盛极者,阳必亡,回阳不可不急,故四逆汤之分两亦不得不重。”其书中随处都有“峻补坎阳”“大剂四逆汤”之语,主要是体现在重用附子上。他擅用附子,不仅体现在广用附子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重用附子上。据唐步祺先生讲,他和郑钦安的后人没少来往,人家告诉他,郑氏用附子常至100g、200g……可谓前无古人,任应秋先生说:“郑氏治疗三阴证,确是颇有盛誉,运用附子量重而准。”

到底用多少附子?我们只能看目前最完整,应该说也是最可靠的一个实例。

郑钦安曾经治愈了成都府朱知府的夫人长达一年的吐血病。知府大人是一省之长,省长夫人病了,16个地县的官员巴不得都讨好知府大人,推荐了20多个名医,但是都没有治好,拖了一年。后来请民间号称“郑火神”的中医来治,是八抬大轿请来的。到那儿一看,虽然盛暑季节,夫人却铺着毛褥子,盖着棉被,显得十分怕冷,一看就是阴症。舌质淡红,苔白腻。诊毕处方四逆汤:制附片120g,炮干姜120g,炙甘草60g。

朱知府看方后瞠目结舌,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病入坦途,由此而愈。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郑钦安的徒弟问他出手剂量为什么这么大?他说,这个病一年了没治好,效果再慢一点,病人会失去信心。所以我不得不出重手,让她一下子见到效果。

他还有一个小的剂量段,他用附子遵循量病施用的原则,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察病轻重,再为酌量”“添减分量,在人变通”。根据病情轻重来添减,对于中医而言,这本来是常识。在论述四逆汤的用法时,他明确说过:“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量轻重上斟酌。”

这么说还不具体,我们再找一个例子看看郑钦安治疗轻症时候的用法。

论治鼻渊、鼻浊时,他说:“每以西砂一两,黄柏五钱,炙甘草四钱,安桂、吴萸各三钱治之,一二剂即止,甚者加姜附二三钱,屡屡获效。”这里“加姜附二三钱”,仅是常用剂量。

我们还能找出证据来,郑钦安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做了改造,郑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桂枝、白芍、龙骨、牡蛎、甘草、生姜、大枣、附子,就是说在本方中直接加了附子,剂量4钱,这是一个很轻的剂量。

所以,现在归纳一下,郑钦安用附子有三个剂量段,绝对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重用。常规剂量,24~30g;病情危重,大剂量,100g、200g左右;小剂量,6~12g。这应该算是郑氏运用附子完整而确切的不同剂量段,今天要把它弄清楚。现在我出手和郑钦安的剂量吻合,我绝不是看了他的书才这么用,而是慢慢通过经验体会到用至30g就可以解决问题,除非无效的时候再加,通常30g的时候已经可以解决了,深感常规剂量也是管用的。

重用附子,确实是火神派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我丝毫没有反对重用附子的意思,很多病我觉得不把附子的剂量加上去就治不好,一旦加上去就治好了。我治的最重的一个病就是一例肾小球肾炎,全身浮肿,腹水,这个病人附子用过60g、90g、120g,最后用到180g才把尿蛋白控制了,治愈已经两年了。我这话也不能被你们理解为不用大剂量治不了,擅用大剂量确实是火神派的一个成熟标志。但是我的话绝对不能理解为以重用附子为英雄,所谓“多多益善”,我绝没有这个意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