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贷经营的几个困境!

出品 | 信贷风险管理
作者 | 寇乃天
专营机构尚未普遍建立
银保监会对于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的商业银行,在设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特色支行、延伸小微企业银行服务网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但是,就目前舷窗而言,很多银行的基层机构,例如:以某省A银行为例,在总行和省分行层面,一般会设立中小企业部或普惠金融部,但具体到接近市场的支行层面,是一般不会设立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的,或者,有所尝试,但没有普遍推行。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人员不足

据统计,以某省A银行为例,72.34%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人力资源配置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业务发展需要,其中认为人力资源总量配置不足占76.47%,信贷从业经历不足占17.65%,从业资格、人员素质、年龄结构等因素占20.59%。全辖从事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人员130人,除省行16人为专职外,其余90%以上均为兼职。
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激励不足

据统计,以某省A银行为例,59.5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激励机制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相对于省行主要业务考核指标,该激励措施仍不能让分支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小企业发展上来,相对激励不足,其中85.71%的被调查者认为挂钩费率相对较低、单位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小、缺少基于客户经理的垂直激励是业务拓展困难的主要原因。
准入要求不符合市场需求

据统计,以某省A银行为例,78.7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准入要求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情况。由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都是具有“轻资产”特征的,普遍缺乏抵质押物,或者明显不足,有很多中小微企业无法满足银行的信贷准入的政策要求,进而发生融资难或者融资门槛高的问题。
希望取消或调整客户评级

据统计,以某省A银行为例,76.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调整或取消客户评级、放宽担保限制及对特定客户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授信策略。
Berger和Udell(2002)将贷款按技术分为财务报表型、信用评分型、抵押担保型和关系型四种贷款类型。前三种贷款称为市场交易型贷款,主要是银行通过公开的市场来获得能够被证实的与企业相关的各种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的“硬信息”,根据这些“硬信息”进行贷款决策并向贷款企业发放贷款;而关系型贷款是银行通过与借款企业长期的合作或多渠道的接触而积累了企业及企业主的比较完整的、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基于这些“软信息”进行贷款决策并向贷款企业发放贷款。按此划分,某省A银行当前的贷款模式为混合型。一般来说,市场交易型贷款授信决策权集中,决策链条长,授信决策一般较慢,关系型贷特点授信决策权比较分散,决策链条短,授信决策一般较快。
审批效率不能满足要求

根据某省A银行23家分支行报送的贷款申报审批情况统计,2018-2020年共报批通过370个贷款项目,自发起单位受理到贷款批准发放平均用时52 天,其中受理至审批阶段平均用时28天,报批省行至批准发放平均用时26天(补充材料平均用时4.29天),实际审核、审批用时约21天,如扣除平均6个双休日,审核、审批平均用时15个工作日。87.23%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审批效率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流程环节过多是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以某省A银行为例,82.98%的被调查者收到客户对审批效率不满意足的反馈信息,客户对审批效率的容忍度最长时间为7-10天,最短为1-3天。其中:1-3天占2.56%,3-5天占30.77%,5-7天占17.95%,7-10天占48.72%。即,审批时间在7-10天,能满足约二分之一的客户需求,5-7天以内能满足三分之二的客户需求,3-5天以内则能够满足97.44%的客户需求。61.7%的被调查者认为造成审批效率低的原因是流程环节过多,认为因信用核查、审批人员配置不足而影响审批效率的占23.4%。
调研发现,只要能在时间上保证客户的需要,部分客户愿意承担较高的利率水平。所以,审批效率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而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当前的授信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与市场的不适应。所以建立一套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快速审核、审批机制成为当务之急。在当前金融科技浪潮之下,智能风控的科技运用水平,决定了小微企业信贷的效率和客户体验。
贷后管理要求无法完全做到

据统计,以某省A银行为例,68.0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贷后管理达不到标准要求,人员不足、无有效手段获取客户真实信息是制约贷后管理达标的主要因素。调研发现,某省A银行对于涉及贷款资金安全的资金流向监控措施普遍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贷后检查基本处于“裸查”阶段,无法获取真实完整的客户经营、财务等关键信息,难以做到及时识别贷款挪用、资金回流等重大风险,从而削弱了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