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会馆》影像魔都
星期六的早晨骑行去南浦大桥浦西段中山南路三山会馆,80年代后期我在中山南路居住过一段时间,对周边的环境还是比较熟悉,那是三山会馆还没有对外开放,前几天我早早做了参观攻略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大致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我这几年保持良好的习惯,去每个景点先要做好攻略①骑行路线②景点介绍,③景点拍摄主要建筑物时间角度,这些都要事先做好功课,做到有备而来。
清宣统元年(1910年),由福建旅沪水果商人于1909年集资兴建,1914年竣工。位于上海市南浦大桥桥堍中山南路1551号,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会馆建筑。因福州城内有三座山:东南于山、西南乌石山(道山)、北面越王山(山),故会馆得名“三山”。三山会馆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9月移建竣工对外开放。现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上海市红色旅游基地,2010年世博会城市文化特色展示馆。
不同于一般博物馆的热门,三山会馆是一个相对冷门的展馆。站在门口老远就能看到那标志性的'清水红砖风火墙'。进门左手边是新建的两层楼的上海会馆史陈列馆,以展示上海会馆'兴衰史'为主题,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右手边风火墙围着的才是真正的三山会馆。
整栋建筑别致秀丽、雕梁画栋、富有艺术价值,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今天我们看到的会馆是86年因市政工程建设南移30米重建的,89年修复对外开放的。会馆门口的白色汉白玉雕像是中共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王若飞。
信步走进院内,穿过砖雕门楼,眼前就是一个弹眼落睛的古戏台和东西厢房。美轮美奂的古戏台喇叭型藻井和古色古香的大殿厢房值得我们细细鉴赏。戏台中央的横匾上【异曲同工】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今天的戏台更多的是为大众市民服务的,看到现场灯光设备架势十足,貌似半淞园街道组织的专场晚会即将在此拉开……古戏台正对面的大殿上陈列着汉白玉妈祖像,想来也是闽南特色的精华所在。
古戏台
这高约2米的古戏台,建筑工艺讲究,造型精巧别致,流溢着一股古色古香的韵味。其最大的看点是这古戏台的戏台顶部有多重斗拱叠成的穹窿藻井,金碧辉煌,镂刻、镶嵌工艺精美异常。藻井全木结构,呈螺旋形向上,上缀莲花,雕刻着“五福捧寿”、“暗八仙”吉祥图案以及上海老城的八座城门、城墙;这多重斗拱叠成的穹窿藻井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当台上演出时能起到扩大音响的效果,设计精美而科学,体现了当时设计的精妙与工匠的智慧。这古戏台的台前支柱同样是青石方柱,极具福州地方特色。两根青石柱上镌有对联一副:“集古今大观时事虽异,得管弦乐趣情文相生。”字字铁划银钩,刚键柔美。戏台及厢楼的檐枋、垂脊皆雕镂飞金,可谓富丽堂皇。
从戏台下穿过,只见南面对着门就是这么个香炉
出了门回头看,只见门两边墙基上镶着大块方石,石上有精美浮雕,古朴清雅。
大门门楣刻阴文“三山会馆”四字;向上有“天后宫”阴文三字,环绕吉祥如意浮雕。
大门门楣刻阴文“三山会馆”四字;向上有“天后宫”阴文三字,环绕吉祥如意浮雕。
纵观整幢会馆建设筑,别致秀丽、雕梁画栋、流金溢彩,极富闽南特色。
没想到,搬迁南移的三山会馆虽说与原本的那个会馆有些许不同,却依然是那么地精致,那么地大气而优雅,旧貌换了新顔。
旧景新探,访乔迁后的三山会馆,不虚此行。
骑游天下汪歌拍摄编制
20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