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历史中的朱圉书院及其山长们
书院始于唐代,是应科举制度的兴起而产生的。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的选拔制度是所谓的察举制和世家门阀制,和读书多少没有多少关系。唐代科举一兴,无论出身豪门世家还是寒微小户,皆须走进考场分出高下论定终身。科考成为入仕为宦惟一正途,因而对世人求学颇具诱惑力,金榜题名成为寒窗士子的最大追求。科举取士功劳极大,其最耀眼处就是平等。为了让通过科举以获取功名者以及致力于学术者有一个专门的教育场所,书院便因此而应运而生。
甘谷在唐代涌现出见于史载的学术功底深厚的官员,例如尹愔,尹思贞等,他们是如何接受教育的,当时甘谷有没有书院,由于史料阙如,现在已不可知。元明两朝甘谷文风衰微,人才稀少,民间办学至今流传的是永宁镇麻盛,有所谓“石麻夫子冠卿王”之说,当时的教育,官学之外,估计只有私塾,并无书院。清代朱圉书院,是有史料可查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书院。
有清一代,甘谷为文教兴盛之地,影响所及,直至民国。甘肃省文史馆编纂的《甘肃百位历史人物》收录甘谷籍历史人物五位,其中两位是学者,也都是清代人物,即巩建丰、王权。清代甘谷人才辈出,文教兴盛,与朱圉书院的作用有很大关系。
朱圉书院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由当时的知县徐浩捐资购置土地十二亩,地点在城西半里,正建筑的时候,徐浩调任皋兰知县,继任者高华,又捐资建筑,到乾隆十九年初具规模。后来又经过知县邓必安、殷兆燕的资助,使朱圉书院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就读的学生也不断增多。
早期书院的山长(校長),由于史无记载,已经淹没而不可考。周铣撰《伏羌县志》和侯新严撰《伏羌县志》均无记载。道光年间之后的历任山长,在安履祥撰《甘谷县志稿》中记载了下来,使我们能够了解这个具有重要和深远影响力的群体。
李则广,字旷西,道光二十八年中进士,道光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任山长。
黄成采,字载之,咸丰年间任山长。
原筮贞,字干臣,举人,光绪年间任山长。
杨凝青,字秀峰,举人,光锗七年任山长。
刘铊,字谐生,举人,光绪年间任山长。
李士则,字俲堂,进士,光绪十七年任山长。
王念诒,字芑湄,举人(王权第二子),光绪年间任山长。
李涛,字海峰,举人,光绪年间任山长。
彭廷瑞,字玉山,举人,光绪年间任
山长。
魏鸿翼,字可庄,翰林,光绪末任山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