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井岗四虎”都有谁?他们各自都有着怎样的经历?

中国红军的每一个时期,都有能力出众的战将。比如说,在井冈山会师之后,就曾经出现过四个相当厉害的战将。他们作战骁勇,指挥能力超强,从来都是敌人的噩梦。这四个人,被称为“井冈四虎”。那么,这四个人都是谁,又都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其实,再说“井冈四虎”之前,有必要说一下井冈山,这块红军最早的根据地,明白一下这里的斗争形势,这样对“井冈四虎”的说法能够有更新的认识。

井冈山是中国红军的摇篮,最初的组成部分是秋收起义后,由毛主席带上来的部队,和南昌起义后由朱德总司令带上来的部队。当时的部队都受到了敌人的沉重打击,状况很不好。而国民党的蒋介石,却一直视红军为心腹大患,在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地提高力度,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为了能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共同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寻机歼敌的战斗方法,既大名鼎鼎的游击战。而且,他们还为游击战制定了的十六字基本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高强度的机动,以及比较贫乏的补给,就注定了红军的战斗是十分艰苦的。而且,也要求红军的指挥员要具有顽强的性格、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大局观。于是在长期的战斗中,“井岗四虎”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了包围根据地的中坚力量。很遗憾的是,他们中只有两个人坚持到了新中国建立。

那么,“井岗四虎”都是谁呢?

第一位是伍中豪。

伍中豪是毛主席真正意义上的爱将,秋收起义时,他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是起义队伍中的一把尖刀。起义失败后,也是他坚决支持毛主席转战农村的主张,甚至他提出的具体军事建议,让毛主席都赞不绝口。他"时东时西,时分时合"的战术,也是起义队伍能够安全到达井冈山的法宝。

来到井冈山之后,他的战绩仍然耀眼。他作战勇猛,指挥有方,身经大小上百战,而且总能取得胜利,是井冈山根据地一位少年将才。同时,他还开辟了赣南根据地、闽西根据地,和夏幽根据地,为扩大红军的生存空间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惜的是,这样一位骁将,居然在1930年一次行军中,遭遇当地靖卫团的围攻。在弹尽粮绝之后,伍中豪英勇牺牲,年仅25岁。

伍中豪的牺牲,对红军是一大损失。当时红十二军6000多官兵,集体失声痛哭;毛主席更是为了强忍悲痛,在口中咬住一条毛巾!后来虽然彭德怀元帅为伍中豪报了仇,但是终究人死不能复生,伍中豪还是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战友们。

如果将伍中豪和主席的另一爱将林彪做一下对比,就更能看出伍中豪的实力。两个人都是黄埔四期生,在校读书时,伍中豪各门成绩都要优于林彪。加上他和主席的关系,以及战功和经历,建国后肯定是元帅军衔。

第二位是黄公略。

黄公略的履历,比伍中豪还要突出。他和彭德怀元帅既是老同学也是同袍,两人都在湘军服役过。1927年,黄公略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同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他的个人魅力非常大,不仅吸引了大量的青年才俊投身革命,甚至彭德怀都是他介绍入党的。1928年,他与滕代远、彭德怀一起领导了平江起义,主动带领军队上了井冈山。

黄公略在军事指挥方面,能力极为突出。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说的就是黄公略这种打法。他运动起来漂浮不定,让敌人很难想到他的部队到底在哪里。可能你跟着他转了好几点,可是突然发现他已经来到了你的背后!也因此,他在红军中有着“飞将”的称号。在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一系列战斗中,他屡建奇功。在历次反围剿的战斗中,他的贡献尤其大,曾经一举抓获了敌人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

1931年9月,黄公略率部参与方石岭追击战,并顺利地歼灭了敌人的52师。之后在部队机动作战时,突然遭到了空袭。在敌人疯狂的扫射下,黄公略身中数弹,英勇牺牲,年仅33岁。

第三位是林彪。

虽然日后发生了种种让人遗憾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彪确实是战场上的一员悍将。他和伍中豪同为黄埔四期生,在战场上也同样表现出众,于是在红军中有“两只鹰”的共称。伍中豪死后,他更是成为了毛主席重点培养的军事干部,在28岁就升到了军团长的地位。

在抗日战争时期,林彪作为115师的师长,指挥了八路军的第一场胜仗“平型关大捷”。但是之后他很遗憾的受伤,去了苏联休养,战争快结束时才回到国内。

解放战争时期,是林彪军事生涯的巅峰。他带领东北民主联军,与人数和装备都处于优势的国民党军队鏖战。经历了井冈山艰苦斗争生涯的林彪,和杜聿明在松花江畔频频拆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居然将东北打造成了武装力量远远强于国民党的大基地,由此可见林彪的能力之全面。1955年,林彪成为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

第四位是彭德怀。

前边说过,彭德怀和黄公略既是同学,也是同袍,但是在军职上,彭德怀却一直比黄公略更高。而由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也是红军建立初期,少有的达成战略目的的起义。起义队伍从一开始占据平江城,到主动撤退、到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一直掌握着主动权。彭德怀的作战能力在那时就有了充分的体现。

进入中央苏区之后,彭德怀更是屡建奇功。他在进攻上手段强硬,对时机的把握十分精准。1930年,他甚至带领部队,攻入湖南的省会长沙,并且占据了10天之久!以当时红军的力量来说,能做到这一点着实让人惊叹!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德怀出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在总指挥朱德不在时,他就是部队的主心骨。他带领八路军,不断地拓展生存空间,建立根据地,和侵略者和国内顽敌两方面作战,依然游刃有余。1940年,彭德怀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出了八路军的声威。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先是在陕北牵着胡宗南的鼻子走,之后又在当地顽敌马步芳、马鸿逵等人的手中解放了整个大西北,为新中国的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彭德怀的能力并不只在指挥作战,他曾经主持大西北的经济建设工作,同样干得有声有色。

新中国建立后,朝鲜战争爆发。彭德怀作为司令员,带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没有空军支援、缺乏工业支持的情况下,和当时世界上武器最先进美军打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对攻战。经过五次战役的艰苦鏖战,将美国战功卓著的五星上将麦克亚瑟打回了老家。最后,交战各方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议,彭德怀打赢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1955年,彭德怀成为了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

新中国的革命事业,是由无数先烈用自己的生命开创的。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人民军队中涌现出了很多英雄的称号,“井岗四虎”只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他们做出的贡献,值得所有人铭记。

(0)

相关推荐

  • 毛泽东第一骁将的风控生死线—漫话产品创新(十六)

    毛泽东第一骁将的风控生死线 新春刚过,春节期间有不少朋友相聚,把酒言欢,畅谈天下事,家长里短.三国中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曹操曾经对创立东吴的孙策.孙权两兄弟有 ...

  • 第四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期斗争 二、红五军守山与突围

    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何键即令进至遂川的第一路李文彬第二十一旅.进至资兴的第五路刘建绪部,会同赣州的刘士毅第十五旅,向赣南追击红四军主力.同时,命令进至永新一线的第二路张兴仁第三十五旅.周浑元第三十四旅, ...

  • 共事6年冲突4次,聂荣臻坚决制止林彪思想偏差,林彪为何不敢辩驳

    众所周知,我国开国十大元帅都是天纵奇才,都具有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也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不朽功勋. 在解放战争中,四野"林罗刘"发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彻底解放北方:三野" ...

  • 长征时,十大元帅都在干什么?为何只有九个元帅参加了长征?

    原创2021-07-20 22:49 长征时,十大元帅都在干什么?为何只有九个元帅参加了长征? 十送红军 1934年秋,红军离开瑞金西征,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长征. 子弟兵踏上征程时,中央苏区的 ...

  • 文化之约|不灭的明灯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不灭的明灯>杨之光 鸥洋 绘 以"不忘来时路 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革命文物展正在国家大剧院展出. 展品中有一盏油灯静静地矗立在展柜中,尽管 ...

  • 北京大学高材生,他如果不死

    好像林彪是毛主席的第一爱将.其实不然,毛主席的第一爱将,并不是林彪,而是另有其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林彪跟随毛主席很晚,直到井冈会师之后,毛主席才逐渐认识林彪. 而有一人却很早就成为毛主席的第一爱将 ...

  • 《四渡赤水》:电影中的大历史(五)

    进入黔西南后,中央仍没有做出入云南的决断.要知道,中共肩负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要发展壮大,扩大影响,没有一个好的根据地是不行的.而建立根据地,又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人口条件支持.中共和红军被 ...

  • 共和国36位军事家:后来增补的3位是谁?均在红军时期牺牲

    "八一"南昌起义后,共产党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几十年的风雨征程,这支部队历经红军时期的坎坷,八路军时期的磨难,直至解放战争中所向披靡,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 ...

  • 八百矿工上井冈

    走入青山环绕的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宋乔生带领八百矿工走上井冈山,他高举右手,带领工友坚毅前行,画面栩栩如生. 画面体现了水口山工人的革命热血力量,正如<毛泽东选集> ...

  • 此人绰号“井冈山屠夫”,曾屠杀2000余名群众,主席:一定活捉

    1927年10月,成功领导秋收起义的毛泽东,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革命力量,带着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发. 10月22日黄昏,起义部队来到遂川大汾,快要进村时,突然冲出一队人马,向起义部队发起袭击,很快 ...

  • 散文||夜宿俄界

    夜宿俄界 到甘南西藏旅游,不能不去迭部俄界.概因,其对中国革命特殊贡献的历史溯源和红色基因. 八月的一天,当我们游览完拉尕那涅甘达哇神山公园下山后,披着仙女滩的草原灵气,带着恰冬藏式民居文化的韵味,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