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角色与受害者的角色|李维榕专栏

这位父亲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已经离婚,多年来一直不肯放弃抚养权,千方百计,就是为了争取多点接近孩子。孩子现在九岁,父母却打了八年官司。夹在父母的矛盾中成长,孩子十分抗拒父亲。她说:“我只知道是妈妈真正在抚养我,爸爸只想来抢我!”
每次与父亲相聚,孩子不是闹肚子就是呕吐。父亲认为是母亲从中作梗,彼此在言谈之间都十分敏感;即使没有交谈,旁人也会感到危机四伏。
父亲对孩子不离不舍,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这种充满火药味的相聚,实在让人提心吊胆。随着年龄成长,孩子也从本来用身体发病的模式去拒绝父亲,演变成言语的攻击与奚落。对于苦苦追随的父亲,毫不留情,每句话都是咄咄逼人,甚至不许父亲同行,要他跟在后面保持五步距离。父亲为了争取孩子,处处低声下气;有时也忍不住气,摆出父亲的尊严。但是每次要跟孩子较劲,都会一败涂地,只好怨天尤人。父亲越怪责母亲,孩子就越恨他。甚至恨痒痒的对他说:“我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是受别人影响!但是你对母亲不好,我就会加倍奉还!”
这小女孩是个非常伶俐乖巧的孩子,对人彬彬有礼,就是对着父亲时,连母亲都说她变成“混世魔王”。
我们在当中努力为他们调停,唯一成功之处,就是让父母的关系稍为缓和,不再为抚养权告上法庭。但是女儿仍是不肯就范,不断埋怨父亲过去对她的伤害。起初大家都不以为意,最后才明白,原来在她还是孩童时候,基于抚养权的安排,父亲每周都从母亲怀中,把拼命抓着母亲哭哭啼啼的孩子抱走。
这种被迫分离的恐惧,孩子念念不忘。事实上这个经验,对孩子和母亲都是一个很大的创伤。母亲也承认:“离婚本身对我来说,并不是最悲痛的,与女儿这种分离,才是最最不能忍受!”
我们问女儿,要怎样才肯原谅父亲?
孩子咬牙切齿地说:“道歉,不但向我,也要向妈妈道歉!”
我们很高兴,终于找到一个转折点!
没想父亲却一面茫然:“我错在哪里?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父亲也没有说错,一段婚姻的破裂,受害者绝对不止一人。但是人人都是受害者,谁重谁轻?这不单是治疗师的选择,更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
这也不是一个理念性的选择,而是一个实际的考虑。如果父亲只求抚平自己的伤痛,他绝对有足够理由投诉人生不公平之处。但是如果他的目的是与女儿修好,他就必须扮演父亲的角色,而不是受害者的角色。
我们都卡住在这里,何去何从?
由于疫情扩散,我们的会谈被中断了,期间又出了一些枝节。等到再见面时,也不知道父亲是否记得我们上次会谈的焦点。
出乎意料地,他不但没有忘记,而且认同在女儿小时这样强硬把她抱走,实在会造成一种伤害。这一次,他十分郑重地向女儿及母亲致歉。母亲很快就响应,她愿意接受;女儿却久久不语,我们都被她沉默的张力感染,僵住在那里。
静静地等了很久,孩子才牢牢的盯着父亲,一字一字地质问:“你为什么等了八年,才来道歉?你以为自己是被害者,你可知道,我们才是被害者!”
这一段撕心裂肺的话,出自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在坐的人都很震惊。父亲更是不知所措,他不断地为自己辩解。但是他的回避,引来孩子更大的攻击,把多年来父亲处理不当的地方,一宗宗地例举。最后把父亲给她的生日礼物,退还回去,忿忿地说:“你没有问过我,就在上面贴满了自以为是的贴纸!这算是送礼吗?”
父亲开始沮丧,不明白为什么这次鼓起勇气认错,仍然得不到女儿的谅解。他生气地把礼物丢在一旁,对治疗师说:“你看,如果是其他有权威的父亲,就会骂她一顿!我却怎样做也不成!”又摆出一派受害者的姿态!
什么是父亲的角色,与受害者的角色有何分别?
所谓受害者,就是总觉得自己的行为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完全无能为力,那是一个看不到出路的位置。而父亲的角色,就会设法去了解孩子在父母婚姻破裂后的困扰。无论自己心中有多少渴求和委屈,都会保持一定的冷静,不必与孩子计较,先学习聆听!
如果他细心聆听,就会听得出女儿这次的控诉与以往不同。以往都是固执地拒人千里,这次却是表达一个孩子心底对父亲的渴望,要求父亲用一个不同的方式来接近自己。看似强硬,其实她是在提供一个修复父女关系的入口!
连母亲都说,女儿往往因为没有父亲而感到自卑,为了孩子,她愿意协助父亲接近孩子。
很多人都认为共同抚养是一个理想的模式,但是见到太多因为争夺孩子而长年诉讼法庭的父亲,费尽心思;而孩子对他们的印象,却只是要把自己从母亲怀中抢走。亲情是需要培养的,并非一种权利。为了孩子,我们也必须协助他们探讨怎样做成功的父亲!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