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碗的器型
瓷碗是古代瓷业生产的大众产品,汉代始见,魏晋流行,唐以后大量生产。 碗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时期的瓷碗,其形状、釉水、纹饰是有着明显差别的。
唐以前的碗,其型多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无纹饰。唐代的碗器型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边,多为平底、玉壁底及环条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产品施满釉,有简单的划花装饰出现。宋代碗其型多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径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为单色,如影青、黑、酱、白等,纹饰用刻、划、印等手法,将婴戏、动物、植物文字形象绘在碗的内外壁或内底心上。明代碗多鸡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较为窄细,大多采用画花装饰。
高足碗
高足碗,又称靶碗,有中空足封闭底印和不封底两种。造型为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造型与高足杯颇为相似,较之略大。这种纤巧的高足碗于元、明、清三代较为流行,品种有青花、斗彩等,以明永乐红釉、宣德釉里红、成化斗彩最为名贵。
明宣德 青花海水双龙纹内暗花龙纹高足碗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016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60,183,640
明成化青花萱草纹宫碗
《大明成化年制》款
明成化宫碗,宫廷御瓷中最为珍罕品种之一,虽在中国陶瓷史上仅昙花一现,然为历代君王、藏家们追捧至今,梦寐而求之。明清两朝更有皇帝摹造,以清雍正朝所仿最为讲究,形神具备。
宫碗 ,始烧于宣德,为宫廷指定用器,故名。 宫碗于成化下半叶约一四八零年间开始烧制,前后仅十年。沿用国产青花料平等青,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少,呈色稳定,发色柔和淡雅。所绘纹饰,曾设计十一款,其中十款绘花卉纹饰,一款绘果纹。秋葵、瓜藤、栀子、莲花及萱草,用笔流畅,曼妙优雅,颇有水墨画风格。画师特意留白,展示胎体洁白细致,轻盈秀雅,釉脂温润如玉,犹如婴孩肌肤,风格独步一时,冠绝明代历朝。
成化朝前期,瓷器制造承宣德遗风,用进口料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纹饰繁复。至下半叶,尤其最后十年之间,逐渐形成了成化朝独有的风格。除了用国产青花料平等青,学者们认为,主要还有万贵妃的主导。万贵妃较成化帝年长十七岁,深得皇帝恩宠,荣冠后宫,对皇帝影响深远。她主导时期所制瓷器品质要求严谨,御窑厂耗费庞大,朝廷负担沉重。
据《明宪宗实录》纪载,成化十五及二十一年,分别有重臣上书劝止烧造瓷器,以疏民困。
香港区百龄勋爵藏成化宫碗两件
源自Charles Russell收藏,绘瓜藤纹,分别于1935年伦敦蘇富比及1994年香港蘇富比拍卖
成交价:6,510,000 港币
源自英国著名收藏家乔治・尤莫弗普勒斯及坂本五郎旧藏
成交价:9,260,000 港币
宫碗在传世品中寥若晨星,均藏世界各大博物馆,包括两岸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私人收藏中仅知二十余件。近几年香港蘇富比有幸拍卖过几件宫碗,均系出名门,来源有绪。
2011年4月7日玫茵堂专场,及2016年4月6日琵金顿专场中均见瓜藤纹宫碗。
瓜藤纹宫碗
成交价:64,600,000 港币
2013年10月8日,源自著名Cunliffe勋爵收藏,缠枝秋葵纹宫碗,创下当时明朝瓷器第二高的世界纪录。
缠枝秋葵纹宫碗
成交价:141,200,000 港币
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这种碗外观端重而又实用,优美的形制几乎贯穿整个大明朝,真是异常精美。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龙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鸡心碗
鸡心碗是碗的一种样式。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碗底心外侧有鸡心状突起,故名。碗腹较深,足较小。 常见有大小两种。永乐时胎体轻,足矮;宣德时胎体厚重,足变高。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仿制。
明宣德 官窑青花外莲瓣内轮花纹鸡心碗
北京东正拍卖 201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2,357,500
节选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永乐时期瓷器鉴定:
墩式碗:特点是直口,深腹,碗壁较直,底足大,造型丰满,器壁墩厚,重心偏下,稳重大方,故曰“墩式碗,碗腹略浅者又称“罗汉碗”。器有大中小之分,口面大者约40厘米,小者约15厘米。品种见有青花、白釉刻花、红彩器等。
上海博物馆的明洪武青花缠枝菊纹碗,直口深腹大底足,敦实稳重,碗内底心绘牡丹纹,内壁绘缠枝菊花和牡丹纹,外壁为缠枝菊花纹,口沿内外和圈足外各有一圈二元回字纹,其中的菊花纹是洪武时期典型的扁菊纹。
故宫博物院的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墩式碗,造型较洪武墩式碗更加敦厚,碗内心绘折枝牡丹花纹,外壁绘折枝花果纹,下腹部一圈重瓣莲花纹。同时期的龙泉窑青釉墩式碗,胎壁明显厚重。
江西省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明正统至天顺斗彩鸳鸯莲池纹碗,直口,碗腹增深,圈足增高,造型稳重。内底中心和外壁有鸳鸯莲池纹,下腹绘莲瓣纹。除青花轮廓外,釉上诸彩呈色不佳,应该是烧制失败后,被打碎就地埋在御窑厂。
江西省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明成化青花折枝瑞果纹碗,直口,深曲腹,足墙微内斜。白胎较细,通体施白釉,青花发色淡雅。内底单圈绘葡萄纹,外壁口沿一周弦纹,腹部绘折枝瑞果纹。此碗仅用青料绘出花纹轮廓线,尚未施彩,是斗彩半成品。外底以青料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方框楷书款。此碗的圈足直径较小,造型略显轻巧。
故宫博物院的明弘治浇黄釉墩式碗,直口较敞,深曲腹,底足较成化墩式碗大,通体施黄釉。明代各朝的黄釉,首推弘治釉色最佳,黄色娇嫩,如鸡油一般,釉面光亮,如一泓清水。此时的釉色和釉面,较之成化那类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但比之后来正德的黄釉,则又浅淡适中。弘治黄釉超群出众,在陶瓷史上常把它做为明代黄釉的典型。
故宫博物院的明嘉靖浇黄釉锥拱花卉纹墩式碗,造型与弘治墩式碗几无差别,黄釉下有暗刻花卉纹。釉色较淡,釉面鲜亮,釉质肥厚,釉面不平,碗内壁黄釉不匀净。
清华大学博物馆的清雍正祭红釉罗汉碗,直口,腹壁较直,圈足。口沿有“灯草边”,外壁遍施祭红釉,碗内壁施白釉,碗外底中心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圈。清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难度:“官古窑成重祭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睛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祭红釉烧造不仅依靠人工,更赖气候天成,可知祭红釉是清代烧造难度较大的品种,要烧得纯正的祭红釉瓷器并非易事。
四川博物院的清道光黄釉暗刻龙纹碗,直口,深曲腹,圈足较大,通体施黄釉,碗外壁暗刻云龙纹。
*Lot892 明正统至成化 青花瑞狮戏球图墩式碗
13.1cm. Diam.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官窑瓷器因不署年款,面貌模糊难辨,在陶瓷史上被称为空白期。2018至2019年间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相继举办展览,披露近年景德镇在珠山遗址关于这一时期的考古挖掘成果,将诸多历来被归类为宣德、成化、弘治甚或永乐、正德等时期的无款器,重新确定属于正统至天顺三朝的御窑制品。从造型、纹饰、画工、胎釉特征来看,此类瓷器上承宣德遗韵,下启成化新风,为明代早中期无款瓷器的鉴定提供了新标准和线索。
景德镇珠山出土明成化青花天马纹墩式碗
景德镇珠山出土明成化青花天马纹墩式碗
青花瑞狮戏球图为明代官窑流行的纹饰,自宣德始历久不衰,拍品墩式碗、外壁绘四狮戏绣球图,此一品种未见任何公私收藏著录,极为稀有。经过详细比对新的出土资料,发现拍品与正统至成化时期官窑制品有诸多相符特征:墩式碗之造型、尺寸,与景德镇正统至天顺地层出土的青花海水翼龙纹碗和成化青花天马纹墩式碗相近;结带绣球所绘六边形锦纹和密集小点,分别见于正统至天顺青花双狮戏球图盘和成化青花双狮戏绣球纹盘。
景德镇珠山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品,上为 明正统至天顺青花双狮戏球图盘局部,绣球内绘六边形锦纹;下为明成化青花双狮戏绣球纹盘局部,绣球六边形锦纹内加饰密集小点
此外,拍品口沿下弦纹偶现疏散的青花点,是鉴定成化青花的不二法门;圈足外的双弦纹与足线等距,为正统至成化青花瓷器典型特征;釉色微泛青灰,润如凝脂,亦具有清晰的时代风貌。
拍品另面图
拍品外壁绘四狮戏绣球,两只腾跃向上,两只侧身追逐,纹饰以青花勾边再加渲染,描绘清晰精致,生动鲜活,对于陶瓷史的拾遗补阙,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700多年来,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一直是海内外藏家追崇的目标,它是历代藏家心中的明星,这件永乐青花碗比同样形制的碗都要小,口径18.2厘米,高8.2厘米,足圈9.6厘米,目前仅发现北京故宫旧藏有2只与此相同,也与2013年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那一只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墩式碗完全相同,(RMB14,375,000落槌)十分珍贵。这类永乐青花在明代时期就有“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音liè,同等、相等的意思)矣”的感叹。苏富比拍卖瓷器工艺品部仇国仕先生观看此碗后表示,自从业以来,如此精美的永乐碗仅见此一件。历经Richard Bryant Hobart(理查德·布莱恩·赫伯特)及J.T.Tai(戴福保)这两大收藏名家之手,传承递藏显赫,在2011年的戴润斋专场拍卖中又属封面作品,可见珍贵。在过去海内外明代瓷器的拍卖历史中,属于绝好佳品。
洗练简约的造型,显得敦实而端庄,碗内外菊花、茶花、荔枝、琵琶、月季、柿子、番莲等花果纹饰异彩纷呈,疏朗的布局结构,又见清逸之气。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小笔触的绘功,自然而然的晕散,从而令画面透出苍翠欲滴的美感。口沿及近足处的几何斑点装饰又显异域之风。 (刊于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
永乐青花缠枝花卉墩式碗内图
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墩式碗口沿局部图
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墩式碗底图
2013年保利春拍成交RMB 14,345,000的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墩式碗
缠枝莲托八宝墩式碗
1973年11月,安徽阜阳市在阜城镇建人防工程大楼挖地槽时,发现一处青花瓷器窖藏,由于施工人员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出土器物被当场挖烂,市文物部门闻讯后派人现场调查处理,收缴了这批文物。现将其中一组墩式碗介绍如下。
缠枝莲托八宝墩式碗。2件,形制、尺寸相同,纹饰构图有细微差别。高6.7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2厘米。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口沿及下腹部为硬折线条,器足为里墙陡直略向内敛的釉底,足心用手可触及到很小的乳突,有跳刀旋痕。釉面青色较重,闪白。器里心栏圈内绘折枝三果,外壁上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托八宝,下为变形如意纹或莲瓣纹。因釉面肥厚,青花晕散,故纹饰模糊。画法为一笔勾勒点画兼用填色平涂技法。纹饰色调蓝中微泛紫色,浓重而鲜艳,由此推知青花用料当为回青或回青加杂石青。回青又称之为青金蓝、佛头青,因色如朝珠串上的青金蓝石、佛头青而得名。
水藻荷莲星象纹墩式碗
高7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6.2厘米。器足为里墙陡直的浆白釉底,挖足过肩,跳刀旋痕不甚明显。整器釉色白中闪青,胎体上部较薄,下腹及底部厚实,给人以稳重之感。里心于双栏圈内绘水波荷莲,器外壁饰五组水波水藻荷莲,每二组荷莲间上部绘星象图。器底心于单线方框内书一楷体“福”字。画法仍是一笔点画与双线勾勒平涂相结合的技法。青花色调蓝中泛青灰,有铁锈斑,所用青料应系石子青。
婴戏图纹墩式碗
一件,高7.1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6.5厘米。器足为里墙陡直的釉底,透过底釉可见细密的跳刀旋痕,略有塌底之感。整器釉色白中闪青。器里心于双栏圈内饰双婴戏图,器外壁饰八婴戏图,柳阴下、草坪上、蕉影中群婴嬉戏,有放风筝的,有玩鸟的,有欢舞的,场面热闹欢乐。所画婴儿前脑扎辫,后脑均略大。画风笔意随和,着重写意。青花色调轻扬,浓处蓝色纯正,并有少量铁锈斑,淡处如晴日蓝天。所用青花钴料可能为产于江西饶州地区乐平县的陂塘青。
山石飞鹊花卉纹墩式碗和乳虎芭蕉纹墩式碗
山石飞鹊花卉纹墩式碗高6.6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6.5厘米。器撇口平沿,器里心饰两栏圈,栏圈内绘折枝灵芝,器外壁饰牡丹、樱桃、山石、飞鹊,器底心双方框内楷书“福”字。青花色调蓝中泛浅灰,色泽清淡,所用青料应系国产。
乳虎芭蕉纹墩式碗高7.2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6.4厘米。器形同上。底釉呈灰白色,有窑裂和缩釉现象。整器釉面青中闪灰,有不均匀冰裂纹。胎质灰暗不精,胎体较厚,修胎不细。器里和外壁均饰芭蕉乳虎。青花色调灰暗,浓处有黑褐色结晶斑,当为使用国产钴土矿青料造成的。
阜阳出土的这组青花墩式碗,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口沿外撇,口沿处与下腹部为硬折线条。整器丰满、浑厚、古朴,器形线条柔和,给人以质朴、庄重感。器底足心多有乳状突起,放射状刮削跳刀旋痕明显,口沿及足沿多有窑红。这些是整个明代瓷器的时代特征。釉质肥厚、莹润,白中闪青,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的釉面特点也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另外,明代瓷器的纹饰深受当时画风的影响,多为写意而求神似,既无工笔画之板滞,又无图案画之拘谨,画面豪放潇洒,笔意酣畅纯熟,这批青花墩碗正反映了这一画风。因此,这批青花墩式碗应为明代遗物。
墩式碗从明洪武朝开始流行,明清两代均有烧制,造型变化不大,明早期的碗腹略浅,重心下沉;明中后期碗腹和圈足略深高,成化的底足直径较小;清代出现了腹部更浅的罗汉碗。
明代正德青花穿莲龙纹仰钟式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尺寸大小:口径15.7厘米,高10厘米,底径9.3厘米。
侈口硕腹,深壁有圈足,器如仰钟之形。整器以青花绘饰蕃莲纹为地,五龙遨游期间,其中二龙位于器外壁,另三龙则于器内。器内三龙之配置,乃以一龙居中位于圆形开光中,另两龙则绕围于开光外。圈足内书有「正德年制」四字楷款,款外以双圈围住。
明代嘉靖青花三羊开泰仰钟式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尺寸大小:高10.4厘米,口径16.3厘米,底径5.1厘米。
撇口,矮圈足。内口缘画菱形纹锦一圈,间饰青线二道。碗心绘麒麟一隻,外加双青线。外壁画羊三隻,与天上的太阳共同组成「三羊开泰」的图案,背景间饰松、竹、柳、湖石等。口沿至底足共画青线五道。底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外加双圆圈。
斗笠碗
斗笠碗广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定窑紫金釉斗笠盏
上海嘉禾拍卖 2015年秋季暨五周年庆拍卖会
成交价:RMB 1,495,000
折腰碗
撇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元代中期。。除“折腰”外,这种碗还具有足外撇、足壁厚、足内底有一凸起的乳钉等特点。另外,有部分碗壁内还印有“枢府”二字,故又称“枢府碗”。
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
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卧足碗
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明成化 青花内梵文海石榴纹卧足碗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 2011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51,175,000
孔明碗
孔明碗又叫诸葛碗,其最大的特点是由两只碗上下粘接而成,两碗中间留空,外面碗底心有一圆孔相通,人们便因这“孔”而将其美称为“孔明碗”,孔明先生姓诸葛名亮,自然又叫诸葛碗了。其实,这碗与诸葛亮一点关系也没有。
明 孔明碗
净水碗
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
清道光 粉彩吉庆有余图净水碗
注碗
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玉壁底碗
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圈足宽大,中有脐,似玉壁,故名。
五代 邢窑白釉玉璧底碗
中国嘉德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