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那么多爱孩子的家长,一辈子也成不了他们的朋友呢?

很早以前看过渡边淳一《钝感力》印象很是深刻。

“钝”一般给人是迟钝的负面印象,迟钝也就代表了笨笨的。

但是在渡边淳一这本书里,钝感力,不是迟钝,而是一种对他人的责骂、嫉妒、讽刺、中伤不敏感,不在意,不往心里去的明智反应;是对挫折和失败不轻易被打倒和击垮的意志力;是对小事情,小细节,大肚能容的豁达力量。拥有“钝感力”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力”是玻璃心的解药,和大智若愚有亲密的关系。“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

虽然在他这本书上写的是在身体,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场,事业等方面需要这种“钝感力”。但是我认为在育儿教育上也是需要有这种“钝感力”。

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说,我那么爱孩子,可孩子就是不想跟我多谈,我那么为孩子好,可就是走不进孩子的心。为什么我给孩子吃好穿好,心都要掏出来给他们,孩子为什么就不懂我。肯定是听了什么负面的话,才会对我这么有成见。

但是聪明智慧的家长式作风的父母,就是不明白问题就在于他们太过于聪明智慧,有着神算子未卜先知,有着事事诸葛亮的高见,有着深刻的洞察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有着吃过的盐比孩子还多的知见……

比如当孩子,特别是在伤心跟你谈起一件事的时候,其实他(她)有时候并不是想要一个答案,只是倾诉,寻求一种安慰,拥抱。而聪明智慧精明型的家长,开始对孩子说的这件事进行掏心掏肺的推理,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解读探究,可其实孩子此刻真的要的不是答案和结果,他(她)不需要你来看低他(她)的智商,哪怕此刻他(她)是孩子,他(她)也不想智商被你看弱了,那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侮辱”。

其实有时他(她)无非就是想把这个经过说一下,在说之前,孩子是没那么复杂绕来绕去的心理,也许在说完的时候,他(她)已经有了了答案,情绪也得到了释放。而且过后孩子早已对事对人已经和解了,并抛到九宵云外去了。而聪明智慧精明型的家长,在很久之后提起还耿耿于怀。于是反而孩子觉得跟你没什么好谈,虽然你全是为他好,虽然你聪明智慧又精明洞察,但是却恰恰缺乏了大智若愚的“钝感力”,事事看的太透了,用自己的喜恶来评判,用自己的阅历对人生的解读,想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渐渐地你活成了自己小时候曾经不喜欢的那种大人的模样,可是你还津津乐道浑然不知。

为什么孩子就宁可喜欢跟朋友谈天说地而不跟家长谈?原因就是跟家长式作风的谈话不愉快不轻松,很沉重压抑,他们喜欢用自己的人生来套用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喜欢挣脱父母的牵绊,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是因为家长对社会对人生,看的太透太明白,没有一种“钝感力”。起到好的作用例子也是有的,但是毁了孩子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孩子人生的这条路是要他自己走的,你就是把路铺的再好,还是你家长自己的路呀,更何况你不可能一辈子在他们的左右。

可是你会说,我就是想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提醒孩子,怎么办呢?那么等到他(她)渐渐平静的时候,你可以旁敲侧引,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弯下腰,蹲下身,“钝”一些。当孩子跟你说知心话时,请珍惜,多多聆听孩子说的,给他们自己判断分析明辨的能力,哪怕他们做的不完美不到位,也多给他们试错的机会吧,而你多点“钝感力”。那么你和孩子的关系渐渐地会成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如一个没有,至少也会有半个朋友关系的。

不然你只是孩子的家长,而不是朋友式的家长,如果你想成为孩子一生的朋友的话,用点大智若愚的“钝感力”才会赢得孩子的心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