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三国 拼爹虽然任性 但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高考将尽,今天小子和大家扯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那就是三国时期的各位领袖人物都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以前咱讲过,这三国中的创业者刘备接受的反而是正规教育。不仅刘备,就连汉世祖刘秀一样接受的是正规教育。这刘秀是在太学上的学,而刘备虽然不甚好读书,虽然算不得学渣,但也不属于太拔尖的学生。但早年还是乖乖师从大儒郑玄,卢植读书。这汉朝皇室的没落宗室子弟太多。这些人如果不去拜硕儒为师,地位恐怕还不如一个普通士子。所以接受正规教育,是喜欢也得去,不喜欢也得去。刘秀家好歹是小地主,所以上的起太学。而刘备幼年丧父,家境几近赤贫。不过古时候宗亲观念强,家中赤贫的子弟,会得到族长的接济。最终刘备在叔父的帮助下,得以成功的游学。
而这次游学,对他以后的事业帮助是巨大的。虽然这些大儒讲的经学枯燥无味。但是灌耳音也能灌到些东西。而刘备这样在大班教学,好处也是蛮多的。譬如上课有时候可以开开小差之类的。最主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他才可以正式的在士人圈子里有所进展。以前他的大汉宗亲身份只在四乡八村认可。而他来硕儒这读书后。士子的身份算是得到了全国认可。当然同样一个班级,人与人也是不平等的。真正的大贵族子弟看不起他,他只能算一介寒士。然而他这样的寒士却可以认识比自己起点高一点的朋友。最著名的自然是庶出贵族公孙瓒。有了这个身份,刘备才有资格以客卿的身份,比较平等的进入公孙瓒等小诸侯账下。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否则连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做乱世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通过刘备的经历可以得知。这位不甚好读书的人,早年却一个劲的往学术圈子里混。可见上学就是上的一个平台,代表着一种身份认同。刘备家里穷,没得选,接受的是正规经学教育。其他人呢,对不起,靠老子真的可以任性。首先看曹操,早年间好游猎,喜歌舞。终身好色,但依然不妨碍国家二十岁就给他学历认证-孝廉。事实上三国早期,基本上就是各类二代打架。曹操还好意思说孙策借父之名,非英雄耳。孙策时他老子孙坚留下的资本不多了。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平江东的,曹操以及其他的汉末军阀,都是祖上世代贵族。这才有本钱招兵买马,所以曹操才会佩服刘备是空手套白狼,是真英雄。
而江东的孙家,显得比国级高官子弟曹操要艰辛的多。父兄的艰辛,孙权是亲历过的,所以早年间没有曹操那样胡闹。不然孙策也不会放心将江东交给他。而关于孙权的学问,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有体现,当时孙权遣使赵咨赴魏,魏主曹丕和赵咨有一番精妙的对话。曹丕问:【吴主颇知学乎?】赵咨回答;【吴主浮江千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少有余闲,博览书传,历经史籍,采其大旨,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是刘备当家并不早,早年间还是在宗族的庇佑下,安安静静的读了几年书。而孙家这样一开始就充满了使命感的家族。孙权连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都没有。白天得陪父兄马背上颠沛流离。只有晚上才有一点时间看书。导致孙权读书都是略读,速独。而正是苦难磨炼了孙权。使得孙权成了一代雄主。
说了三国之主的情形,在讲讲三国最传奇的打工仔诸葛亮的受教育情况,这诸葛家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贵族。所以诸葛亮不用为出路发愁,《三国演义》里说:【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州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唯孔明独观其大略。】也就是说在这一带的学术圈子里,孔明的几个好基友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唯独孔明喜欢看课外书。以博采众长而闻名,不过孔明的【观其大略】与孙权的【采其大旨】有区别。孔明是素质教育,边玩边学。而孙权是终身学习,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抓紧学习一会。孔明实践的机会晚于孙权,虽然通过游方,积累了社会经验。使他出谋划策不至于落于纸上谈兵。然而他拼爹拼不过那些大贵族,又没有魄力去白手起家。最终只能在白手起家的刘备手底下打工。
拼爹真的可以任性,所以没读过正经书的曹操,孙权。最终基业远在刘备之上。然而刘备不靠拼爹,靠知识改变命运,硬是厚着脸皮在士人圈子里站稳脚跟。最终打开局面,创下基业。令官二代诸葛亮一辈子为自己打工。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奋斗故事吗?
转发加关注好运连连转
九零超哥如是说
侃古论今道风云
预知天下兴亡事
订阅!
微信号superman19195
海量有料资源,你不扫一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