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和《红楼梦》的比较

——这是端木持易解读《红楼梦》上卷 第五十三回 第八节的前奏:

先说几句闲话。

有不少人喜欢看《资治通鉴》,讲真的,我也非常喜欢看,虽然没有彻底看完,但陆陆续续的,也看了非常不少。据教员说,他看《资治通鉴》,那更厉害,看了足足有17遍。而《红楼梦》呢,他读了七十年。还有一本书——《共产党宣言》呢,他读了一百多遍。

他为什么读《资治通鉴》呢?这和资治通鉴的一个特点有极大关系。这个特点就是:《资治通鉴》中的政治军事内容多经济文化的内容少

关于这个特点,教员认为:“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代,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但是,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明君都离不开秀才。”

你们看,这段话是不是高度概括了《资治通鉴》的“相砍”特点?所以,喜欢打打杀杀的痛快淋漓之人,没有不喜欢这套书的。喜欢《通鉴》的,往往还会喜欢《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都是打打杀杀,比较痛快嘛。

《红楼梦》呢?它就不那么痛快了,不仅不痛快,相反,它甚至是痛苦的。有些人是因为红楼梦太晦涩,或者自身知识和阅历不够,所以读不懂而痛苦;有些人呢,是因为读懂了,顿觉人生之伤,世事之悲而痛苦。所以,红楼梦它是反人性的,人性是趋吉避害,离苦向乐的嘛。红楼梦呢,是世俗的、繁琐的、零碎的、平静的、冷淡的等等,总之,它是完全不同于《通鉴》和其他三大名著的。

然则,它的伟大也正在这里,如果说《三国》《水浒》《西游》是浪花一朵朵的话,《红楼梦》它就是一条大河。它的沉静、内蕴、收敛、低调,就像大家看不见的地心,明白它的人,才会晓得它的滚烫浓烈!

教员曾经写过文章,反对单纯的军事主义,也反对单纯的经济主义。他说,我们既要能打仗,又要能搞经济,搞群众运动,搞文化宣传等等这些“平凡的看起来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否则,什么也做不成。

马克思的思想,一开始是从哲学开始的,后来他才晓得,政治比哲学更重要;再后来,他晓得,经济比政治更重要。所以,他的思想体系,逐步深入,逐步寻找到事物的本质。所以,他花了40年去搞《资本论》的写作。

一切真理,都有这个规律:越深沉,越无声,越根本,越有力。

红楼梦作为中华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其实正是这“四个越”的高度体现。

红楼梦以后的中国文学,如果要结出最甜美的果实,离开红楼梦,那是不可能的。“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就像《共产党宣言》,它的甜美,正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最肥厚的土壤《资本论》一样,如果没有马克思几十年对哲学、政治、经济的全面深入研究,《共产党宣言》是不可能产生的。教员的思想,如果不是摘取了《共产党宣言》灵魂,那也是不可能产生的。所以,他曾说过,每次当他感到前途迷茫的时候,他都会把《共产党宣言》读一遍,读几遍。

你们看,《通鉴》,《红楼》,《宣言》三者,为什么教员爱读,是不是有点理解了呢?

打打杀杀就能解决的眼前问题,可以读《通鉴》;

不能靠打打杀杀去解决的问题,可以读《红楼》;

究竟是眼前问题,还是未来问题?究竟是表面问题,还是根本问题?究竟要打打杀杀,还是不要打打杀杀?搞不清楚,读《宣言》。你看,我说清楚了吧?

人,谁都想登上金字塔顶,但谁去关心底座,更何况花大力气去构建这个底座呢?

我呢,没啥本事,甘愿做个愚公,就喜欢做这个事情。是以,继续我的红楼梦解读,从地底下做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