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征文 ‖岭上,艾飘香(安安)

岭上,艾飘香

安安

01

“嘎吱——”一声,艾妞的红色马自达小轿车非常醒目地停在岭上白光光的水泥路面上,就像高原上瞬间盛开了一朵硕大的红牡丹。车后带起的一溜灰土很快随风飘散。
四月的风,一阵一阵地吹过山岭。耸立在蓝天下的大风车调皮地转着,像是与飘忽不定的云朵在玩游戏,谁也无法抓住谁。
从轿车里钻出来的艾妞,一袭米色长款风衣柔软自然地垂下来,恰好露出脚踝上方两段细白骨感的肌肤。
又一阵风吹来,空气中就有了特殊的芬芳,与艾妞使用的化妆品的香味融合在一起。分不清是艾妞带来的香,还是岭上自然的香。艾妞用右手扶了扶额上那顶藕荷色的宽边儿遮阳帽,张大嘴巴,深吸了几口这旷野的风,顿时就感觉嗓子眼儿里凉丝丝、甜滋滋的。
四周的山野刚换的春装,油亮、嫩绿,不染纤尘。青翠中还点缀着大团大团的金黄,近看,则是一片又一片简单却绚烂的刺玫瑰,散发出浓烈的香气,扑鼻,醉人。
而让艾妞久久凝视的,似乎不是那一丛丛夺目的山野玫瑰,而是路两旁高高低低一直连绵到远山脚下的艾草。
满眼的艾举着新芽,在风中摇曳。艾妞明白,那特有的馨香该是这岭上的艾一起酝酿的了。
艾妞踩着小跟儿白皮鞋走进艾田,弯腰掐了一片艾叶,用手指捻了捻,送到鼻子下面闻。顿时,一股新鲜的艾草香味直抵肺腑!太熟悉了,这清新浓郁的艾香。
艾妞又扶了下宽边帽沿儿,在青青的艾田里捡了几根去年收割遗留下的陈艾,若有所思地回到了车上。

02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也是一个风和日暖的春日。岭上一户田姓人家,正在无比焦虑地期待着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屋里屋外弥漫着艾的香气。
田家爷爷敞着黑粗布小袄,在窑门口劈柴。他喘着粗气,额上沁出一层汗珠。
田家奶奶掂着一双小脚,窑里窑外,窑左窑右,各处烧香,跪拜,双手合十,祈求神灵保佑家里大人小孩儿平平安安。
柱儿一担又一担从五里外的山沟里挑回山泉水,直到家里的水缸、半截缸、温缸、大锅里都盛满了水,还剩下一桶半水没地方倒,就在桶里盛着。
“娘——唉——!疼死我啦——!”
听着媳妇在窑屋里哭着喊叫,柱儿立即就想往屋里冲,却被他娘眼一剜,拦在了外面。
从天一放亮到现在,柱媳妇就在屋里一阵阵地惨叫,眼瞅都一大晌儿了。
田家奶奶小颠儿步来到床前,气喘吁吁安慰儿媳妇说:“他婶儿,你再忍忍,小南洼你七娘已打发人去叫了,昂!”
七娘是方圆几个村庄有名的接生奶奶。岭上40岁以下的人,几乎都是由她手托着来到人世的。
然而柱媳妇的心却提得老高,感觉心里发虚,没底儿。她甚至有些绝望。
这是她怀的第三胎。
头胎都快三个月了,她出门喂猪时,不小心脚下一滑,小产了。
四年后她怀上第二胎。全家人小心翼翼,再也不敢让柱媳妇做一点啥,连打个喷嚏都怕吓着娃。终于,等来了七娘上门接生的日子。
就像今天这样,柱媳妇痛苦的呼叫一阵接着一阵传出来,顺着岭上的风传出老远。柱儿在窑门外急得搓手跺脚。他妈不准他进去。
“是个小小儿!”七娘惊喜的喊声伴着初生婴儿“哇哇”的啼哭,传入柱儿的耳朵。柱儿的心突突地跳,赶紧往灶里加了一把柴。
七娘擦擦头上的汗,接过田家奶奶递来的鸡蛋茶,里面卧着五个白生生胖嫩嫩的荷包蛋。
小小儿取名壮壮。可是,壮壮只壮了两年零九个月。那天半夜,壮壮突发高烧,等柱儿抱着娃深一脚浅一脚赶到镇医院时,娃已经没了气息。
想到这些,柱媳妇肩膀猛地一颤,不禁倒抽了一口气。那混合着浓烈艾草的气味吸到嗓子里,呛得她咳嗽起来,眼泪也跟着流下来。
恰在这时,又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袭来。柱媳妇忍不住又“娘唉!娘唉!”大叫起来。汗水洇湿了她身下的床单,床单被拧搓成皱皱巴巴的硬褶。
田家奶奶焦躁不安地在儿媳妇的床前转着圈儿。她约摸着,七娘该来了呀,咋还没来?
柱媳妇的阵痛,一阵儿紧似一阵儿。她疼得厉害,也越来越烦躁。
实在受不了了,她连哭带喊:“柱啊——!疼死我啦!咋不来管我啊!柱啊!”
柱儿再顾不上母亲的白眼,冲进窑屋。柱儿双手捧起媳妇苍白的脸,本想帮媳妇擦擦满脸的汗水和泪水,可自己大颗大颗的泪又滴到媳妇的脸上。柱儿又擦,拿大拇指一遍又一遍把媳妇眼睛里涌出的泪水往两边揩,把贴在媳妇脸上的乱发往脑后捋。
柱儿一手握着媳妇的手,一手轻抚她隆得老高的腹部,好像在祈求他们的娃儿乖些,不要太闹腾。
有柱儿在床前抚慰,柱媳妇安静了许多,就连那即将出世的娃儿,似乎也像睡着了一样。
七娘今天这是怎么了!眼看太阳偏西,还不见七娘的影儿。一向沉稳的田家奶奶,也开始着急起来。
“疼!柱儿,我疼啊——”柱媳妇在床上扭曲着笨重的身躯,喘着难闻的粗气,满脸的汗水、泪水,又把头发粘了一脸。柱儿也跟着大汗淋漓,不知所措。他的手刚挨着媳妇的肚皮,就被媳妇更大的喊叫声吓得赶紧缩了回去。他又去替媳妇擦汗,媳妇止住叫声骂他:“你是死人呀!光擦汗顶啥用!还不去叫七娘赶快来!”

03

艾妞把捡来的陈艾贴着车前挡风玻璃放好,伴着陈年的艾香,一路驱车返回省城。
离端午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今年新长出的艾还没有劲儿,到端午节那天收获的艾才最有力道。
这漫山遍岭,最不缺的,除了石头,就是艾了。
童年的端午节,哪一年不是和艾一起度过的呢?
一大早,一帮山村的小娃娃,迎着晨起的太阳,趟着草尖上的露珠,去岭上割艾草。新割下的艾草散发着清香。鸟雀在鸣叫,小娃娃们在嬉闹,那场景,多少年之后还一直在艾妞的脑海中闪现。
艾妞时常在想,这岭上的艾,旱也长,涝也长,年年割,年年长,割了一茬又一茬,怎么总也割不完呀!它的根有多深啊?
晒干的艾草,一把儿一把儿,有的挂在窑洞前,有的竖在门洞后,多了就放在空窑屋。
夏天的黄昏,爷爷奶奶们在各家门前的空地上燃起几根干艾草,冒出的香烟,能把咬人的大黑蚊儿熏跑。
冬天的晚上,煮点艾水,洗洗老腰泡泡脚,缓解一下劳累带来的酸痛肿胀,是岭上人最贴心的享受。
让艾妞一想起来就眼眶发热的,是奶奶给她做的艾兜肚儿。每个月总有几天,艾妞要在腰膝酸软、小腹又凉又疼的日子里煎熬。奶奶看着她失了血色的小脸儿,扯了二尺红布,一针一线给她做了一个小兜肚儿,又取出收拾了多年的艾,在石磨上碾碎,装进小兜肚儿里面,缝好。这样,艾妞每个月肚疼时系上这装了艾草末的小兜肚儿,就像有一只温暖的小手在轻轻揉她的冰凉小腹。渐渐地,奶奶看着红晕又回到孙女的脸上,提着的心才慢慢放下。
回到家里,艾妞把岭上带回的陈艾在水龙头下冲了冲,煮了一锅艾水。今晚,艾妞就要沐浴在这让人浑身舒坦的艾香里。她想家想得实在受不了了。

04

当七娘上气不接下气地跌进老田家院里时,一轮又大又圆的红月亮已爬上了东边的山岭。
屋里传出娃儿尖厉的哭声。七娘一听就知道是女娃。
原来七娘因走得急促,半路被一块岩石拌了一跤,伤了膝盖,脚也扭了。看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儿的,连个捎信的人都不见,只得忍着钻心的疼痛,揪一把山崖边儿的艾,走走搓搓,一步一挪,总算在天完全黑下来之前赶到了老田家。
柱媳妇听到娃儿响亮的哭声,嘴角终于溢出一丝疲惫的笑意。然而经过一天的折腾,她早已精疲力竭,很快就沉沉地睡去了。
她太累了。让她睡吧。家人们颇感欣慰。
红月亮渐渐升高,娃儿的哭声衬着小院愈发安静。
七娘歇息片刻,缓过神儿来,便打着趔趄,起身去看柱媳妇。
柱媳妇还在睡,脸色苍白,如同被一张白纸蒙着,没有一点声息。
满屋的汗腥、血腥,混合着燃烧的艾的气味。
“他婶儿!你醒醒吧!”七娘忍着腿脚的酸痛,把脸凑近柱媳妇。
柱媳妇躺在那里纹丝不动,肚子依然向上鼓着,只是比没生时矮了些,软了些。
七娘伸手触到了她的脸,却又立即抽回。伴随着一声“娘唉!”,七娘倒退两步,不由跌坐在地。
家人听到七娘惊叫,不顾娃儿哇哇哭叫,一下子围拢到床前。
柱媳妇不知什么时候已流尽了全身的血,脸上冰凉,被子下面浸在血泊中的身体,也没有了温度。
七娘交待柱儿,天亮时去岭上给娃闯个干娘吧。男怕初一,女怕十五,这娃命硬,还不知道硬住谁哩。
此后,七娘再没有给别人接生过。
柱儿守着永远不再喊叫的媳妇,万念俱灰。
田家爷爷奶奶则认了命。
东面窑顶上刚露出一点晨曦,田家爷爷就披着粗布黑袄出门了。
岭上晨雾缭绕,如轻纱般笼罩着满眼的苍翠。爷爷泪眼蒙眬,没看见一个人影。
“给娃闯个干娘吧!”既然七娘这样说,肯定有她的道理。这娃为什么不早不晚,偏偏要在“十五”这天出生?娃一落地,就没了妈,这不是命还能是啥呢?爷爷一个人在岭上伤心欲绝,禁不住放声大哭。
岭上人家为了让娃儿结实,有的一大早上山,最先遇到谁,就让谁给娃起个名儿,谁就是娃的干爹或者干娘。有的给娃寻一棵大树做干娘,有的则找一块巨石,年年祭拜、祈祷,保佑娃儿们长大。
田家爷爷在岭上走了半天,露水把他的黄胶底鞋全都打湿了,还是没有遇见一个人。倒是山道两旁疯长的艾,一路相随,艾草散发出的清新香气,让爷爷心里有了安慰。
“算了!既然遇不见人,就把娃系给这艾吧!艾也结实。”爷爷自言自语。

05

艾妞躺在泳池里闭目养神。
回想这些年走南闯北,时常在她眼前摇晃的,总是岭上那满眼葱翠的艾,总是老家空窑洞里堆着的陈艾,还有萦绕在心头的艾草燃起的烟雾,弥漫在祖屋里那特有的馨香。艾是她的干娘,她是艾草护佑着的小妞妞。
妈妈走了之后,爸爸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一蹶不振。先是窝在家里四门不出,四手不抬,闷头睡觉,时间长了,连话也懒得说了,整个人黄胖面胀,不知饥渴,也不修边幅,成了家里的一个废人。
爷爷整日里长吁短叹,愁这日子咋过下去。多亏奶奶看似柔弱实则刚强,那一双小脚就像陀螺似的,屋里屋外,岭上岭下,一天天打点着密密麻麻的生活。
艾妞在爷爷奶奶的眼里一天天长大,柱儿却伴随着父母的苍老一天天萎靡下去。
东边一孔废弃的窑洞里,堆满了阴干的艾。爷爷奶奶年年端午节去岭上割艾草,艾妞长大了,也年年去割艾草。
有人来收药材,奶奶就取出些陈艾,换个吃盐舀油的钱。
爷爷受凉咳嗽了,奶奶就煮些新鲜的艾叶水让他喝。干活干累了,泡些艾草水洗洗,也能缓解疲劳 。还有被人们一直沿用至今的艾灸疗法,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甚至是皮肤瘙痒了,受伤出血了,夜晚睡不着觉了,等等,岭上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艾。就算艾治不了的病,岭上人也要先拿艾试一下,不行才另想办法。
艾妞15岁那年,城里有一对年轻夫妇慕名到岭上寻艾。这对夫妇听信一位百岁老中医的话,要寻三年以上的陈艾,配药服用。他们结婚已6年,还没有自己的孩子。
艾妞帮奶奶从空窑的最里面取出一捆陈艾,给那对年轻的夫妇。那对夫妇被这一家老小艰难的生活所打动,同时也喜欢上了这个俊俏的山里娃,于是决定帮助他们。
征得爷爷奶奶的同意,这对年轻的夫妇把艾妞接到了城里,让艾妞边帮他们做些家务,边学习,除了管吃住,每月另付给艾妞1000元。
原来这对夫妇都是大学老师,男主人姓辛,教中文,女主人姓刘,教音乐。
艾妞的到来,给这对夫妇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新的乐趣。他们在教学之余,精心辅导艾妞学习文化课,并允许艾妞在他们家贴墙而立的大书柜里随便看书,只是记着看完放回原地就好。之前爷爷奶奶曾送艾妞读过几年的山村小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艾妞每天做完家务,最享受的,就是从那面顶天立地的书柜里挑出一本书,似懂非懂地读。
一年后,辛老师夫妇有了自己的宝贝儿子,艾妞就留在他们家照看孩子,一直到孩子三岁半上了幼儿园,刘老师在自己所在的大学给艾妞找了一份女生宿舍管理员的工作。艾妞很珍惜这份工作,换班时还能随着女大学生们去阶梯教室旁听自己喜欢的植物课。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又是四年,艾妞竟然一门一门地通过了植物系所有课程的自学考试,取得了本科毕业证书!模样本就俊俏的艾妞,经过大量文学书籍的熏陶,如今又系统学习了一门学科,变得更加清雅脱俗了。

06

岭上的艾年年长,田家的日子也在不紧不慢地向前过着。让田家爷爷奶奶心头感到安慰的,是小艾妞一天天长大,又幸运地遇到了一对儿善良夫妇,管吃管住还给钱,哪找这么好的事儿!
而忧心的却是一天到晚光知道吃饭睡觉的柱儿。
那年夏天,岭上来了一位姓王的书记,见柱儿整天光着个脊梁,浑身脏兮兮的不雅观,就给他找了一件广告汗衫套上。可第二天上他家时,见柱儿还是光脊梁。王书记以为他把汗衫穿脏了没有啥替换,下次来的时候,一下子从家里给他找了七八件旧汗衫让他穿。可不久上级督查组来岭上督查脱贫攻坚情况,到了柱儿家,王书记一眼就瞅着光脊梁的柱儿,虚胖的黄脸上没有一点表情。王书记感觉很没有面子,对督查组的领导们说,一夏天,别的不说,光汗衫,大伙给柱儿的只怕20件也有了!虽然多是旧的,可新的也有,人家就是不穿,有啥法!
还是那年的冬天,一位包村领导悄悄给柱儿家送去了一台大彩电,想让这家人通过看电视开阔一下眼界,在精神生活上更丰富一点。
这显赫的摆设,顿时让阴暗的窑洞里明亮起来。
那年春节,艾妞倒了两次车又步行二三十里才回到家里。她给爷爷买了一顶带护耳的棉帽子,给奶奶买了一条红围巾,给爸爸买了一双棉鞋。她看见爸爸的眼睛里有晶莹的泪光闪了一下。年过八旬的爷爷和奶奶也各自拿手绢在眼睛上一下一下粘着。
艾妞环视一下窑屋,忽然发现窑屋变小了。屋里多了许多不知从哪儿弄来的旧家俱。一个看不出是本色还是黄色的旧立柜,里面放着一床新被子,还有好多旧衣服,式样古怪的粗毛线衣,款式老旧、已变了形的男式西装,掉了油漆的假皮衣,新鲜过时的呢大衣,等等,胡乱放着,调菜似的。一个黑红色的油漆剥落的半截柜,上面摆着一台大电视机。半截柜里放着几壶新光光的食用油,还有两三袋大米,还有白面。
见艾妞惊奇,奶奶说,眼瞅公家政策好了,谁家要是过不去,都不用吭气,人家公家自然会想法给你解决的。像我们家,公家看我和你爷干不动地里的重活了,你爸又整天光知道吃吃睡睡,就把扫大街那轻活交给你爷了。一天扫两回,早上五六点起床,扫到十来点回来歇歇,下午2点多再扫一回,五六点扫完回来,一月给他发1500块钱,真不少了,够我们在家花了。你爸这一阵好像也有点开窍,有时候还知道帮你爷扫两下地,让你爷喘口气。不知道是看电视看哩不是。
柱儿瞅了奶奶一眼,又看看艾妞,一丝红晕浮上他蜡黄的脸。
奶奶还说,村里能行的人都把地里种上了艾,一到端午节,专门有人来收,晒干了做成艾条、艾香包、艾兜肚、艾腰护、艾靠垫、艾颈圈,啥都会做,可比种粮食强多了。
奶奶还说,这岭上的艾,不怕天旱,还省事儿,只栽种一回,它年年长,年年发新枝。长得稠了,还得挖出来移栽到别地儿。还有人专门来买这新挖出来的艾枝。可是不管移栽到哪儿,都不胜我们岭上这艾地道。
奶奶说到这儿,忽然叹了一口气说,我和你爷老了,你爸又不顶用,我们一家三人都得靠公家养活。要是你爸歪好能干点活,我们也去种艾,各人顾住各人,多好。
柱儿似乎把这话听进去了似的,瞅了一眼他妈,又赶紧低下头去。

07

艾妞在省城一家医药公司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并且有了自己还算殷实的小家。但艾妞却时常想起窑洞里居住的爷爷奶奶,还有自己那个被悲伤击跨的父亲。
回家的路太艰难,从省城坐汽车到县城需要四个小时,从县城到镇里还要两个小时,而从镇里往家里却没有车,还要跑两三个小时,一来二去,回一趟家,光路上就要花去两天的时间,有时还不一定能恰好赶上车次。
越是回不了家,艾妞就越是想家,想那岭上的艾。吃肉的时候她想,要是爷爷奶奶和爸爸也能吃上肉就好了。喝饮料的时候她想,家里的亲人还从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东西呢。逛街的时候她想,什么时候让家人也来城市里看看。
艾妞一直记得那年春节回去时,奶奶说那种艾的事儿。
对于艾的功效,艾妞从小就了解。又经过系统研究,她更加坚信自己家乡的艾草是无价之宝。
今年春上,奶奶捎信给她说,赶快回来看看吧!村里通公路了!到哪儿都有白光光的路,再不用掂着腿脚量路了。到镇上去,若是坐车只需要半个钟头。
艾妞一阵兴奋,次日只身一人驱车回家。原来需要八九个小时的路,如今3个多小时就从省城回到了家。
蜿蜒在岭上的路,就像是谁挥舞的银色飘带,在起伏的翠绿色的山岭间绕来绕去,看不到接口。
那满眼的翠色中,有艾妞日夜思念的艾,一大片一大片,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艾妞下了决心,要回到岭上,带着爸爸一起种艾,与爷爷一起加工艾绒、艾粉、艾条,与奶奶一起缝制艾兜肚、艾坎肩、艾护腰,让满世界的人都能闻到岭上艾的芳香,感受到岭上艾的温暖。

END

作者:安安,省作协会员,高级检察官,著有散文集《推窗时有蝶飞来》和纪实作品《远航》。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

“中原银行杯”

文学助力乡村振兴

优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启事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展示济源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变化,展现美丽乡村风貌和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用文学的力量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用文学的力量为乡村振兴鼓与呼,经研究,决定在示范区开展“中原银行杯”文学助力乡村振兴优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

一、主办单位

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扶贫办)

济源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源分行

二、承办单位

济源市作家协会

三、活动时间

2021年5月15日-7月15日

四、征集主题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聚焦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精神新风貌,用文学作品形式记录济源近年来乡风民风、农村产业、文化生活、村容村貌、移风易俗、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效,多维度、多角度描绘济源乡村振兴新画卷。

五、投稿要求

(一)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字数在2000字左右(诗歌一般不超过100行,不低于20行;散文不低于1500字,报告文学不低于3000字)。

(二)作品必须是原创,严禁侵犯第三方著作权,投稿者应承担由其稿件及投稿行为所引发的一切后果与责任。

(三)本次征集评选投稿作品只接收电子文件,来稿请投至jyzx999@126.com,发送邮件时,务必在邮件主题注明“文学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文学作品征集+作品题目,稿件中请写明作者单位、姓名、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

(四)承担乡村振兴任务的职能部门、各帮扶单位要组织单位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并至少报送1篇作品;各镇办至少报送2篇以上作品;济源作家协会各位会员、广大文学爱好者要积极参与、主动供稿;同时鼓励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爱心人士等积极撰稿投稿。

六、成果运用

(一)征集活动结束后,主办单位将邀请专家组成评审组,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来稿进行集中评审。设立一等奖3名,每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6名,每名奖金500元;三等奖15名,每名奖金300元;优秀奖若干名,每名纪念品一份。同时,主办单位将向所有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0)

相关推荐

  • 首届全国文学原创大赛入围作品-散文《秦岭印象系列散文—中敞坪纪事》

    秦岭印象系列散文-中敞坪纪事 文/侯万龙 日前,耍小添孙庆贺弄璋之喜,便携妻前往祝贺.于雨中骑车,返回家乡.如今的我已是天命之年,也算是有了岁月积累的人了.回家说不上风光,但家乡还是有那份浓浓的温情的 ...

  • 「乡村振兴战略」让“艾”产业牛起来:隆兴坳村深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我市隆兴坳村,去年开始的"艾"产业如火如荼,日前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吸引了大批村民参加.[来源:醴陵市 ...

  • 【王凌琴散文】老槐树下的歌谣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槐树下的歌谣 原创/王凌琴 门前有两棵老槐树,如伞如盖,荫凉遮天.春日里姑娘们在这里纺线,媳妇们在这里经布,引布(织布前做经线的步骤).夏季里,老槐树下 ...

  • 【望安山文学】凌雪||苦命的奶奶,深深的爱 (散文)

    苦命的奶奶,深深的爱      作者:凌   雪     主编:非   鱼        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在我刚呀呀学语时,父亲最常问的一句话:"梅呀,谁最亲呀?"我都会说:& ...

  • 每天都爱爱《别忘了乡村里的爷爷和奶奶》

    2020年第450期总第803期 公众号政委诸葛水洲 公众号主编笔尖芭蕾 ***************** 声明:文字原创,绘画作品来自俄罗斯画家. 画家从小就在乡村的爷爷和奶奶家成长,在他的眼里, ...

  • 张桂婷:母亲的处世哲学

    母亲的处世哲学 山东禹城 张桂婷 母亲性格温和.随性,与家人亲近,同邻里和睦,她虽然读书不多,说不出什么高深哲理的话语,但她用自己的言行教给我很多东西,让我一辈子收益无穷. 母亲,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中 ...

  • 乡村振兴征文 ‖ 心仪艾草(大愚)

     心仪艾草 大愚 站在大岭之上,任风从远山吹来.岭上一道道的梯田里,艾叶翻卷,白浪滚滚.心房里,一阵阵淡淡的艾香飘出来,飘在思绪里,飘在神清气爽的感觉中. 大岭艾,久已闻名.亲临其境,依然不同的感受. ...

  • 乡村振兴征文 ‖ 乡村 五月(大愚)

    乡村  五月  大愚 南翟庄的谷举头 那棵千年古柏 传出柏铃的畅想 布谷,布谷,布谷 催熟了一道道梯田 金黄色的大地 托着弯了腰的果实 黑压压的树丛里 咩,咩,咩[miē] 欢叫着 惊起一只兔子 飞奔 ...

  • 乡村振兴征文 ‖秉绿色发展观 走产业振兴路·张彦

    秉绿色发展观 走产业振兴路 张彦  五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中原银行杯"文学助力乡村振兴集中采风活动,两天时间里,时刻被济源市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速度所震撼着,被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所 ...

  • 乡村振兴征文 ‖ 栗树沟的春天(陈同枫)

    栗树沟的春天 陈同枫 到坡头镇栗树沟村,没遇见栗树.随处可见紫色的桐花,在一个个小喇叭中吹响春天的时光,透过一树一树的繁花,看山峦被春风染绿.芬芳馥郁了整个乡村. 村子建于浅山岭环抱着的一个盆地.晨间 ...

  • 乡村振兴征文 ‖回到山村(李馨)

    作者:李馨 回到山村 --济源克井镇河口村印象 1 车子在寂静的乡间公路上疾驰. 路的两边,是飞速闪过的连续不断的树木,或用笔直的树干伸向天空,或用浓密的枝叶撒下阴凉.经雨水洗涤的叶片是那样青翠娇艳, ...

  • 乡村振兴征文 ‖沁河口,慢悠悠(李蔚霞)

    沁河口,慢悠悠 李蔚霞 那一天,我再次来美丽的河口村,寻找曾经在这里偶遇的那种慢生活元素.河口村水库建好了,偌大一池水,让沁河慢悠悠.有了河口村水库的河口村,有了沁龙峡风景区的河口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 ...

  • 乡村振兴征文 ‖风车(杨改渠)

    风车 杨改渠 在王屋山 在大岭 风车  一架架 在尽情地歌唱 那欢笑的音符 被激情难抑的风车 旋转成一支支生命的圆舞曲 如青春火热奔放 那些飘逸的大岭艾 飘进了农家小院 飘进了大城市小家庭 飘进了你我 ...

  • 乡村振兴征文 ‖ 山里有个家(王丽)

    山里有个家 王丽 秀梅家原本是王屋镇愚公村乔庄自然队的,也就是现在的王屋老街南侧小十方院所在的位置.2014年,王屋镇对旅游提质升级,着手谋划实施王屋老街项目,需要搬迁73户村民,秀梅家就是其中一户. ...

  • 乡村振兴征文 ‖向幸福出发(吴金根)

    向幸福出发 吴金根 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角吹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召唤在前 迎接她 是一鼓作气连续作战的决心和勇气 还是沉浸于一时的欢愉里驻足不前 是跟她做一滴浸透中国人的辛勤汗水 不畏艰辛砥砺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