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三次向中央要兵,天目山下首次尝试运动战,战果让中央意外

粟裕是一位战争天才,他对战争发展有着神乎其技般的预判,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中央命令新四军向南发展,粟裕主动请缨率部南渡长江挺进浙西,其战略目的是一旦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我军能够“破敌、收京、入沪”并配合盟军登陆作战。粟裕深刻理会中央战略部署,率领二个纵队纵横浙西,成功创建了苏浙军区。

粟裕

苏浙军区的创建关键是天目山战役,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粟裕率领部队击退国民党第三战区顽军,仍然沿用了苏中根据地时的游击战,所取得的战果不大,原因是无法集中优势兵力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继而不能大量缴获战略物资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新四军南下时主力部队七千人左右,加上坚持在浙东的敌后游击队不过1万人左右,粟裕将其分为三个纵队,但位于浙东的二纵只能做战略上的配合,剩下两个纵队只能协同作战,出现战役转折时没有预备队进行迂回包抄追歼残敌。

粟裕善用预备队,为此他向中央建议,希望谭震林率领新四军二师五旅南下,但鉴于日军开始收缩兵力停止向正面战场进攻,中央暂缓新四军南下任务,即使如此粟裕仍然三次上书,最后新四军军部同意叶飞率部南下支援粟裕,这样粟裕能够直接指挥的就有三个纵队,在战役上两个纵队配合作战,留一个纵队作战役预备队,以达到战役最大化目的。

随着抗日战争总攻阶段的临近,粟裕意识到新四军在战术方面必须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不管是出于对日军最后的一击,还是应对国民党将来可能发动的内战,提前让部队熟悉运动战势在必行,因此部队刚挺进浙西时粟裕就不断给部队灌输山地运动战的思想,在给连以上干部集训时他反复强调,必须使部队思想快速向山地战尤其是大兵团山地战转变,天目山前两次反顽战斗后更加坚定了粟裕开展运动战的决心,这也是他为何坚持向中央要兵的原因,只有在运动战中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才能彻底在浙西站稳。

天目山第三次战役开始于国民党六大之后,蒋介石重新确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军事策略,命令第三战区组织近7.5万人部队向浙西根据地发动突然袭击,此时粟裕正为缺粮苦恼,国民党与日伪之间达成某种默契,同时向苏南、皖南扫荡,掐断了从苏南、皖南运往浙西的粮草,为此粟裕下令部队分开发展,一部转战苏南就食,一部南下金华开辟根据地,还有一部分留在浙西。当顽军发起新登城战斗时粟裕还未来得及收拢兵力,在缴获的一份敌军情报中粟裕才得知此次围剿国民党部队的规模。

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示意图

关于第三次天目山反顽战略部署粟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继续向新登增兵还是后撤一步粟裕选择了后者,从战役上讲后撤一部可以诱敌深入,使我军在后撤过程中逐步收拢兵力,把敌军从坚固的堡垒群中吸引出来,形成打运动战的优势,同时可以麻痹敌人造成新四军溃败的假象,以骄敌兵。起初国民党前敌总指挥李觉还不相信,当得到前线反馈,新四军一退新登、二退临安、三退天目山时,李觉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完全相信新四军已溃不成军。

顾祝同密令李觉以一部肃清天目山并筑碉堡固守,主力部队分东西两路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务求全歼新四军于孝丰城,孝丰城是天目山北方平原与山地的过渡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顾祝同相信新四军不会轻易放弃,更何况新四军向北退却有日伪军的阻拦,这加深了他于孝丰城决战的信心。相比于顾祝同的乐观粟裕却异常冷静,此战不仅关系新四军能否于浙西立足,完成中央战略部署,对他个人来说也意义非凡,三次向中央要兵无异于打下了军令状,如果退回江南无法向中央和华中局交代,为此粟裕把自己关在指挥所对着满墙的地图一遍一遍地丈量,因为过度疲劳,天目山第三次反顽还没结束粟裕就犯了疟疾和美尼尔氏综合症。

顾祝同

针对敌军三路进击(中路主要以占领天目山为目的,战役上策应东西两路)粟裕详细算了一笔账,中路“忠义救国军”和二十八军意在扼守天目山,防我重新占据,况且前二场战斗两部已被我打残,轻易不会冒进;西路虽有六个师,但进攻的主力是蒋介石嫡系五十二师和独立三十三旅,后者以狡猾出名有利可图则进,逆风局绝对逃跑第一;另外,五十二师一个团上次战役受到歼灭性打击,这样总兵力又少一个团;东路有三个师兵力,突击总队是精锐,全美械装备,但在新登城作战中被我军歼灭一部战斗力大损,如能集中优势兵力全歼不是问题;经过分析粟裕判断敌我兵力虽然3:1,但我军从新登后撤的过程中已完成兵力收拢,有能力歼其一路以打破敌军围剿。

粟裕最喜欢用“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形容一名优秀的指挥官,面对3倍于己的敌军他出奇的冷静;顽军东西两路大军经临安、宁国压向孝丰城,粟裕立刻下令以三个支队正面阻击东路军,然后集中主力6个支队于孝丰西北隐藏待命;不久前线抓住几个敌军侦查兵,从他们口中得知敌西路五十二师为抢头功向孝丰城突进,与东路突击总队有20公里间隔,粟裕判断以6个支队发起对敌五十二师2个团的总攻,两天之内有把握将其全歼的,而东路军在我军正面阻击下是不可能及时增援的。

粟裕

粟裕敏锐地觉察到时机已经成熟,立刻下令隐藏于孝丰西北的六个支队向敌五十二师两个团发起进攻,新四军打着为皖南事变牺牲同志报仇的口号冲向敌军,一纵三个支队充分发挥大胆穿插的战术将敌军迅速分成几段,等敌军意识到新四军主力来袭时已经晚了,粟裕站在山头上用望远镜看着被分割开的敌军盘算着,看来用不了两天就能吃掉敌五十二师两个团。

五十二师两个团在一天内被吃掉,主要归功于战斗的突然性和新四军集中了绝对的优势,以往这种大规模运动战,战前必须向中央请示,即使来不及也要同时进行,而这次战斗粟裕完全没有时间拟发电报,到整个战役结束后中央还以为浙西新四军已转入敌后。西线还未完全结束粟裕立刻下令只留二个支队清理残敌打扫战场,兼顾监视西线敌军,其他主力迅速东转参加围剿东路敌军的战斗。战场临时转用兵力这是粟裕一个大胆的尝试,可以在战争最关键的时刻使己方总兵力暴涨,尝到甜头的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曾多次临时转用兵力,取得大量歼敌的效果。

新四军缴获的重机枪

粟裕将注意力转向东线后下令守军让出孝丰城,敌东路突击总队发现是空城后立即后撤,但为时已晚,新四军已抢占孝丰城东北制高点,同时第八支队发起正面进攻,第十支队插向突击总队东南方与敌七十九师的结合处,新四军从三面形成对敌突击总队包围态势,这时粟裕展示出他最得意的神来之笔,早在主力部队从新登后撤时粟裕命令第四纵队第十二支队秘密潜入莫干山一带,面对优势敌军粟裕在制定作战方案时仍没有考虑这支隐藏部队,手中时刻掌握一支奇兵这是粟裕多年来战争中养成的习惯;决战来临,粟裕下令第十二支队迅速西进,突然出现在敌东路军背后,敌军见后路被堵顿时就慌了,新四军乘势插入进行包围、分割,经过两昼夜战斗敌突击第一、二队、七十九师大部被歼,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结束,总共歼敌6800余人,俘虏3000人,缴获战略物资颇丰。

天目山战役的胜利让中央和华中局大感意外,华中局一度以为浙西新四军已退入敌后,根据地可能被迫放弃,面对突如其来的捷报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纷纷电报嘉奖祝贺,称此战诱敌深入,阻东打西、阻西打东,进而齐歼敌军的作战方法值得深刻研究和发扬;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回来后向新四军总部传达中央对天目山战役的看法,并着重强调中央肯定了粟裕同志卓越的指挥才能,毛主席称赞粟裕可以指挥四五十万部队。

天目山战役是粟裕继黄桥战役之后又一经典杰作,是游击战向运动战大胆尝试,以实践行动证明他对战争规律独到的见解,奠定了新四军在内战初期运动战基础;同时也让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对粟裕又有了更高的期待,在即将开始的中共七大中粟裕因此战而被增选为候补委员,在不久后成立的中共苏浙区委中粟裕出任书记全面负责苏浙根据地工作;可以说经此一战粟裕已经成为我军战略级指挥家,1945年日军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军区,三次下令粟裕出任司令员,这充分说明了中央对粟裕军事才能的充分肯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