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出泉”,好像一个字谜。什么字?
“山下出泉”,这好像一个字谜。什么字?原来是原来的“原”字。而“原”字,活生生是“源”的本字。
为什么“山下出泉”是“原”字呢?让我们回到金文。我们看金文“原”字的字形,上面是一个山崖,下面是一眼泉。所以,“原”字就是“山下出泉”,与《象传》对蒙卦卦象的解读完全相同。现在的“原”字,下面由“白”和“小”组成的字形,其实是“泉”字的简化变形。于是,我们揭开了这个字谜的谜底,蒙卦卦象(打一字):原。
“泉出山下”的“原”,本义当然是源头的“源”,只是这个“原”字被借走之后,在“源”的含义上,为了强调与水有关,又增加了一个“水”字。而在许多早期文献中,“原”依然经常被当作“源”字使用。
那么,为什么这一卦不叫“原卦”,而叫“蒙卦”呢?
我们来看看这个“蒙”字。
金文“蒙”字,下部类似于荒冢的“冢”,是大土堆的意思,上面是长出来的草。山顶生草就是蒙,意思是长出来的草蒙覆在山顶上。
但《说文》将“蒙”的下半部“冡”解释为“蒙”的古字,这种解释与“冢”上有草不同。
在《说文》的“艸部”中,对“蒙”的解释颇为浪漫:“蒙,王女也。”蒙被释为一种美丽而神秘的植物王女,这种植物又叫女萝、兔丝,附生在松柏上,像蒙在松柏上的罗纱。
而《序卦传》对“蒙”的解读是:“蒙者,蒙也,物之稚也。”郑玄则说:“蒙,幼小之貌。齐人谓萌为蒙也。”
原来,蒙就是草木刚刚萌芽的状态,稚嫩、懵懂,不谙世事,萌萌的,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好像被纱罗蒙住,看不清甚至看不见,所以这种状态叫做“蒙”。屯为始生,蒙时则开始萌芽,是天地造物的早期过程。所以引申为幼稚、懵懂、蒙蔽、不明等等,与水的源泉之义相同。
由此,不论从什么角度出发,最后的解读殊途同归,“蒙”的含义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幼稚、懵懂、看不清。“原”是水的童年,“蒙”是草的童年,而“童蒙”指人的童年,“原”“蒙”“童蒙”全部指向童年。
《序卦传》说:“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屯是从混沌中始生,蒙是出生后幼小的状态。所以,在《周易》中,继屯卦之后,就是蒙卦。
不过,虽然“原”和“蒙”字表达的含义相近,但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原”侧重于刚刚开始,强调的是幼稚、弱小;“蒙”侧重于被蒙住、看不清,强调的是懵懂、未开化。而蒙卦正是侧重于发蒙、启蒙,是从未开化走向开化,所以,蒙卦称作蒙卦,而不称作原卦。
那么在蒙的状态下,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彖传》说:“蒙以养正。”既然看不清,既然搞不懂,那就静下心来,慢慢培养自己内心的正道。一个“养”字,可以安于一切困境,从而感觉不出困境之困。《彖传》还阐发了坎卦和艮卦另外的卦象,一个是险,一个是止。蒙卦内坎外艮,所以,由内而外是“险而止”。身处险境,最重要的是处险不惊。止,就是安静下来。安静下来,安心养正,险境自化。
这是《彖传》的智慧。那么《象传》的智慧是什么呢?
《象传》说: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君子以果行育德”,其中的“果”字是果实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充实、有底蕴、有实际内容。而“果行”就是充实、有实际内容的践行。
这里的“果行育德”,可以与《彖传》“蒙以养正”为因果关系。因为“蒙以养正”,所以才养成充实、有底蕴的果,然后以“果行”而“育德”。《彖传》说养,《象传》说育,所以蒙卦是养育之卦。启蒙、养育,是蒙卦的主旋律,可见,我们也可以把蒙卦理解为儿童教育之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