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回忆童年经历:起跑线是笑话,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堪一击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在古代,贫苦的家庭里地位最高的是读书人,全家上下砸锅卖铁只为供应孩子读书,盼望有朝一日中举成为状元,一朝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如今,当我们走入高中校园,无形中仿佛承担起全家的希望,家长们在耳边的叨叨仍在无限循环,“要努力读书考上一所好大学。”“如果你不努力,那么将来只能搬砖了,你每天日晒雨淋,别人白领有办公室空调和座椅。”这样的话在当代非常普遍,大多数小学生从小就会被父母灌输类似的不读书就没前途的思想。

这样的观念放在当下来说,道理很硬核,毕竟如今社会的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的思想自然会有些急躁,已为人父母,家长们在社会影响下自然害怕自家孩子将来没文化没好工作,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起跑线上就比别人快一步。

家长们似乎都形成了共同的信念,只要自家孩子跑得快,将来一定会有大好前途。

但是著名科学家颜宁的童年经历却让这一“真理”被推翻,硬核地证明了: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堪一击,起跑线也只是所谓的笑话。

童年“造神”

颜宁于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章丘的一个普通家庭。2000年,颜宁在清华大学经过四年学习后获得学士学位,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修,攻读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

作为中国科研界的女神人物,她不仅颜值高,而且其学术成就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30岁时便成为我国清华大学的博导,成为清华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这样传奇的人生让人不禁好奇其父母是如何教导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到底是怎样出色的老师造就这样的学生?在某次国际采访中,颜宁自曝童年经历,打翻了之前人们所有的猜测。

颜宁自小因为父亲工作调动而迁徙到北京,父母均是普通的工人,因为工作忙碌,父母很少去陪伴颜宁。没有辅导班,没有奥数班和培训班,和农村孩子一样,每天放学后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因为学校作业不多,颜宁在完成作业后便在父亲宿舍楼下的院子里和邻居家的伙伴打扑克,丢沙包,一起戏耍玩闹,没有所谓的辅导班启蒙培训大脑。因为没有这些额外的“作业”,颜宁的童年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拥有着快乐天真的童年生活。

除此之外,颜宁幼时还有两个特别的爱好:听评书和读小说。童年时最喜欢听《哪吒传》,评书里把那些妖魔神仙讲得出神入化,仿佛就在眼前浮现,小颜宁喜欢在脑海刻画出人物的模样。

因为父亲的书房中有许多书,她从小就扎在书堆里读书,其中最喜欢读小说,各种神奇的童话故事充实了颜宁的童年,激发了她心中的好奇心。

美女科学家的童年没有父母的耳提面命,没有“虎妈”式教育,没有五花八门的辅导班培训班,只有伙伴泥土和书本,只有普普通通却又充满欢乐的童年,颜宁接受的教育和所有的孩子一样,都是九年义务教育。

这样不那么传奇的童年让许多家长们大跌眼镜,没有精英教育也能够拥有传奇人生,而自己十二年督促孩子也没能造就龙凤孩子,自己的努力是否是正确的方向?

“真理”坍塌

40年过去,今日的学生生活早已不似从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启蒙教育,企图把孩子提前在起跑线上超越别人,希望这样能够让孩子将来工作轻松或者成为著名大家。望子成龙心切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填鸭式做法真的正确吗?

颜宁的童年经历明显就推翻了所谓的“真理”,没有精英教育也能造就科学家。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堪一击,起跑线也只是笑话。而“网红教授”郑强曾在论坛上言:“中国现在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潜力都被过早透支。”

郑强对当代的孩子现状的的分析精简凝练而又鞭辟入里,既深刻地揭示当代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又直言出学生们身上的压力过大。

虽然部分道理不被认可,但是无可置疑的是他的观点很独到,让人们能看到当代孩子们身上的负担。

确实,父母总是会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盼望他们能赢在起跑线上,但是粗心的父母有时却忽略了孩子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童年本应是美好的,同龄压力也是实在的。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是我们的教育条件差吗?是我们的研究落后吗?在国际奥赛上,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冠军又都被中国小孩拿了?”我们生活条件改善了,教育也从未落后,但是孩子们可以拿到国际赛奖杯,却拿不了诺贝尔奖。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事实如此,许多学生们的童年是白色房间里做着无数的卷子,没有颜宁童年的玩耍和泥土,坐在冷板凳上,不断地训练和学习。

爱子有理

郑强又道:不要教育孩子要出人头地,而是教育他们自食其力。小时候我们听到父母最多的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父母无意中将我们与隔壁家的孩子比较,成绩、奖状、奖杯和能力都是父母彼此炫耀的资本,我们是辛苦养育我们的父母的骄傲,但是这种骄傲不应是束缚我们的绳索,未来的我们不能靠着成绩在社会中生存。

家长们注重学生成绩排名,这无可厚非,但是同时也容易略了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长大后依旧是孩子,这不是我们培养的标准,有违教育原本的初衷。我们可以是父母眼中长不大的孩子,但是决不能成为社会无法生活的巨婴。

没有人天生都适合当科学家,大部分都是普通阶层劳动者。为了梦想努力是值得赞赏的,但是首先得学会自食其力,才能有精力去追求诗和远方。拥有了独立的人格,生活自强自立,才能体会生活的幸福感,从而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

小结:

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可以决定现在的路,那在未来父母都老去,没有能力保护孩子后又该让孩子如何在社会中自处?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教育并非是简单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要重视对孩子独立人格、独立生活的培养,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面对处理生活事件。孩子只有学会自主吸收知识,自立地决定自己未来的路,才能拥有美满幸福的人生。

颜宁的童年没有无数的试卷和不断的辅导班,只有简单天真的童年生活。这样的培养方式也许现在的家长不能接受,毕竟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偏差,家长们听到这样的故事后会羡慕颜宁的成就,但是不敢模仿,哪怕只有一点希望,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不再重复自己辛苦的生活。

柳宗元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教育本就是播下种子静待花开的事,但是焦虑的家长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拔苗助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拔苗助长往往会提前透支孩子的潜力,家长们不尊重自然的成长规律,最终这份沉重的爱只会伤害了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