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池荷》唐·卢照邻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释
浮香:荷花的香气。曲岸:曲折的堤岸。
圆影:指圆圆的荷叶。华池:美丽的池子。
飘零 :坠落,飘落。

译文
曲折的堤岸弥漫着荷花清幽的香气,圆圆的荷叶重重叠叠的覆盖在池塘上。
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让人来不及欣赏荷花就凋落了。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后两句突然借花之自悼,实写人之自悼。此诗托物言志,情感真切自然。

  “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卢照龄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秋冬夏兮四序,寒暑荣悴兮万端。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解欢。圣人知性情之纷纠。”这不免也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原因。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对事物变化的反映特别敏感。如《释疾文》中所说:“神翳翳兮似灰,命绵绵兮若缕。一伸一屈兮,比艰难若尺蠼,九生九死兮。同变化乎盘古。万物繁茂兮此时,余独何为兮肠邅回而屡腐?”“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騨兮不自胜。”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他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形象枯槁。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而悼死”,“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的回忆与感慨。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晚期的诗歌里。

  《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

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除余山《竹林问答》中说:“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若模形范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曲池荷》在写作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所谓象征,就是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象征与被象征的事物,即荷花的遭遇和诗人的遭遇一明一隐,一实一虚。诗中所创造的境界掩盖着、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精神境界即诗人内心隐蔽的境界,最后完全融合。读者突破诗人设置的这个外在境界后,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刻意营造的另一个隐蔽的内心境界,才真正获得了作者的意图,即诗旨诗趣。

赏析2

《曲池荷》是一首著名的咏物诗,出于唐代诗人卢照邻之手。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在初唐四杰中排名第三。他出身望族,幼读诗书,博学能文,先为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邓王李元裕典签,掌管书册簿疏,继而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辞官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因横祸下狱,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走出大牢。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俱废。他最后的十几个春秋都是在病魔的折磨中度过的。晚年,他曾移居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无法忍受,最后自投颍水身亡。初唐时期这颗耀眼的诗星就这样陨落了,这给中国的文学史尤其是诗史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诗人的自然生命虽然比较短暂,可是他的艺术生命却是永恒的,他的诗文直到今天依然在中国的诗空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诗是心灵的折射。有什么样的心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诗篇。反过来说,读到什么样的诗篇,就能窥见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诗人的心情是通过诗来抒发的。诗人虽做过几任小官一生不得志,但由于他志大位卑,其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恶疾缠身,又无计摆脱。再加上早年的牢狱之灾,这些阴影始终在他心中魂牵梦绕,不可能不形诸于诗文。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诗忌直说,大多采用间接抒情。咏物诗就是诗人借助事物来间接抒情常用的一种。卢照邻的《曲池荷》是借物抒情的典范之作,他借曲池荷以表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苦闷。曲池,即曲江池,在西安东南,唐代著名旅游胜地。因池水曲折,故名。池面七里,唐代建芙蓉园,广植荷花。诗人多在此聚集,游览赋诗。在这里,荷是诗人描写的重点。荷花又名芙蓉,因其美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故被文人常用来比作美好的事物。荷花能美到什么程度?美到能和天底下最美的丽人媲美。有道是“芙蓉花发满江红,尽道芙蓉胜妾容”,“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等等。“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诗是李白用牡丹花来比绝代佳人杨贵妃之美,可见花能美到什么程度。荷花与牡丹相比,毫不逊色。不然,同是诗人的李白,不还写过“芙蓉娇欲语,愁杀荡舟人”的著名诗句吗?池,是荷花生长的环境。曲池的曲字在此分量也不轻。它应该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和江字组成一个偏正词组,作名词用来为曲江命名。其二是曲字和曲岸的曲用法相同,作曲折解,用来形容荷花的生长过程非常曲折,生长环境与别的事物不同。理解了这一层,可以帮助对诗的理解。历代咏荷之诗无数,为什么卢照邻不咏其他花,而专咏荷?为什么不咏其他荷而又非咏曲池荷不可?这就必须和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个人情感结合起来读才能读懂,才能真正品尝出诗中的韵味。因为曲池荷最能代表他的情感,用荷来象征他的形象表现他的心境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浮香,荷香浮动。圆影,指荷叶。在此是指压抑人才的黑暗势力。华池,华美之池,还可解释为开满荷花的池塘。诗人咏荷,在此紧紧抓住两点:一是从嗅觉方面写气味,一是从视觉方面写形状。香气看不到,只有凭嗅觉;形状听不到,只有凭视觉。第一句明写荷香,暗颂荷花。第二句明写荷叶,却别有喻义。诗人在取象立意时,总要把象选准选对,以便两厢无缝对接,并使之浑然天成。

悲秋,是古代文人的普遍心情。见到秋风,总有一种凄凉之感。宋玉在《九辩》中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中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陆机在《文赋》中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张籍在《秋思》中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对秋风有更详尽的描写:“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读了这些文豪对秋风的反应,我们再来玩味卢照邻的“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这两句诗,就觉得它“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两句诗从字面看很通俗易懂,但是含义却很深刻,它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荷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君子品格,在文人心中,她高雅、华美、纯洁,是圣洁的象征,是美丽的化身。秋风则是摧残美好事物的罪魁,文人常有 “秋风秋雨愁杀人” 和“哪堪风雨助凄凉”的愤慨。

绝句是一种以小见大、言简意赅、追求意境与韵味的诗歌体裁。这首绝句虽然很短,但是容量很大。它有三层意思,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第一层写荷之香气。比喻诗人的高贵品格。第二层意思是,美丽的荷花却被阴影覆盖,其妙质丽容得不到彰显,难为世人所知。比喻诗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这还不够,诗人更担心的是衰弱之躯再添新病,就像秋风不相待,先入荷花池。这就很自然地转入了下一层意思。第三层写最令人害怕的还不是这些美丽的事物被遮盖,而是担心无情的秋风提前到来。莫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即使秋风早至,这满池的荷花红消香断,还有谁会可怜?卢照邻由于身体状况极差,面对人生,常常自悲。这首诗和他另外的散文《五悲》、《释疾文》、《病梨树赋》都表露了这一心迹。他在《释疾文》中的“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 ,在《病梨树赋》中的“怯衡飙之摇落”等,都和“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如出一辙。

咏物诗,都不是单独的咏物,而要在诗中有所寄托,言在此而意在彼。赵翼说:“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现实中,人们受着许多约束,有些话不便明说,有些话不宜明说,有些话不许明说,有些话不敢明说,只有采用含蓄的方式曲折地予以表述。诗人最擅长的手法是托物言情,或借景抒情。托物言情,一定要为情找一个客观对应物,也就是选择一个最好的象征物,并且要准确把握好对应点。卢照邻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情感与《曲池荷》是如何对应的呢?卢照邻虽说才华出众,却多病多愁,经历曲折。不仅遭遇横祸受尽牢狱囚禁之苦,而且又身染重疾,受尽手足残废折磨之痛,“妙质不为平世得”,壮志难为世人知。就像一朵亭亭玉立,艳压群芳,十分圣洁的荷花,其艳质丽容一直为阴影所覆盖,得不到世人的赏识。但是,任你遮住我芙蓉如面眉如柳,却遮不住我遍体清香向外透。从中还可以窥见诗人怀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压抑,以及诗人欲向社会展露才华而不愿默默无闻虚度人生的坚强不屈的品性。这里诗人借花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后来的陆游在《咏梅》词中所说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思是相同的。苏轼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袁枚说:“诗含两层意,不求其佳而自佳。”在这首诗中,卢照邻就找准了曲池荷这一客观对应点,并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交给了曲池荷,从而达到了托物言情的目的。

《曲池荷》在写作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所谓象征,就是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象征与被象征的事物,即荷花的遭遇和诗人的遭遇一明一隐,一实一虚。诗中所创造的境界掩盖着、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精神境界即诗人内心隐蔽的境界,最后完全融合。读者突破诗人设置的这个外在境界后,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刻意营造的另一个隐蔽的内心境界,才真正获得了作者的意图,即诗旨诗趣。

阅读理解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