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潲(shào)”的急速
有着“草原三剑客”之誉的作家鲍尔吉·原野,专文描写过“雨水趴在玻璃上”的样子。我且引出一小段——
那些想进屋的雨趴在玻璃上。它们像小鸟一样飞过来,以为玻璃是透明的空间。雨水像沙子那样从玻璃上滑下来。透过雨水的玻璃向外看,景物是模糊的,像一幅油画还没画完,用笔粗犷。
我是在过时了的某个博客中,看到的。我还看到有网友给作者留言:“亏你想的出来”。确实,在鲍尔吉·原野的笔下,风吹雨打窗的画面,鲜活乱蹦起来了,也更加可爱了。真是亏他想的出来。
人家是作家中的“尖子生”,戴着一副妙趣的眼镜,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妙趣横生。“它们(雨水)像小鸟一样飞过来”,这话,叫皖北村人来说,一定土的掉渣了。他们说的往往就是:“潲雨”。
在皖北村人的生活经验中,所“潲”之雨,不只“潲”在窗户上,它还“潲”在墙皮上,甚至是门上。如果风雨之时,门没有关上,它一下子还会“潲”进屋子里。
一般而言,无风或者风弱的雨天,那雨都是不紧不慢地下着。人常说成“面条雨”。如果风大,或者狂风暴雨之时,雨水叫疾风斜撇着吹着,就会形成“潲雨”。也就是鲍尔吉·原野笔下的“它们(雨水)像小鸟一样飞过来”。
为着防“潲雨”,从前皖北村人大都在窗户上方,屋檐底下的位置,安装一个叫“雨搭子”的东西。它其实就是一块稍微瓦隆(便于顺水)的板材,宽度比窗户稍宽。而从前的土坯草房,土墙的外墙上,村人习惯自下而上,批上杪子(脱粒后的高粱穗子)。那“潲”的雨水,都顺着杪子,流下来了。
出现“潲雨”,往往都是风大雨急。而“潲”的过程,就急促,快速。是不是他们把这个意思抽象出来,很多急速的移动,都用“潲”来描述了。
在乡村,康健的老人走路,一般都“潲”,也即快。多少有点儿健步如飞的意思了。而乡间的孩童,从他“坨啦坨啦”开始,就是个快。这也是“潲”。表达时间的快速,日子的急速,他们也就说成“好潲”“真潲”。一个简单的“潲”,可能比白驹过隙,时间如流水之类,要简洁多了,也形象生动多了。
皖北村人那里,“潲”还有一个更为形象的同义语:“蛐蛐叫”。也可能,是他们借鉴了蛐蛐叫声的短促,就在两者之间画上了等号。人的移动,物的移位,移的过程达到了“蛐蛐叫”的程度,那就一定是“潲”了。
2018年我在沿淮的余庄村,就听到了很多次“潲”。其对象,有雨水,有老人,有孩子。那个时候,我对它怎么写,还是一头雾水。后来查字典,网上搜索,也没找到合适的。最后,只能把“潲”拿来。对不对呢?我也没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