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坝遗址,耸立在潍河之中,呈现着那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韩信坝,又称韩王坝,皆因西汉初期,韩信在潍河筑坝壅潍河之水,大破楚军而得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转折性战役——潍水之战。
韩信坝
韩信坝,位于潍河上游东侧,山东诸城市境内城区往北约25公里,相州镇小古县社区。根据史料记载,“韩信坝”分为:上坝、中坝、下坝。上坝就是现在的小古县村东北;中坝就是往北约17里的郭家屯镇后凉台村东北侧;下坝就是再往北不远处尚家庄村东南,俗称:“北梁子”。
亲临现场看“韩信坝”上中下三坝,感觉的确有所异同。中下坝地处平原,河床宽阔,两岸上下低矮,而上坝地处两岭之间,东西两岸耸立着海拔不到200米的小岭,陡峭险峻,从这里开始河面变窄,形成了一个咽喉地带,很显然这里是真正的“潍水之战”的具体筑坝地点——小古县村东北。
这段潍河两岸岭地陡峻,险象环生。河床两边礁石纵横交错,立足一看,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遗憾的是,潍河平均河面宽约200米,水的流量平时较少,虽然这里狭窄,便于储存潍河的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积存,尤其是“潍水之战”时节,正是初冬,潍河水少之又少了,去哪里寻水储存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韩信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他来到潍水(古时称“河”为“水”),环绕两岸,发现这里的地形具有战略优势。他又发现,在这段潍水附近有两大块凹洼地,东凹洼地叫黄疃洼,南北长约20里,东西约10里;西凹洼地叫程戈庄洼,南北短,东西长约20里。这两大块凹洼地储水量很大,在潍河这段形成的咽喉状附近,这真是一块制敌致胜的战略要地。
韩信就是利用了这个“咽喉”的地势,布置了战略战术。他命令士兵把这两条一个向东,一个向西的凹洼地,硬是挖了两条大沟,这两条沟的水,流经今天的诸城市昌城镇徐家河岔村北,从这里再汇入潍水。
当时韩信硬是把这壅住不能北流的河水拦截住了。命令士兵用万余条布囊,装满沙土,把经过这两条东西两个大凹洼地的水储存了起来。然后,再去诱敌趟河,放水返回河道,这样,势必使干渴的潍水波涛汹涌,把楚军拦腰截断,一分为二,形成了以少胜多的有利局面。“潍水之战”后,这两条沟叫了“韩信沟”,直到今天这里仍然叫“韩信沟”。
潍水之战
很显然,韩信“潍水之战”所利用的水,不是纯潍河水。“潍水之战”是初冬季节,潍河没多少水可以储存,更别说拦截了。韩信亲临现场,发现了这一重要的“咽喉”战略要地,因而,他果断地利用潍水上游附近这两个较大的凹洼地中的水,把水储存在这里,然后,诱敌趟河,再放水拦截,斩龙且于马下,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据考证,在“韩信坝”中下坝发掘出土了一批戈、矛、铜剑及刺有铜箭头的骷髅等遗物,这些都是“潍水之战”时所遗留下来的遗物。这些遗物的出土更加证明了“潍水之战”的真正战场就是在“韩信坝”的中下坝。同时,在这场战争中的潍河西岸留下了许多军事村名,例如:大营、小营、营马、料疃、九台等,这些村至今还在,这更能说明“潍水之战”时的规模有多么的宏大!
“韩信坝月”
“韩信坝”还有一个优雅的、令人陶醉的美名:“韩王坝月”。这是由历代文人雅士青睐,获得又一雅名,具有独特的历史神韵,一度成了清初诸城著名的八大胜景之一。
所谓的“韩王坝月”是指“韩信坝”的夜景。每当夜晚降临,明月高悬,“韩信坝”一带的河床上的千万个小水坑中,倒映着千万个明媚的月亮,微风拂面,月光点点,景色煞是令人陶醉、爱恋。
历史恍然过去,“韩信坝”遗址仍在。这里记录了两千多年前的一场惨烈的战役。每当皓空当月,人们游览在“韩信坝”上,欣赏着河床中大小不一的水坑之月,星罗棋布,闪闪发光,便使人有种眼花缭乱,心旷神怡的激动。
“潍水之战”的火药味,离我们远去。但是,每当我们来到“韩信坝”遗址,就会有种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又来到了公元前203年,看到了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将军,统领数万汉军,与西楚项羽派遣的手下大将龙且,率领的20万楚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韩信,那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似乎就站立在我们面前。
据说,明清时期,在“韩信坝”遗址的上坝周围,出现了许多豪门贵族。例如相州王氏、郑氏、孙氏、巴山王氏、水西王氏、清爱堂刘氏等。这说明“韩信坝”这段历史故事在当地人的思想与文化影响深远。
时过境迁,“韩信坝”遗址尚存。为纪念“潍水之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今天,人们把韩信曾经壅水的峡谷地带称为“韩信坝”,至今,潍水两岸岭崖,水中礁石,河床中的大小水坑等,清晰可辨。
今天,我们踏上“韩信坝”,身临其境,聆听着那如诗如画、惊心动魄的传说故事,跨越了时空,将这段出奇制胜的历史铭记在心中!
参考资料:
西汉司马迁《史记》
东汉班固《汉书》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元代于钦的《齐乘》
清乾隆《诸城县志》
民国《高密县志》
陶钝《在韩王坝上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