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魏寨街道李家窑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秦岭戴峪河和汤峪河汇于卢家堰处,形成浐河,一路向西北流向古城西安。卢家堰是唐代中期,卢姓人为防治浐河水涨毁坏庄田所修筑的防水长堤,过去人称“十里卢堰”,后演变为老岸,李家窑村就在这老岸之上。
据《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记载:李家窑村建于唐代,紧靠魏寨东南0.5公里,前临浐河,背靠风凉原,最初人们居住以窑洞为主,村名的形成与姓氏和居住地有关。清嘉庆《咸宁县志》已记为李家窑村。村中现有4个村民小组,180户,约798人,过去农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农闲时节村人热爱文艺,戏剧和社火,各有特色。
李家窑村和魏寨村、西坡村合称“魏寨三村”,村中以魏姓为主,兼有李、陈、潭、范等姓氏。魏寨三村的魏姓是从白鹿原上南枝魏村迁居于此,李姓属村中
老户,陈姓作为魏寨地区在清代康乾到道光年间的大户,延续200多年。村中原有的古迹是南边土地庙、村中文昌楼、村北菩萨庙,时过境迁已非故物。
1953年至1983年,主要是改造峙峪河,修建截渗渠,减轻水涝灾害;兴修水库,配合地方部门修建三级抽水站,引浐河水上风凉原。
1992年,魏民卓首创木器厂。1994年,魏景荣创建水泥预制厂。1998年,魏愿利建成水泥制板厂。
2005年,魏选利开办新星饭店等等。
2004年,进行村容村貌改造建设,全面进行道路硬化。修建饮水工程,保障村民的饮水卫生。安装路灯,改善照明设施。新建村委会办公楼,建成村民健身活动场地。近年来,先后被西安市、长安区、魏寨乡等分别评为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
昔日的窑洞已成为历史,一条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排整齐的楼房,家家门前绿树成荫,鲜花芳香,门前的小轿车,已成为老人们的话题。村南一池清水四面绿树环绕,办有怡苑农家乐。
该村是魏寨地区有名的文化村之一。早在民国年间就成立了秦腔同乐社,村民们劳作之余自娱自乐,每年农历七月一日太兴山古会表演。1964年冬季组成剧团,组织编排剧目,置办布景舞台设施,表演唱大戏。从1965年春节持续至1980年,曾被邀请到周围村庄表演。
早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年间,魏寨地区的社火就远近闻名,而李家窑村的社火在当地独树一帜,尤其是平台社火和芯子声名在外。所有社火装扮一律是俊脸(也称清水脸),从不画花脸,以头帽和服饰分角色。该村的芯子可分为出手芯子、转芯子、吊芯子,以高、险、悬、人物多为特点,几乎每年都为远近兄弟村社表演。
魏应忠(1903~1985),民国时期任长安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长期驻扎在新筑镇(现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在当地享有盛名,被誉为“魏善人”。后来卸甲归田,终生务农。
魏红星(1923~2005),农民书法家,魏应忠之侄。早年习书以唐楷入门,中年后专攻草书。1980至1990年,曾在西安宾馆表演书法艺术,接待外宾。
(魏宏运)
魏宏运(1925~),魏应忠长子,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1948年转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是国内现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现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议组成员、香港学术评审局学科评议专家、澳大利亚中国省市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李民仓,曾任陕西省人事厅副厅长。
李军池,任河南省郑州市热力公司党委书记。
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有魏姓人从白鹿塬迁居于此地,形成村落魏家寨,遂得名魏寨。
魏寨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部,浐河上游。东、南两面与蓝田县前卫镇、史家寨镇相邻,西与鸣犊街道相连,北与炮里街道相接,总面积21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魏寨街道下辖9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8个行政村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