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阵地上的王者:一人毙敌280人,寸土未失
《跨过鸭绿江》剧照
上甘岭战役,美称三角山战役,是抗美援朝中最激烈也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
军力悬殊,殊死较量;白刃与肉搏,消耗与钳制,你来我往,血沃焦土。
尤其是炮火密集程度,完全超过了二战最高水平——
01
血战至1951年6月,在第5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转入战略性防御。
“联合国军”则依仗充裕的军备优势,蠢蠢而动,先后发起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
炮弹呼啸,硝烟漫天。
空袭之下,志愿军阵地遭受重创,人员伤亡严重。
装备差距巨大,现实无比残酷,怎么办?战士们又该如何生存下去,并打赢这场战争?
俗言:办法总比困难多。“猫耳洞”,就是志愿军战士琢磨出的制敌高招。
在夏季防御作战中,第47军140师的战士于阵地堑壕壁上挖掘防炮洞,此即猫耳洞。洞洞相连,又连接成U形小坑道。
敌机轰炸,战士迅速入洞隐蔽;等敌步兵扑来,战士马上冲出杀敌。
这种坑道工事,不仅解决了志愿军有生力量的保存问题,还极大增加了防御稳定性。连司令员彭德怀都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其为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关于猫耳洞,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苏联顾问团总顾问看过猫耳洞,问140师师长黎原,这是谁的发明?
“应当给这个人以很大的奖励。”
黎原回答:“这个人叫'群众’!”
在粉碎“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后,彭德怀下令全军,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在阵地上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地下长城”。
这道长城,达到了“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寒;
且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构建起了“四能”体系:能打(消灭敌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机动、能生活。
志愿军战士在挖掘坑道
02
及至15军接管防区,军长秦基伟在巡察中发现,五圣山阵地筑城比较薄弱,马上向总部做了汇报。
五圣山地形
事不宜迟。总部急调12军、60军的坑道作业部队,赶来协助修筑。
“破开山腹筑长城,挖空岭心安我家!”
这是当时全面筑城时喊出的口号。
缺锹少镐,战士们就变身铁匠,筑起土炉,将从战场上收集来的炮弹皮,打造成各种工具;没有炸药,就冒着生命危险拆解未爆炸的炮弹,掏出炸药爆破坑道…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再度集结,发动金化攻势。上甘岭上,志愿军15军45师则依托坑道,反击歼敌。
当日,“联合国军”发动突袭,共动用40架飞机、300门火炮以及27辆坦克,对597.9和537.7高地展开了猛烈轰击。
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
大地为之震颤,山体为之开裂。而藏身坑道的志愿军战士,在强大冲击波的冲击下,很多人的舌头、嘴唇被牙齿磕破,一个年仅17岁的小战士竟被活活震死……
联合国军倾泻在上甘岭上的炮弹
空炮密集,排山倒海,敌军暂时占领了表面阵地。
终于捱到炮火暂歇,秦基伟下令45师全力出击,收复失地。
597.9高地,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志愿军守备部队是134团8连,是45师的王牌。接到命令,8连战士奋不顾身,争先恐后冲出坑道,强势攻下1号阵地,继而转攻3号主峰。
在震天杀声中,一个敌方地堡突然开火,数名战士中弹牺牲。
眼见进攻受阻,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机枪手赖发均带伤匍匐至地堡前,在合身扑向射击孔的同时拉响了手雷……
拿下3号主峰阵地后,敢啃硬骨头的8连又盯上了9号阵地。
打它!
面对密集火力阻击,战士龙世昌携带爆破筒冲上去,左腿被齐膝炸断。他拼力将拉燃的爆破筒插进射击孔,接着用胸脯死死顶住。
地堡被炸毁,龙世昌壮烈牺牲。8连乘势收复9号阵地。
03
感天动地的惨烈壮举,一桩接一桩上演——
10月19日,135团6连,奋勇出击,接连攻下6号、5号、4号阵地。当攻至0号阵地时,仅剩16人。但他们毫不畏惧,编成三个小组继续进攻,全部伤亡;
危急关头,黄继光、吴三羊、肖登良三位通讯员主动请战。
在机枪掩护下,3人很快炸掉两个子堡;但吴三羊牺牲,肖登良身受重伤。黄继光无畏无惧,继续冲向主堡。
奋力一跃,天地悲歌!
黄继光
在战役最胶着、最艰苦之时,45师师长崔建功向秦基伟立下誓言:
“请一号放心,打到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到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597.9高地位于上甘岭西南约1000米处,共有3条大坑道、8条小坑道和30多个简易防炮洞。
当时,3条大坑道和5条小坑道都在志愿军的控制下。在“联合国军”占领表面阵地后,遂对退守坑道的志愿军战士痛下各种毒手——
如采用无后坐力炮抵近射击,炸药包爆破,以摧毁坑道口;
置《日内瓦公约》于不顾,从通风口向坑道灌注毒气、瓦斯,妄图将志愿军全部闷死于坑道之中!
随着坑道部队伤亡加剧,纵深部队一个排、一个班地不断给予补充。到后来,师团两级机关几乎连勤杂人员都用光了。
秦基伟咬咬牙,又把军部警卫连96人派上了597.9高地。
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坚守坑道的我军战士几近粮尽水缺。
食品主要是压缩饼干,初始每人每日可发一袋,后来只能发两块。由于缺水,难以下咽,饼干都能硌破舌头;
战士们几天喝不上一滴水,只能靠尿液来解除难忍的干渴,大家还乐观地称之为“光荣茶”;
坑道里挤满了战斗员、伤员以及烈士遗体,各种气味弥漫混杂。很多伤员因缺少医药,伤口溃烂恶化,牺牲在了坑道里……
04
1952年10月25日,在道德洞军部会议上,秦基伟指出:
“目前整个朝鲜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岭打,这是15军的光荣。我们已经打出了很硬的作风,敌人比不了这个硬劲。战场上常常是这样,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敌人也可能更困难,这时候就要较量胆魄和意志。”
秦基伟将军
为了攻取上甘岭,“联合国军”不断增兵至6万人左右。志愿军也将第12军第31、第34师配属给第15军,总兵力达到4.3万人。
属于上甘岭的终极较量开场了——
11月1日,志愿军第15军45师发动强势反击,一举拿下597.9高地主峰;
当日下午4点,敌人攻占10号阵地。91团8连10余名战士冲上去,强力夺回阵地;
5点左右,1号阵地只剩朱有光、王万成两名战士。敌人蜂拥而上,两人先后扑向敌群,拉响了爆破筒;
91团5连1个班坚守的3号阵地,连续击溃敌军7次冲锋。打到最后,全班只剩胡修道一人。
就是他创造了战争奇迹,凭一人之力打退敌数次进攻,毙伤280余人,寸土未失!
这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强悍!
12月5日,志愿军全面收复597.9高地。次日,美第8集团军被迫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
“联合国军在三角高地(即597.9高地)是打败了。”
05
从11月6日开始,12军将作战重心转向收复537.7高地。
屡经血战,至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终以“联合国军”的失败而落幕。
上甘岭战役共历时43天,597.9、537.7两个高地被炮弹削低达2米,表面土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
但,坚守阵地的志愿军像钉子一样,以血肉之躯深镶其上,屹立不倒!
那是忠诚不朽的军魂!
参考资料
[1] 梅兴无《上甘岭的坑道战》
[2] 聂昭华、李韧《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
[3] 张国辉、杨家祺《第二野战军十虎将》
免责声明:本文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