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主有多虚假,她就有多真实

这段时间,我家正在为我弟的高考志愿发愁。

他考得不算太坏,走个普通一本或者末流211绰绰有余。

但是他很难过。

因为我弟所在的重点实验班人均高出一本线100分,他能挑的学校,都是同班同学不会考虑的“普通学校”。

刚出成绩那会,眼看同学在好大学中挑挑拣拣,他整天在家仰天长啸,哀叹自己资质平平。

当然他可能忘了,我当年的成绩比他低了几十分。

不禁感叹,如今连“做个普通人”这件事都免不了疯狂内卷。

当然,就算作为躺平界的资深咸鱼,我也不好直接跟他说,你就知足吧,就靠我们家那点基因加上你诈尸一样的学习态度,还要啥自行车?

作为姐姐,我得努力开导他,告诉他普通人的人生依旧有精彩之处,不要灰心,要继续成长,继续往前走。

但是光靠嘴皮子熬鸡汤未免有点腻味。

于是我想到了《西瓜》。

没错,就是那个豆瓣评分9.3分,同类型日剧中的天花板,号称“如果一生只看一部日剧,就看它”的《西瓜》。

如果你常常为自己的普通感到失落甚至绝望。

“我的人生到底是什么呢?”

“我会一直这么普通下去吗?”

“这样普通的人生,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西瓜》没准真能给你安慰。

01

虽然离《西瓜》播出已经过去了18年,但这18年中,敢于将镜头聚焦于大龄单身女性,并且不谈恋爱,不搞事业,只讲日常和成长的剧,没有几部。

《西瓜》讲的是四个独身女人过群居生活的故事。

这些女性角色里,有充满人生智慧的大学教授,有为理想甘守贫穷的富家千金兼色情漫画家,还有天真元气、擅长料理的房东小妹。

而人设最“普女”,是既没有丰富的阅历,也没有极具反差的背景的早川基子(小林聪美 饰)。

基子34岁,银行职员,长相普通,没有恋爱对象,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升职无望。

小林聪美很耐看,但的确不是第一眼美女

她依旧跟父母住,被妈妈精心照顾着,没有太大的烦恼,也没有什么乐趣。

基子在工作上其实有很多不愉快。

例如,即使工作十几年,依旧不会用公司的打印机。

因为年龄大还单身,总是被年轻的女同事背地里说闲话。

有次,她在公司发现了一个已经馊了的西瓜,感叹一句还没被吃掉就坏了真可惜,结果被女同事当面奚落。

当然,基子从来不会还击。

直到有一天,唯一的同事兼好友马场捐款逃跑,她被叫去问话,才第一次硬气起来。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日剧开头,一个老实人不想再被忽视、被欺负,接下来,一定会有新的角色出场,治愈这个老实人,让她重新振作起来。

但难得的是,基子没有用谈恋爱来解决问题。

她从父母家搬出去之后,看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生,试着去理解和容纳别人的生活态度,渐渐懂得第一次见面教授说的那句话——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你这样的人,也是可以的。

绊子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画不入流的漫画,口袋里只剩下八十日元,但是她心里装着的永远是明天的稿费,所以从来不为没钱的今天而发愁。

教授穿着非洲朋友送她的草编裙走在大街上,助手嫌丢人,假装不认识她,迎面而来的棒球少年也把头撇过去不看她。但她偏高兴地大喊,加油啊!

这些人的人生,都是基子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

毕竟基子连吃仙贝都要吸着吃,以免饼干屑洒下来把桌子弄脏。

活在诸多条条框框里的基子到了34岁才发现,原来人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而非规则去生活啊。

从小存了满满一罐硬币,当初和自己约定存钱的朋友早就把罐子摔碎,拿里面的钱买了画笔,成了小有名气的画家。

基子虽然信守约定,却是个默默无闻的人。

她大受刺激,决定用这些钱买一件让自己脱胎换骨的东西。

最后她找不到想要的东西,反倒给家里的客厅安了空调。

那一刻,她突然有点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了。这是她第一次为别人花钱,原来别人快乐,她也会跟着快乐。

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只有像绊子和教授那样,坚定为某种事业或理想奋斗的人才配得到快乐呢?

还是说,只要问心无愧做令自己快乐和满足的事情,即使没有成为厉害的人,也是值得去过的人生?

教授对基子说的话,也许能给你答案。

02

我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剧。

尤其是在毕业季,有人要填志愿,有人要选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所选的专业或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生活方式。

可是对于有些人来说,连自我意识都很淡薄,又谈何对未来的生活负责呢?

基子34岁才意识到自己的平庸,才决定脱离父母独自生活。在我看来,一点也不夸张。

不仅不夸张,甚至还过分真实。

在那些五光十色的新兴领域背后,在那些年纪轻轻就站在众人目光焦点的佼佼者背后,永远都有更加沉默的群体存在。

被鸡娃长大的人,真有那么多选择的自由吗?

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地方长大的人,都能成为人上人吗?

那些始终找不到自己擅长领域的人,仅靠后天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吗?

我弟不仅为填志愿发愁,也为选专业发愁。或者说不是他发愁,而是家里人发愁。

因为他没有想选的专业。

高考对他而言更像是一场任务,任务完成,选什么专业并不重要。别问,问就是“听我妈的”。

当我反问,“你准备听话到什么时候呢?以后遇到喜欢的女生,你妈不同意,你也要听?”

他摇摇头。

但什么时候才能自己做出选择,对他而言,将是未来人生一次漫长的课题。

迷茫的人追寻自我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

追求自我的人同样不分年龄。

年轻的时候追求自我仿佛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人到中年,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生活的意义,亦是影视剧值得展现的话题。

从前的基子被外界的环境推着往前走,仿佛是上帝为她写好了剧本,只需要做个遵从“普通”人设的木偶人即可。

马场成为通缉犯后,基子猛然意识到,同样对现实不满的马场敢于用极端的方式抗议,而她却连独立生活的勇气都没有。

她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却依旧对自己感到失望。

有电视台想买马场的生活照,她回家后立马算了一笔账,觉得自己要赚翻了,兴奋得不行。

冷静下来后,基子又很自责,为什么没有拒绝呢?为什么想贪小便宜而忘记了友谊呢?

她由此推论,大家歧视她,因为她是一个不够好的人。

绊子连忙安慰道,如果换做她自己,也会忍不住诱惑的。

普通人都会犯错,因为人性如此。犯了错,知道反省、改正,就像是在自己的人格上打了一个补丁。

接受满是裂痕的自我,不断对这个自我修修补补,然后每一天都是新我。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即便没有耀眼的魅力,却依旧可以对自己说一声:

意识到自己不好,已经很伟大了。

某天,基子突然想到二十年后的自己,似乎还是碌碌无为,每天围着琐碎的事情打转,依旧不会用单位的打印机,依旧被年轻的同事嘲笑,突然很害怕。

她害怕自己二十年后过得并不开心。

但她没意识到的是,从她决心离开家独自生活开始,她已蜕变为一个全新的基子。

这个新的基子愿意聆听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鼓起勇气请求领导给予自己应得的夸奖。

她还交到了好朋友,无意中打开了绊子心门。

她拥有了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负责的能力。

也就是说,从此以后,是她主动选择了这样“庸常”的生活:认真上班,下班了和朋友喝茶、聊天,或者在空闲的时间什么都不做,发发呆也很好。

故事最后,逃亡的马场终于和基子相见。她拿着飞机票,邀请基子和她一起逃离现在的生活。

而基子,这个曾经渴望成为马场,渴望逃离的人,选择了明天的购物清单。

她没有说出口的是——

虽然依旧害怕明天会发生不好的事,但她已经不想逃跑了。

她相信在34岁有勇气做出改变的自己,也有勇气承担起未来,在对未来喜忧参半的期待中寻找活下去的理由。

03

就在我打算拿《西瓜》开导我弟的时候,我发现他好像已经自己从之前的沮丧中走出来了,整天抱着游戏机玩得不亦乐乎。

说起大学生活,也有了新的期待。

我说过的话,对他是否有用呢?

不得而知。

但我依旧为他高兴。

毕竟,就算教授是金句大王,就算她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最后能改变基子的,还是基子本人。

其实这也是《西瓜》要讲的主题之一。

《西瓜》是许多人心中的“神剧”,在我看来,它的“神奇”有两点:

第一,在几乎没有戏剧冲突的环境中,剖开普通人内在的精神成长。引发人物顿悟的事件,通常是不起眼的小事,比如烂掉的西瓜,装满硬币的存钱罐,或者仅仅是一场闲聊。

在编剧笔下,这些随时都会从脑海里滑走的小事,变成了生命经验里闪闪发光的永恒。

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笔力。

第二点是《西瓜》在极短小的篇幅里刻画了生动的女性群像。

不仅如此,很多女性都有着完整的成长弧线,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在不断反省和顿悟,靠自己的领悟进入人生的下个阶段。

就像盂兰盆节(也就是中元节),三十年前去世的爱人的魂魄按照约定,要来带走教授。

教授在阴风阵阵中说出一番独白:

活着的人的时间,是不会停滞的,不像去世的人,一直停滞不前。

人是会变的。

基子变成了独立的成年人。

马场在逃亡的过程中,不断被孤独和虚无反噬。

她跑去警察局自首,却没人接待她,人们已经将她遗忘。

她来到母亲的墓前,却被警察追捕,不能给母亲上坟。

终于,她大喊道:

好痛苦啊!

用极端的方式逃离了庸常,最终却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

亲人,朋友,那些悠闲而快乐的午饭时光,夏天吃下第一口西瓜时眼睛都凉透了的爽快……

最后,马场放弃了逃亡。

她也变了,她不再想要吃昂贵的大金枪鱼,也不再想要数不尽的奢侈品。

她口中念着与基子约定吃火锅要买的菜,带着对日常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奔向警方。

基子的母亲,一个生活围着女儿转的妈妈,也变了。

当基子第一次拒绝回家,她表面凶狠,却偷偷给房东小妹塞了钱,请她多多关照基子。

当她得了癌症,希望基子能搬回家住,她眼眶含泪,说着“好寂寞啊”。

但女儿想要跟她回家,她又喊道:不要跟过来。

因为生病住院时,有人跟她说过木星和地球的关系。

如果木星的热量再高一点,变得像太阳一样热,地球就会被烧死。

而现在,木星离地球的距离不远不近,热量不高不低,反而可以很好地守护地球。

她若有所思地点头:

原来木星是地球的妈妈啊。

地球和木星,就像基子和母亲的关系。面对女儿的独立,母亲感到痛苦无奈,感叹一生勤勤恳恳,到头来却依旧逃不了空巢老人的命运。

但是,她断然舍弃对女儿的依恋,又何尝不是一种个人成长呢?

她主动拒绝女儿,比一个中青年选择担负起生活重担更加需要勇气。

这条路上,注定更加孤独,更加痛苦。

成长是终生的事,从来不受时间和年龄约束。当一个人决心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部责任,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尝试改变的人生,和经过思考的人生一样,都值得一过。

不要害怕自己千疮百孔,不断受伤又不断愈合结痂的伤口,不正是不枉此生的铁证吗?

这些女性形象实在太生动了。

升级打怪的爽文大女主千篇一律,而普通女人的生活却各有各的欢笑、泪水、嫉妒、不甘,以及释怀。

她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个个不起眼的个体,平凡的女儿,失落的妈妈,有野心却没能力的女职员,不受欢迎的变性人,五十岁依旧期待恋爱的女人。

除了教授之外(很显然教授承担了一部分“治愈天使”的功能),没什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剧里曾有一句台词,“女人的成功需要才能或者大胸”,但很快又推翻了这句话。

没有人催婚催生鸡娃打小三,也没人要求女性必须事业有成,必须像一个战士那样与人竞争,杀伐决断,成为人上人。

《西瓜》的“神”,不过是还原了普通人的挣扎罢了。

它试图解决的问题,有着很大程度的普世性,那就是普通人如何在充满成功焦虑的世界上完成自洽。

十集的体量,轻轻松松击穿了生活的本质,至今难以超越。

哎,就是玩儿。

以上这句结尾,针对近年来所有国产女性群像剧。不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