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贵:清宫内的二总管,戕害珍妃的凶手,晚年被军阀敲诈八万元

提起晚清的太监,不少人便立马会想到慈禧老佛爷跟前的红人——大太监李莲英,而对于宫内其他的太监,印象一般都不太深。
       特别是当时处于二总管地位的崔玉贵,在李莲英爆红的人气之下,曝光率却并不算高。按照常理来看,这位被世人所熟悉的可能性,不太大。

     然而,偏偏在光绪二十六年这一年,崔玉贵却得到了一个“露脸”的机会,并最终得以弯道超车,让历史牢牢记住了这位原本从未处于C位的太监。
         那一年七月,他杀了一个女人,一个被慈禧太后无比嫌弃,却让光绪帝无限惦念的女人——珍妃。

你不知道崔玉贵

崔玉贵,原名崔玉玺(一说崔治世),河间府崔张吉庄人。
     清代时期,河间府隶属直隶,这里的人除了进京打工方便之外,还因为地理位置靠近京城,当地一直盛行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当太监。
      后来,崔玉玺因为名字中的“玺”字犯忌,便将之改名为了崔玉贵,随后净身进入庆亲王奕劻的府中当差。

小崔玉贵在庆亲王府中待了几年,因为为人机敏伶俐,深得庆亲王的喜爱,不久,便被庆亲王认下,当了干儿子。
         既然两者有了这么亲密的关系,庆亲王便寻思着,给自己这个“干儿子”谋一份更好的前程。
    当时各个王府都有向皇宫敬献小太监的制度,于是不久,庆亲王便将崔玉贵送进了皇宫。
     而通过这种途径进宫的小太监,起点自然要比其他小太监们,要高很多。
      首先,有着庆亲王,这种铁帽子王、军机大臣的背景和扎实的后台,宫内各人自然都会高看崔玉贵一眼,谁也不敢欺负新人。
      其次,庆王爷的四格格从七岁之时,就入宫陪伴慈禧太后,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对于崔玉贵这个自家娘家来的小太监,四格格自然也是照拂颇深。

宫内外都有人,因此,崔玉贵当时在宫内的路子,平坦而且顺风顺水,后来,很会来事儿的崔玉贵又结下了一门重量级亲戚,成为了承恩公桂祥(慈禧太后的亲弟弟,其女后来为光绪的皇后)的干儿子。
         这位崔玉贵确实是个人物,能够得到朝廷内的大佬们的一致好评,因此,后来他后来能混到仅次于李莲英的地位,确实也无可厚非。
       不过,一般来讲,太监这种服务业,里面的内卷、竞争都很激烈,彼此互相踩、下绊子的情况十分常见。
        作为首席红人的李莲英,对于老二崔玉贵,理应防范加打压才是,但历史上,李莲英和崔玉贵两人的关系却相当融洽。

         这是因为,这俩人本来就是亲戚关系。

崔玉贵的老家离李莲英的家乡李家庄,两家相隔不到30里地,同时,李莲英的叔伯姑母,嫁给了崔玉贵的堂兄,从辈分上来讲,李莲英还得称崔玉贵为表叔。
        与庆亲王、慈禧老佛爷、李莲英这三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崔玉贵,虽然位居高位,却始终低调做人,也难怪后来能成为慈禧的心腹之人。
        既然是心腹,那自然要替主子办好事,扛好锅,于是,在光绪二十六年,慈禧交给了崔玉贵一个让其“遗臭万年”的事儿——害死珍妃。

杀妃的太监

  珍妃,他他拉氏,镶红旗满洲人,光绪十三年,十三岁的他他拉氏与姐姐一齐由广州北上,送选秀女。

   那一年,他他拉氏走入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走入了旁人无比羡慕的皇宫之中,她以为自己将拥抱一场繁华,却不知道,这里将会是她未来的横死殒命之所。
          随后,他他拉氏被选封为珍嫔,年轻貌美的珍嫔颇得光绪帝的宠爱,到了光绪二十年正月,因慈禧六旬庆典,经慈禧同意,朝廷晋封珍嫔为珍妃。
    当时的慈禧是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儿媳妇,后来会令自己那么闹心。
    在慈禧垂帘听政之下,年轻的光绪帝如同傀儡,这让走入皇室的珍妃,感到非常不忿。
    甲午战争之时,主战的帝党(光绪派),和主和的后党(慈禧派)相持不下,在朝堂上互相攻伐,珍妃的兄长礼部侍郎志锐等人,更是联名弹劾“后党”的代表人物李鸿章。

随后,慈禧发起反制,不仅发旨严斥珍妃等人后宫干政,将珍妃、其姐姐瑾妃降为贵人,随后还将珍妃心腹太监高万枝,送内务府立即扑杀,以达到杀奴震主之效。
     这一把,婆媳关系算是彻底崩了。
     虽然,甲午战后,珍妃虽然位号得以恢复,但婆媳双方的关系也只是面和心冷,到了“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对于这个爱干政的儿媳,更是厌恶至极,在囚禁光绪之时,也特别“照顾”了一下珍妃。
    根据看守冷宫的宫女们回忆,当时珍妃的情况,相当凄惨:

珍妃住北房三间最西头的屋子,屋门由外倒锁着。窗户有一扇是活的,饭菜、洗脸水都由下人从窗户递进去。珍妃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饭,也不许与下人接谈。
一天倒两次马桶。屋外由两个老太监轮流监视,他们无疑都是老太后的人。
     最苦的是遇到节日、忌日及初一、十五,老太监还要“奉旨申斥”,即代表老太后列数珍妃的罪过,当面指着鼻子训斥,珍妃则跪在地下敬听。申斥在午饭时分举行,完事以后,珍妃必须向上叩首谢恩。

就这样,珍妃和光绪一直在极度憋屈中挣扎、活着,一直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的那个下午。
    根据崔玉贵后来离开清宫之后,来到一个宫女家串门,闲聊时回忆:

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传完膳后,老太后有片刻的漱口吸烟的时间,……就在这时候,老太后吩咐我,说是要在未刻召见珍妃,让她在颐和轩候驾,派我去传旨。
    我就犯嘀咕了,召见妃子例来是两个人的差事,单独一个人不能领妃子出宫,这是宫内的规矩。我想找一个人陪着,免得出错。
    未刻,指下午一点至三点钟。崔玉贵虽奉了懿旨,还是找到管派差事的陈全福商量,陈全福让他带上在颐和轩管事的王德环。
    然后我们去的时候,景祺阁北头的东北三所正门关着,我们敲了门,告诉管门的一个太监,请珍小主接旨。

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愿意蓬头垢面见我们的,必须给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由东北三所出来,经过一段路才能到颐和轩。我在前边引路,王德环在后面伺候,我们伺候主子,向例不许走甬路中间,一前一后在甬路两边走。

小主一个人走在甬路中间,一张清水脸儿,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底下是普通的墨绿色的缎鞋(不许穿莲花底),这是一幅戴罪的妃嫔的装束。她始终一言不发,大概也很清楚,等候她的不会是甚么幸运的事。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我进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钱都能听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槽槽,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在史书上,对于珍妃的死,有婆媳吵架,珍妃一怒跳井之说,但更多的记载指向的却是慈禧指使,令人将珍妃推落井中而亡,而且所有相关史料都明确记载了,推珍妃的凶手是崔玉贵。
    大清立国数百年,太监杀妃的事情不多见,况且还被指名道姓地记了下来,崔玉贵这把,就算不想红,都很难了。
    那么为啥慈禧当初非要让崔玉贵办这事儿呢?

一来婆婆杀儿媳,本身传出去不好听,因此做这事儿的人必须是心腹可靠之人。

其次,崔玉贵这人可不单单是个伺候人的太监,人家会武艺,崔玉贵从小习武,即便净身入宫后,也一直没有丢下武功,因为武功高强,宫内太监都称他为“小罗成”。拖拉一个女人投井,让会武功的崔玉贵来干,自然是最合适不过了。

第三,戊戌变法之时,崔玉贵本人曾被慈禧派到光绪身边,打着“照顾”光绪帝的名义,来监视皇帝的一言一行。

然而,崔玉贵被派去好长时间,却一直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消息传递回来,“戊戌变法”之后,崔玉贵虽然没有被处罚,调回慈禧身边,但慈禧一直心存芥蒂。此番让崔玉贵下手,也未尝不是一次让崔玉贵彻底表明立场的试探。
       当时的崔玉贵奉了慈禧的命令,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照办。

     就这样,将珍妃害死之后,崔玉贵便跟着銮驾一路西行,直到光绪二十七年,慈禧与光绪再次回到北京城内,崔玉贵也回到了那座染了血腥的宫城。
          随后,珍妃的尸体被从井内打捞出来,为了表彰其“刚烈自尽”,掩人耳目,朝廷随后追封珍妃为珍贵妃,以贵妃礼安葬。
         但这种杀妃之事,瞒得过一时,却瞒不过一世,瞒世人或许可以,但想要瞒住光绪帝却很难。不久,朝野内外也都有了“珍妃被杀”的传闻,为了推诿责任,慈禧最终将这口锅扣给了崔玉贵——我当时是气话,他才是凶手
         随后,崔玉贵被削去二总管职位,打回庆王府当差。按说杀妃是死罪,但在慈禧太后的包庇之下,崔玉贵在躲过一阵之后,又被召回皇宫之内当差。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之后,昔日跟前的红人太监们,也纷纷树倒猢狲散,李莲英、崔玉贵等人也都先后离开皇宫,离开了昔日荣华、权力的中心,过起了平淡的生活。

出宫之后

清代时期,年老的太监们被精简出宫,一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回乡依附亲朋,靠着在宫内攒下的钱财,用金钱维持着亲朋对自己的照料。

另一个便是去恩济庄报道,投身于恩济庄的关帝庙、宅院之内,许多家乡无人、或不愿依附亲朋的太监们,便是选的这一条路。他们大多在年轻、掌权之时,便将积蓄投入恩济庄中,年老出宫,便来此处报道、养老。

“雍正十二年,世宗宪皇帝赐内监等茔地一区,名恩济庄,并于其地敕建关帝庙,于乾隆三年七月落成。”

像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后来便是在恩济庄养老下葬的。
但崔玉贵却没有走这条路,他既没回乡依附亲朋,也没有去恩济庄报道,而是去了另一个地方——立马关帝庙

这个立马关帝庙是光绪年间,由慈禧身边的太监刘诚印主持兴建,作为太监圈里的熟人,性格爽朗、爱交朋友的崔玉贵跟刘诚印的关系,一直相当不错。
     立马关帝庙当年建成之后,崔玉贵便花钱买了680亩地,捐给了庙内,为自己身后做好了打算。

因此,后来崔玉贵出了宫之后,带着徒弟们去的不是恩济庄,而是立马关帝庙,随后,崔玉贵便低调地在此休养。

原本崔玉贵以为,自己总算是平稳落地了,然而,晚清的崩塌,最终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其中就包括寄居在关帝庙内的崔玉贵。

王朝没落之时,晚清的皇室尚且难以保全,更何况这些已经出了宫的太监。对于外人来讲,这些没有靠山的阉宦,当年在宫内必然搜刮了不少钱财。因此,崔玉贵晚年之时就曾被某军阀威逼缴纳八万元,只是崔玉贵实在是拿不出来,正在愁苦之际,京城又传出了宣统皇帝被轰出宫门的事情。

大厦倾倒,自己这些昔日的奴才们更无可以依靠、评理之所,忧愁烦闷堆积之下,崔玉贵最 终患上了疽发背这种在当时的不治之症。

    1926年,六十五岁的崔玉贵病殁在立马关帝庙内,结束了其跌宕的宦海生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