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一本被买断的“畅销书”
01
楔子
最近这本书在地产圈里传的沸沸扬扬。本来我对前雇员对前老板唱赞歌的调调不感兴趣。可结果呢,听说前老板还把这本书买断了,这就多少有点耐人寻味了。
正好有朋友给我发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好奇心驱使我花了点时间一窥究竟。
作者吴建斌声明(全文):
我是一个作家,写过几本长篇财经小说和财经专著。2014年4月,我在加盟碧桂园后,开始考虑准备写一本有关碧桂园的书——《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
这本书交付出版之际,正值碧桂园取得行业销售量第一的骄人成绩。为避免这本书被过度解读,本人暂停了发行。然而,近日网站上却出现关于本书的断章取义的报道,并未经我同意上传内容。对此,身为作者,特庄重声明:
一、本书为文学创作作品,而非全部纪实,其中有我的情节虚构、个人思考和情景设想,请勿以本书作为碧桂园过往的发展事实反映;
二、我暂时未对外出售这本书,更未同意可以供下载阅读,目前网站出现的供公众下载阅读的行为严重侵犯版权;
三、个别媒体过度解读、扭曲了这本书的内容和文学性,也严重侵犯了碧桂园和我的合法权益。
这本书中采用的文学讲故事的描写方式,如果有些让大家产生误会,我非常抱歉!但请立刻停止该等侵权行为,我将保留、并在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特此声明!
谢谢大家关心!向大家致敬!
吴建斌 2018年3月1日
如果抱着猎奇的心态来看这本书,你会失望的。还好,良子对书从来都是不求甚解的,所以也没太大的遗憾。下面我从一个房地产从业人员(设计口)的角度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也不枉我在地铁上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成本。
02
房地产本质是金融业
一直以来,在几乎所有人的心目中,房地产是“实业”,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而金融业就没那么实在了。
金融业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房地产开发虽然造的是房子,但在碧桂园的商业逻辑里,要求6个月就要收回投资,至于房子造成什么样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了,资金的周转率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销售显得格外的重要。最鼎盛时,有几十万人在帮其卖房,连平安的保险经纪也参与其中。所以去年登顶(约6000亿的销售额)也是情理之中了。
近2年,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在10%上下,已经谈不上暴利了。但因为加的杠杆非常大,看看有多大!
截至2017年12月31日,碧桂园银行及其他借款、有限票据和公司债券分別约为1355亿元、319.13亿元、473亿元。这比上年同期的692亿元、292亿元及377亿元均有所增加,其中银行及其他借款同比增加近96%。
所以中国政府不让王首富把钱投在海外,还是有些道理的,因为首富的钱也都是借来的。
即使利润率不高,利润的总额还是不小的。按照6000亿的销售来估算,也有600亿的利润。
吴建斌上任不到一年内,碧桂园的银行及其他借款的加权平均利息率由2013年度的7.34%下降至2014年度的7.16%。
2015年年末,碧桂园银行及其他借款的加权平均利息率由2014年度的7.16%下降6.88%;期末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为6.20%。
2016年上半年,碧桂园银行及其他借款的加权平均利息率由2015年上半年的6.98%下降至4.92%。期内,碧桂园总借贷的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为6.33%。于2016年6月30日,碧桂园总借贷的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为5.76%。
吴建斌将融资成本从上任时的7.34%下降到卸任前的5.76%,接近2%的融资成本下降,这可都是纯利润啊,可谓居功至伟。
房地产行业能动用的资金量之大,加的杠杆之多,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俨然成了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房子也就成了金融道具。
03
空降兵VS近卫军
在地产体系里一直存在着“派系”一说,其实无可厚非。商场如战场,谁不希望自己的麾下有几员能攻善守的大将,冲锋陷阵。再加上领导的人格魅力和“金元政策”,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
在碧桂园这样的家族企业里同样有“派系”。笼统的分,可以归纳为“空降兵”和“近卫军”。
空降兵是以“三斌”为首的职业经理人。三斌”指总裁莫斌、联席总裁朱荣斌、首席财务官吴建斌,除了名字有重叠之外,三人均是中海系出身,有着多年的地产从业经历。
这支由中海系前员工组成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在过往几年碧桂园的飞速发展中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2013年到2016年,碧桂园的销售规模由1060亿增长到3088亿,一跃成为全国三强。
而近卫军一般指以创始人家族成员和“门生”(校招而来)组成的团体。这个组织更多通过血缘关系,知遇之恩等感情维系,而不仅是“钱”。所以关键时候,老板觉得更可靠,就像书中多次提到的“成博士”。
当然很多的地产体系里,社招和校招的待遇往往会设置成2个薪酬和晋升体系,社招人员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同样的“礼遇”。
碧桂园还开启了一个叫“未来领袖”的计划。我不清楚杨老板自己以前读书少,对学历有天然的敬畏呢?还是房地产行业确实需要那么多的博士来做科研工作。
以我对这个行业粗浅的认识,连拿地都不能精准测算(还会拿错地),用博士可能还为时过早。据我所知,华为可能是雇用博士最多的民企。作为通讯技术的排头兵,投入大量的研发人力和物力,确实是有必要的。
我找到两篇文章《【调查】2017年,中国最顶尖高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和《美国博士都去哪里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博士都去了哪里。
到底空降兵好还是近卫军佳,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固定的答案。
空降兵带来更多的是:完善的管理和稀缺的资源,这也是家族企业最缺少的。所以老板会愿意花重金去挖人。但空降兵的作用也是有时效性的。一旦整个管理体系搭建起来,原来的人脉资源为企业所用了。职业经理人的价值也就最大化了。后面必然是“分手”,至于是不是友好,全看双方的人品了。
所以,冲向五千亿的道路上,“三斌”开始解体。今年1月,时任执董兼首席财务管的吴建斌提出离职,朱荣斌后脚跟进。
而近卫军带来的是忠诚感,其实未必是忠诚。老板的依赖可以有所存放,当然关键时候确实能顶上,起不小的作用。对于那些家族成员,反正也下不了船,也只能同舟共济了。所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二代,不愿意继承家业,可能也是因为这种“被束缚”的感觉太磨人吧。
04
家族企业的利与弊
书中讲到了几个故事很有意思。
01.早年,杨国强以30%的利息借过高利贷,借5000万,银行当场扣掉了1500万利息。一年之后,杨国强不仅还上5000万,还自己赚了1000万。
02.2015年,市场行情并不好,但是杨主席要求2016年上半年要买500亿元土地,下半年要回笼此500亿资金并继续投下去。
03.在共享成就计划中,杨老板拿出20%的利润来分给表现优异的员工,所以大家都和打了鸡血一样。
从这3件事不难看出,杨老板是个赌性十足的人。也只有在家族企业中,才会出现这样的管理手法。
杨老板还经常在大会上打断别人的发言,自顾自的给员工发“指示”,(本书作者就因为在汇报公司战略时被杨老板打断,改为讨论大平层的设计问题,而生气良久)所有的员工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也是家族企业的特征。
现代企业有其制度的优越性,职业经理人有其专业的操守,会照管好企业,这些都很好理解。
但是民主带来的必然是权力制衡,效率折损。而家族企业更多的是老板的“独裁”。如果他是个英明的人,那企业将一飞冲天。如果是个无能的暴君,那企业就只能“呵呵”了。
我和碧桂园的朋友聊天,他们给到我的反馈很是自信:不管总裁是谁,即使阳光城把“三斌”都挖去了,他们也赶不上碧桂园,因为杨老板决定了碧桂园的一切。不过,回味下来,确实是这么回事。
家族企业有其管理不规范,老板武断,一言堂等等的问题,所以很多企业主开始反思并启用职业经理人,希望改善这些方面。
但家族企业也有其天然的优势,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
职业经理人往往会审时度势,选择收缩的策略过冬,不会冒险(个人履历很重要)。而家族企业则不然,会具有更多的远见和使命感。而这些是其他企业学不来的。而在努力和勇气方面,家族企业也会更好一些。
05
共享VS捆绑
书中多次提到了“成就共享”,到后来的“同心共享”和股权激励,良子不在内部(高高挂起),所以也无意于去了解具体内容。杨老板如果真拿出20%的利润分给下面的员工,这算是实打实的共享。
但我也从一些渠道了解到:
据澎湃新闻报道,曾经为碧桂园(02007.HK)管理层们带来巨额财富的项目跟投制度“同心共享”,如今却需要依靠总裁莫斌督促来执行。1月23日,公司下发了由莫斌签发的通知,要求对于定期跟投的项目,凡逾期跟投的区域总裁,自当月起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暂停发放其工资和所有奖金;除区域总裁外,其他逾期跟投个人,则将被暂停发放所有奖金;逾期一周的,逾期跟投个人需要离开现工作岗位。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本是一个非常公道的买卖。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杨老板”,很多人选择打一份工,就是为了图安稳。在行情好的时候,大家跟投热情是高涨的,而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大家自然不愿意了。
而碧桂园一年要干几百个项目,当然无法保证每个都是绩优股,摊上垃圾项目,让员工跟投当然困难了。
所以不要羡慕人家的企业,因为你的风险偏好决定了你现在的屁股坐在那个公司。
碧桂园是一家家族企业,干的项目又都在3,4线城市。所以工作本身不太有吸引力,更不用和一线城市的写字楼比工作环境和生活体验了。就连公司总部还在偏于一隅的顺德,所以很多人去了又走了。
90后,00后渴望的生活,工作方式也和房地产企业要求的吃苦耐劳、严谨有很大的出入。这也是光用利益绑定未必奏效的原因。
不管是共享也好
绑架也罢
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方式
每个人又有每个人选择的权利
不管来了也好
走了也罢
一切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