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万二街:天上的徽州石头城
【行走徽州】万二街:天上的徽州石头城
司马狂/文
对于歙县南乡人来说,万二这个村子的名字那绝对是如雷贯耳的,毕竟在歙南流传着“除了屯溪街,就数万二街”的民谚,足见其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我一直惦记着要去实地探访一番,却被自己的拖延症一直拖着,直到今年春节的时候,才邀着同学一道去了一趟。却不曾想,这篇关于万二的文章,又是一拖好几个月,这拖延症害死人啊。
万二村的得名其实与村内的村民姓氏有关,据1983年的《歙县地名录》记载,当时万二合记有209户,815人,因村内有汪、王二姓并居,而得名汪二家。后因两姓相互并存,以汪姓为村名似有不妥,加之汪与万在歙南方言中发音类似,家同街发音一致,遂更名为万二街。这其中亦不难看出前人对于万二此地人丁兴旺,街巷阡陌的自豪之情。
如今,车子可以直接行使到万二村的卫生站门口,那里有一片平坦地可以停车。边上的文化墙上,有万二的简介,山壁上刻着“万二街”的字样。边上有一眼水垒(歙南方言发音),一个水勺搁在石缝中,往来者皆可随意饮用这石缝间流淌出来的潺潺山泉水,那水清冽甘甜,饮之令人回味无穷。
古时的徽州乡人,建造自己的居舍总是懂得因地制宜,譬如阳产人建造土楼,便是深山中的乡人采用的方法。万二隔壁的山上,盛产那种一层一层的天然的类似青石板的石头,于是勤劳而又聪明的万二人,便采石来营建自己的村落。依着山势,一层层的石头被累成石磅和地基,远远望去,蔚为壮观,将之形容为徽州的石头城,亦不为过。
记得我的孩提时代,老家造房子,总是石匠先出马,打扎实了地基,方能建造房屋。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石匠这门极富艺术水准的技艺,早已罕见,再过不了多少年,在世的石匠们走了,我们或许只能在万二街,才能凭借着此处的石头建筑,想象着前人究竟是运用什么高超的技艺,才能垒造出如此气势惊人的石磅和地基的呢?一如,如今的我们,总是对着八脚牌坊想象几百年前的古人,究竟是怎么把石料立起来的一样。
沿着万二村内的石板路缓步拾级而上,你会觉着似乎身在半空中,抬头仰望着金乌,都比平日里近了许多,这不正是天上的石头城么?目睹着村子中虽然已经没有人住,却依稀能够辨识出当年风光的典型徽派建筑,你定然会如同我一般由衷钦佩着深山村落间的人丁兴旺和富贾当年为修老家宅子的一掷千金。
小学的时候,学过《晏子使楚》的文章,那其中形容齐国国都有个词叫“摩肩接踵”,虽然这个词语形容的人口众多,我却在走入万二街的时候,特别想用来形容万二的房屋。一栋栋的房屋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硬生生在大山深处并排而立。人行其间,反而感受不到其中的壮观,自远处而望,方知不易。
和大多数的徽州村落一样,如今的万二街也是仅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们留守在村子中。祖辈们曾经在外打拼多年,依旧回乡苦苦营建的人声鼎沸的深山街巷,现如今也落得人迹罕至。石磅上的青苔愈长愈厚,年轻的万二人,却一年也难得回家一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条屯溪老街,依旧车水马龙,甚至比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应了门可罗雀,一个对了门庭若市。
徽州别处大山里的村落,大多是以黄泥建房,毕竟砖瓦运进山来,徒然增添成本。万二街的那些个老房,大多都是砖瓦结构,只是岁月更迭,雨水冲刷着墙壁,加上边上房屋的拆除,那些个砖逐渐露出自己本来的面目。或许,这正是老房子们,对于自己如今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冷清的不满吧。
穿梭在万二街的街巷中,可以看到每条街巷的名牌,都颇有创意,尤其是万二两个字,这应当是万二发展旅游业迈出去的第一步吧。其实万二街发展旅游业还是颇有些优势的,完全可以定位为“天上的徽州石头城”,这是周边其他古村落都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只是,若想着发展旅游业,自昌溪路口入万二的这条路加宽扩建是必须要做的事情,然而一路进来零零散散的村落也有不少,真要这么做,难度可想而知啊,不过,我还是满怀着期待的。
已经荒废了多年的祠堂,如今正在逐渐修葺完善中,那不正是万二逐步复苏的前兆么?待到祠堂重开日,会有万众入山来。真切得期待着万二街能够逐渐恢复往昔的辉煌,那么歙南的整体旅游业态又将迎来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