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时大彬紫砂壶如何鉴定分析
据考古发现所知,最早的有款识的紫砂壶,为近些年来出土的时大彬壶。

时大彬还在世时,他的作品便已经成为达官贵人竞相收藏的珍玩,热爱尤甚者还将“时壶”作为陪藏品。他去世后,身后名更是达到了空 前的高度,据说“时壶”传到乾隆年间时已被看做是稀 世 珍 宝。传至今日更是少之又少,现今能根据图样出版可考,标署有时大彬款的紫砂壶一共是十三件,均为六十年代后在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收藏于各大博物馆中。
时大彬对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和铭刻等,均有深入的研究,成就卓 著。他善用各色陶土,或在陶土中掺杂砂缸土、碎瓦片,当时有“沙粗质古肌理匀”之赞语。

大彬壶艺在明代就享有盛誉,多见于文人记述。明许次纾《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时大彬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坚致朴雅。好仿供春大壶。自从他游苏州娄东,交接陈眉公诸辈后,制壶风格为之一变。制壶由大转小。据称,时大彬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每遇不满意的作品,即行毁弃。即打碎十之八九也在所不惜,当时茶风盛行,对壶艺要求很高。
关于时大彬一生制作的壶应该有多少,粗略的分析,根据上述三马堂藏时大彬23岁(见时大彬万历丙申年制壶)时就开始做壶,并一直做到清顺治年末(见上述时大彬丁亥年制“荊溪地名壶”)的证据,再以时大彬20天做一把壶的“中等速度”、以时大彬从20岁不到开始做壶,共做了70年计算,则时大彬一生大约能做出:150把/年×70年=10500把壶;如以时大彬10天做一把壶的“快速度”计算,则时大彬一生中可做壶21000把。

明代万历后期,宜兴紫砂茶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叫时大彬。时大彬(1573—1648),字少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 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
明人葛应秋《石丈斋集》收入的《瓦壶记》中这样描述时大彬:“壶既名四方,索者众,或三五月弗染指,或闭门便六七旬弗出,则解衣磅礴、科头攘臂而为壶,专气一神,得心应手……稍歉点,辙引铁椎碎之,虽从旁请乞,弗与。”时大彬壶对砂壶的热情与严格要求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