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语言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历史结构和特定的文化传统中
作为意象的物质外壳,诗词语言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历史结构和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因而具有多义性和暗性,具有很强的审美作用。我国古代文学审美趣味强调语言的含蓄美,沈祥龙指出“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令读者郁伊怆怏,于言外有所感触。”姜白石也说:“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这里所说的“意藏于内”与“含蓄”,都是外在可见的言语代码层面所呈之“象”所蕴含的内在意蕴,是语符系统所显现的具象感性画面所包蕴的主体深层体验空间,它依存语言而存在。诗词借助语言构筑的意象体系实现其语言指称的双层功效,一方面,它指向外在的客观世界,字面意义呈现的是具体的物象;另一方面,它指向意象内在的情感世界,而二者的结合,无疑能大大拓展语符的信息空间。
诗词意象
由于主体的审美意识是客观对象与主体心理、主体情志同构的产物,物象在主体审美理想映照下,被赋予了主体的感情、思想和生命,它既反映客观,又渗透着主观的心灵世界,心物因而成为一体,物象也就具有了人的生命、情感、人格和思想,有了人的内在之“意”,因而成为“意象”清代陈延焯认为:
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古人意有所寓,发之于诗词,非徒吟赏风月以自蔽或也。
诗词意象
这里的“诗外有诗”、“词外有词”,就是指语符之外的信息审美空间。在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审美交流中,这种由表层言语符号所提供的审美意象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富有极强的想象张力而产生“象外之象”,也即意象之外的意境,从而使作品神传象外,在思想情感上有着相当程度的深刻性。如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近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侍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诗词意象
上片借暮春景物比兴,以暮春时节衰残景象象征风雨飘摇的国势,“春又归去”是中心意象。风雨送春、落红无数、芳草拦路、蛛网惹飞絮等具体意象表现出自然风雨对春光的摧残,象征政治风雨对抗金形势的破坏,流露出词人深深的痛惜、呼告、哀怨的心情。下片词人以“佳期又误”为中心意象,融自然意象、社会意象、人事意象为一体,借典故进行比兴隐喻,表达因被闲置不得报国而感怨愤、绝望的心情。长门、佳期、蛾眉、千金、相如赋、玉环、飞燕、尘土、闲愁、危楼、斜阳、烟柳等众多意象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以美人失宠遭弃的典故抒发遭忌受谗的悲愤,以杨玉环与赵飞燕的悲惨结局警告朝中主和的奸佞小人。歇拍三句折回抒发自身哀怨,对日薄西山的南宋局势表示忧虑。
诗词意象
“闲愁”表面上指多愁善感的冷宫怨妇忧虑春光流走,实际是指作者被投闲置散、不能为国效力的苦闷。“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意象的并置,构成一幅凄迷感伤的画面:夕阳正斜照着被暮霭笼罩着的烟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这种衰败没落的景象,正是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的写照,是“闲愁最苦”四字的深化。哀伤之情融入落日黄昏画面之中,使“斜阳”、“烟柳”意象既是残春、日暮景色,更象征南宋国势的衰落,衰飒的春景与上片暮春景象相呼应,深深地融进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因此,“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从表层看,是具体的残春景象与“匆匆春又归去”呼应,从深层看,则是黯淡无望的国家形势的形象写照,是“象外之象”,蕴含了作者的焦虑与忧愤之情。
斜阳意象
全词表达了对国事危殆的忧虑、对群小进谗误国的痛恨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但词人并未用慷慨激昂的直白笔调表达,而是用意象隐喻象征,所以夏承焘先生认为,可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作为这首词的总评语,具有极深的意蕴。
再读读陈亮《水龙吟春恨》一词: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诗歌意象
同样是一个密集型春天意象的组合体。姹紫嫣红、百花竞放的芳菲世界触发了词人的愁思,下片追忆当年金钗斗草、青丝勒马等乐事与罗绶分香,翠绡封泪之悲情,眼前南楼归雁、疏烟淡月、子规声断等景象,又引起了词人的别恨乡愁,密集的意象投射出词人对中原沦陷的怀远之情。词人将自己的心理内涵凝集成象征意义,春景越美好,春恨越加强烈,在“春恨”的深处隐藏着“国恨”的感情,同样具有象外之意。清代词论家张惠言在《七十家赋钞目录序》中说:“夫民有感于心,有慨于事,有达于性,有郁于情,故有不得已者,而假于言。言,象也,象必有所寓。”
春天意象
这里的“有感于心,有慨于事,有达于性,有郁于情”便是作者内心之意,它包蕴于由语言所呈现的“象”里。由于言语代码所呈现的意象在表现情感时并不使用理性语词,而是凭自己的表现性或可感性表达的,因此意象具有多蕴性、模糊性。由意象化境界蕴含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审美意味,能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从而获得不同的艺术享受,品赏出不同的审美韵味。同一种意象,可以寄托作者不同的感情。同是秋天,人们可以歌颂收获季节的金色灿烂,也可以联想到萧杀、枯萎、衰亡的一面。秋预示着成熟和收获,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愉悦;秋季天高云淡,还为我们展示了清新高远的境界,如辛弃疾《水龙吟》中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词人用健笔扫出登高望远所见的秋光水色,“楚天”与无边的江水、广的天空结合,渲染出高远,清厉的气氛,境界阔大,给人以豪迈的感觉。
秋天意象
如秋天意象与表示金色的丰收季节的语词组合,那么,同一言语代码就有了不同的意蕴和色调,秋天就会以灿烂、丰满的暖色调呈现于诗词之中。而凛冽的秋气和凋零的木叶,往往触发人们产生悲凉心绪。秋季的物候特征与人生衰老的生命历程特征的契合,使苍凉萧瑟的秋景变成了人们生命意识的自然观照,外在之象与内心凝聚的人生坎坷落、时光流逝、忧患悲戚之感等结合,拓展了,“象”的天地,使主体之“意”获得了最佳的表现形式,形成深厚的悲秋意识。于是,秋风、秋声、秋夜、秋雨、秋水、落叶等便成了人们悲秋时最常选择的自然之“象”,它们与抒情主体互振共感,渗透着主体内心的悲凉,承载着深厚的人生意绪,大大扩展了主体的心理空间和思考深度,使“秋”脱离了纯粹的季节时候的意义,成为“残败、凋零、悲凉”的代名词,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并转化为一种带有典型性的集体意识,内化沉淀到人们内心,由此唱出一曲曲生命的悲歌。
秋天的意象
如柳永《八声甘州》上片: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全词不写愁字,不抒怨情,只是描写秋天的萧瑟悲凉,游子漂泊无依的悲凉情绪却融化其中。词开头两句总写秋景,点出季节、时间和寥廓高远的江天,“清”字与“秋”的组合,传达出悲凉萧索的气氛。暮雨、霜风、关河与带有鲜明情感色彩意象与“潇潇”、“渐惨”、“冷落”等词语结合,流露出凄凉冷清之感。由于言语代码内在的有机组合,这些表面上互相孤立的“象”通过“意”的内在连接而取得了深层的联系,充分表达出秋雨后的所见所感:秋风带来了逼人的寒气,雨洗暮空,凉忽至,凄然遒劲,令衣单游子有不可禁当之感。举目关河,秋天带来的肃杀凋零之气已浓,草木不芳,关山、江河一片凄凉,只有夕阳的惨淡余辉还挂在楼头上。
诗歌意象
“残照”与“当楼”的有机结合,使人们不由将目光轻轻转到作者登临送目的高楼上,这种组合不仅将“残照”集中于一个焦点,而且仿佛整个江天、关河、冷雨、凄风,统统集中于“当楼”,使人觉得宇宙间悲哉秋气,似乎一起袭来。几个典型意象的叠加,将难以形容的羁愁暮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三个句子构成了三层意思,秋风肃杀是一层;肃杀的秋风横扫关河,旷野空寂无人,使人难忍,又是一层;更何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这里又是一层,内心之意从表层之象而出,境界阔大,哀怨悲凉,隐含着江南游子思乡之情与飘零无依之感,流露出时间意识和生命的深层感悟。因此,同一个语符外壳下面,因“意”的不同,往往蕴含着不同的含义。一些含蓄多蕴的诗词,往往引起接受者不同的解读,以致争论不休,从而引发一些诗歌评论家发出“诗无达诂”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