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开的白塔寺成网红了?不,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它就红了
前不久,因为修缮关闭了快两年的白塔寺重开了,然后就看到有报道说白塔寺火了,和周边胡同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连带着旁边的咖啡馆都一座难求,不少朋友纷纷跑去逛。
看到这个消息,京范儿心头暗喜,因为我默默喜欢它已经很久了。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风景风情,亦或是周边吃喝玩乐,这地儿都具备火起来的潜质。哦,不对,白塔寺其实早就火了,100多年前就火了。
很高兴在这里把我知道的关于白塔寺的一切,包括多年来拍摄和收集的照片和大家分享,说说白塔寺的前世今生,以及附近的好去处。
白塔寺最早的照片,拍摄于1860年
首先白塔寺的本名是妙应寺,而白塔寺是民间俗称,因为寺里这座白塔太有名了,它是北京城区现存唯一的元代建筑。其实元大都时期在北京的历史遗存很少,而这么美这么大的一座白塔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白塔寺的历史可上溯至辽寿昌年间修建的永安寺。寺院在金末元初之际毁于战火,只有一座释迦舍利塔幸存。为了保存舍利并为新落成的大都祈福,忽必烈决定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在原址上建造一座新塔,就是今天的妙应寺白塔。建成后,这座白塔是元大都最高的建筑。
后来寺庙被烧毁,白塔幸存。明朝在塔前重建寺院,改名为妙应寺,规模不及元代的八分之一。清朝时,妙应寺成了一座喇嘛庙。清末白塔寺开始举办庙会,通过招商收租来补贴生计,后来它与护国寺、隆福寺、土地庙和花市庙会并称为民国时期的北京“五大庙会”,这时候白塔寺在京城就很火了。
白塔寺庙会有多火呢?《世界日报》1926年曾描绘了民国期间白塔寺的情景:“久住北京的人们没有不知白塔寺的,白塔寺的内部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杂耍场,其中如万福堂蹦戏、侯五德的乐亭大鼓最有叫座能力。二是货物推儿,卖的货色齐全,应有尽有,价钱比商店可以略为便宜,要是不掌眼就要上当。三是喇嘛茶馆,茶馆倒有四五处,每位水钱六枚,茶叶在外。”
据老人们回忆,当年白塔寺庙会每个月共开六天,热闹非凡,汇集各种文娱表演的中院是庙会中最热闹的所在。唱大鼓的、拉洋片的、说相声的、耍大刀的,各占一方。那些唱小戏的,用布围一下,就在里面演起来,入口处收钱的边收边喊:“五分钱看两出戏,《三娘教子》《空城计》。”在这里,老百姓花几分钱,就能图个乐和。
在其他一些跨院空场上,还有变戏法、拉硬弓、耍猴玩鸟、租小人儿书的,有些行当现在已经绝迹了,当年却是儿童的最爱。
老北京人去庙会,突出一个是“逛”字,玩的是一种心情,白塔寺庙会上有日用百货、布匹鞋帽、绳麻五金、古旧文玩,几乎包括了老百姓所有的生活日用品。另外还有勾人馋虫的小吃,价格便宜,质量却一点儿不含糊,味儿正、干净,花个毛儿八七的,就能吃饱,还挺香。
天王殿前的空场儿为山货、瓷器、草编类、木制品的专卖区。像老百姓用的搓板、案板、菜墩、笼屉都可在这里选择。天王殿西侧为布匹、鞋帽、化妆品和香料的摊位。可谓是品种紧多,许多商品是现在看不到的。
就拿化妆品来说,除了雪花膏、凡士林、梳头油等大路货外,还有一种叫“爆发”的护发油。摊位上还有用来擦手擦脸的“蜂脂”。百姓买回“蜂脂”,用开水化开,加少量植物油进行调和就可使用。由于“蜂脂”价格低廉,加工起来又不复杂,故为老北京城里穷苦人家常用的护肤用品。
在庙会里最吸引小孩的是演“小电影”的。这种电影是利用太阳为光源,通过手摇电影机来放映电影。银幕放在一个密封的布帐篷里,看电影的人可通过布帐篷上的一个个小窗户观赏到诸如《米老鼠》之类的小片。
白塔寺庙会是吃喝玩乐俱全,可以说是集购物、娱乐、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娱乐场所。与隆福寺、护国寺庙会上贩卖的古玩玉器不同,白塔寺庙会更加平民化,这也是它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
上世纪60年代初白塔寺庙会逐渐消失,它是最晚消亡的老北京庙会。虽然庙会不再,但白塔寺一带的街区仍保留着浓厚的商业氛围和市井风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附近的宫门口各类批发市场、老官园花鸟鱼虫市场等曾盛极一时。
其实白塔寺的魅力绝不仅仅是一座白塔,我最爱逛周围的胡同,带着浓浓的岁月痕迹,比如白塔寺东夹道,是我心里评出的北京最美胡同第一名!
太爱这条胡同了,西侧是矮矮的红墙,东侧是低低的灰房,红墙里面巨大的白塔俯视着你,压将过来,周围的一切变得渺小,一眼望去,就是岁月流年的最佳图解。每次路过这里都忍不住拍一张,慢慢攒了很多。
俯瞰白塔寺的最佳观景点是位于寺庙西边“白塔之光”青年旅社三楼的“莲咖啡”,据说那个观景露台如今一座难求。以前我去过很多次,除了周末假日人并不多,冬天的时候人更少。曾经在窗边看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白塔上,点一杯招牌的杏仁咖啡,温暖而惬意。
很多人不知道,还有另外一个更近的观景咖啡馆,就是白塔寺东夹道北端的“熊煮咖啡”。在房顶露台可以看到,隔着胡同就是巨大的白塔,端庄圣洁,有出尘的宗教的美感;而被一道道电线分割的天空下,是曲折的胡同,有世俗的庸常的欢乐。第一次看到这风景,感觉相当震撼,白塔寺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地方。
从阜成门内大街上看白塔寺,寺院比街面低数尺,仿佛寺院是被巨大的白塔,几百年压得沉陷于地下,其实不然,城市的路面在逐年升高,那是几百年沙尘暴带来的尘土。那是每一次皇帝出行垫道的黄土;那是经年累月维修路面加固的基石。白塔寺是阜成门内尚存的最古老的寺庙,“沉陷”是岁月在寺前留下的坐标。
古老的白塔寺街区这几年正在进行“再生计划”,尝试各种方式的胡同改造,有一些经过改造的小院,可以推门参观。而胡同生活最大的魅力其实是来自街坊邻居的温暖人情,外来者也可以在这里体会一下。
白塔寺北边的一条胡同宫门口东岔81号有一个“白塔寺街区会客厅”,是北京第一个胡同开放空间,经常举办各种活动,我曾经参加过聚餐,虽然大家都不认识,但是一起做饭吃饭聊天,其乐融融,很有胡同大院风格,那个菜,是一个胡同长大后来去德国留学的小伙子做的,真的太好吃了。
这附近的安平巷曾经还有著名的“徐记烧饼”,开了30多年了,关门的时候好些人排队,还上了新闻。后来搬到西四,据说最后还是关了,让人有些怅惘,这些胡同小吃,虽然只是简单的烧饼炸糕包子之类,但是寄托的却是北京人的乡愁。
从寺庙到庙会,再到如今的街道,北京这座城市的肌理虽然在不断发生的改变,但不变的是京城百姓对生活的热爱。这份热爱是什么呢?可能,就是昔日逛庙会,今天逛胡同的那种闲情逸致,和对惬意生活的不断追求吧。
北京资深媒体记者
书写不一样的北京故事
如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