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宋真宗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1083年4月30日宋神宗元丰六年四月十一),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后居临川(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18岁的曾巩随父赴京,以文相识王安石,结成挚友,登欧阳修之门,20岁入太学。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会试,曾巩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 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 襄州、 洪州、福州、 明州、 亳州、 沧州等知州。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追谥为“文定”。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 曾布、 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 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他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其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位列“唐宋八大家”。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格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主要作品有《元丰类稿》、《隆平集》。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王若水点评:
西楼依山面海,诗人卧于西楼,在诗中描写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海风雨图。
首句“海浪如云去却回”写海浪,“海浪如云”,来回翻滚,有排山之势。二句“北风吹起数声雷”写海风,“北风吹起”,震耳欲聋,夹杂着雷声,惊涛拍岸。海上的风浪裹挟骤雨即将袭来,诗人抓住海岸最震撼的时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画面,让人感受到雨前风吼、云涌、浪卷、电闪、雷鸣等雄伟场面。三句“朱楼四面钩疏箔”的“钩疏箔”意思是把帘子挂起,“疏箔”即稀疏的竹帘,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只有关窗垂帘,哪有挂帘呢?这句引出末句“卧看千山急雨来”,原来这“千山急雨”正是诗人期盼的风景,他要在“朱楼”“卧看”这山雨的狂放,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全诗前面的一支雄壮序曲,在“千山急雨来”处达到高潮:诗人以开阔的心胸,表达豪迈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为的思想境界。而诗中的“卧”字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
曾巩以他的散文据“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以诗出名,但这首小诗置于宋诗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逊色的。钱钟书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可以完全看得出来。
《上元》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捻霜毛。
李都蔚点评:
上元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即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上元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诗人曾巩生活于北宋,当时的上元节也是热闹非凡。年轻人宝马金鞍,彻夜喧嚣,意气风发,青春豪爽。明月照耀,满街的月光如流水一般幽远,正月十五的望日,华灯密如繁星,流光溢彩。根据玉漏(古代计算时间的装置)而报时的更鼓声随风穿过花丛,频频传来,诗人倚近朱阑观赏美丽的景致目不暇接。这前六句描写的景象诚然很美,但毕竟落入先人们的窠臼,此诗妙在最后两句,笔锋急转直下,面对青年人的豪气意兴,诗人自叹弗如,自嘲唯有勉强喧闹,自己已是步入老年了,脑子里专爱搜索往事,不禁感叹鬓发已白,年华易逝。
这个一年一度的传统节令,年轻人有他们的快乐,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回忆,真的是岁月如水,光阴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