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虐待性创伤的神经影像表现
头部创伤是导致受虐待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远期致残的主要因素。对所有可疑受虐者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是十分重要的。头部平扫CT能发现颅内出血、脑水肿及颅骨骨折,所以被常规使用。MRI有时用来更好显示脑外积液、判断空息者脑实质梗死或缺血,以及评估轻微剪切伤。头部超声检查在非意外伤的神经影像中无重要价值。
硬膜下出血是虐待性创伤的最常见颅内表现。和成人一样,急性硬膜下出血在平扫CT上呈高密度,由剪切力撕裂汇入硬膜静脉窦的皮质桥接静脉所致。硬膜下出血在损伤中不具特异性,所以鉴别意外性和非意外性创伤时需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由于非意外性创伤是剪切力而非直接冲击伤,因此硬膜下出血的部位多为双侧且远离颅骨骨折处。急性硬膜下出血必须与大脑镰及小脑幕(婴儿期明显)鉴别:前者在平扫CT上为硬膜非对称性或结节状增厚,而后两者呈对称增厚的稍高密度影。
不同时期的硬膜下出血同时存在时也可能提示虐待性创伤,但不具有确诊意义(图-1)。使用头部平扫CT诊断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出血时可能存有误区。亚急性出血的密度可能与脑实质相似,因而双侧对称性硬膜下血肿较难显示。此时MRI有助鉴别,亚急性出血的信号与正常脑脊液信号截然不同,在T1加权像及FLAIR像均呈高信号。双侧慢性硬膜下出血与脑脊液密度类似,可能被误认为是婴儿良性扩大的蛛网膜下隙。慢性硬膜下出血的特征为缺乏或少有血管及占位效应,扩大的蛛网膜下隙内见血管穿行,缺乏占位效应。
弥漫性脑水肿可由严重剪切伤(例如摇晃婴儿)或室息引起,表现为双侧脑室、脑沟及基底池对称性消失。CT图像上大脑呈均匀低密度,灰白质密度对比消失,但小脑通常免于受累,相对于肿胀的大脑呈高密度,即“小脑反转征”(图-2))。
颅骨骨折在幼儿非意外性创伤中的发生率高达1/3,提示虐待性创伤的特征有双侧受累和骨碎片分离,但不作为诊断依据(图-3)。
重点
及时诊断头部非意外性创伤是必要的。许多持续性损伤(如硬膜下血肿)可能需要神经外科紧急治疗,否则可能后遗神经胶质增生或脑萎缩。虐待性创伤的影像学证据有助于社会服务组织介入案件,并帮助受虐儿童脱离危险环境。
临床相关知识
被虐打伴头部创伤的儿童可能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包括精神状态改变、嗜睡、易怒、抽搐、擦伤、面部或头皮肿胀,以及被发现时出现衰竭、呼吸停止或死亡山。
鉴别诊断
新生儿产伤的表现可能与非意外性创伤相同,可见脑外出血及颅骨骨折。分娩相关性出血通常在出生后6周时吸收,而骨折通常在6个月时愈合1]。产伤不会同时存在多个时期的损伤,否则应高度怀疑虐待儿童的可能。
1型戊二酸尿症(glutaric aciduria type 1,GA1)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可能与头部非意外性创伤类似(图-4),可以表现为巨头畸形、癫痛、运动及发育迟缓。GA1患儿存在不同时期的硬膜下积液伴出血,合并脑萎缩,甚至视网膜出血。确诊GA1需要代谢及遗传学筛查。
要点
头部非意外性创伤在影像学上常与意外性创伤或产伤相混淆。硬膜下出血是头部虐待性创伤的最常见表现。如果硬膜下出血为多期共有、双侧并远离顿骨骨折处,提示可能为非意外性创伤。双侧分离性颅骨骨折也可以提示非意外性创伤,但不具确诊意义。
图1-1
7个月女婴,头部非意外性创伤。A.头部平扫CT显示不同时期的双侧硬膜下血肿(白箭)。左侧血肿含有急性出血的成分(黑箭头),密度稍高于右侧。B.颅骨三维容积再现重组图像显示右侧顶骨星状非凹陷性骨折(黑箭头)。C.磁共振轴位FLAIR像显示双侧硬膜下出血(白箭)。左侧出血内见液-液平,说明存在不同时期的出血产物
图-2
11个月女婴,虐待性窒息。头部平扫CT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双侧幕上脑实质(*)呈弥漫性低密度,灰-白质密度对比消失。小脑(C)未受累,相对于大脑呈高密度,即“小脑反转征”
图3
3个月男婴,头部非意外性创伤。CT三维容积再现重组顶部图像显示双侧顶骨骨折(黑箭),右侧骨折端分离。双侧分离性骨折提示虐待性创伤,但不作为确诊标准
图4
1岁男童,1型戊二酸尿症。A.磁共振轴位FLAIR像显示多个时期的双侧硬膜下积液(白箭),常被误诊为非意外性创伤。B.FLAIR像显示双侧基底节(白箭)及脑室周围白质(白箭头)呈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