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备考基础题型专练:语段综合系列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 )。一辈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技艺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抱定一个信念,兢兢业业、孜孜以求,承接前代的真传,就有底气给后世一个交代。
传承即是荣耀。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吴文,一张嘴说尽世间百态,师父魏显德掌握巴蜀1500多个故事;以毛胜利为代表的宣纸工,让“薄如蝉翼洁如雪”的古纸重现于世,他们的老师是千年前的能工巧匠;钻研彩塑30年的鲁勤学,改写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我的老师就是敦煌莫高窟”……无论是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还是家庭熏习、师法古器,前人筑基扬帆,后人接续起航,传承便也是“活”的了。
匠心是技艺的灵魂,要修习更要传承。这不是拜师摆宴的形式,也不是盲目移植的轻慢,更不是以传人自居的炒作,而是让存乎一心的精细环节、精巧工序、精准节奏,能留存于时间、流传于世间。( )。几千年来,那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风韵。因为是器物留下了技艺,所以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
1.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拟 对偶 夸张
B.比喻 排比 引用
C.对比 比喻 排比
D.比拟 对偶 引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应怎样修改最恰当并说明理由。
3.在文中括号处补写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皎洁的明月,轻敲古人的窗子,清澈的月光,在屋子里漫步,映照着轻薄的床帐,温柔且薄凉。那个时候的明月,是什么样子呢?年轻,俊朗,温柔,多情?我想,肯定要比唐朝轻敲李白窗棂的明月,年轻许多吧。在李白思乡情切、夜不能寐的时候,那轮唐时的明月,去轻敲李白的窗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因为这首《静夜思》,唐朝的明月就被赋予给了许多的情感,让人联想颇多,感怀颇多。举头望,低头思,天上是一轮明月,屋里是满地青霜。他起了相思,起了苍凉。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就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句。月亮,还是故乡的最多情。只是,( )?我想,唐朝的明月,一定是比秦时明月苍老许多了。
1.下列各项中,和画框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么多的情愫被诗人们赋予了唐朝明月,怎能会因情而逐渐苍老呢
B.唐朝的明月被诗人们赋予这么多的情愫,怎能不因情而逐渐苍老呢
C.这么多的情愫被诗人们赋予了唐朝明月,怎能不因情而逐渐苍老呢
D.唐朝的明月被诗人们赋予这么多的情愫,怎能会因情而逐渐苍老呢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民众生活_________,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_________。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_________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_________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息息相关 洋洋大观 寄予 进而
B.休戚相关 洋洋大观 寄托 因而
C.休戚相关 蔚为大观 寄予 因而
D.息息相关 蔚为大观 寄托 进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B.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C.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D.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一些传统艺术被改编得面目全非。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不仅要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还要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
B.为了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就会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能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
C.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D.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如果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就能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答案:1.B
2.与其说是器物留下了技艺,不如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结合上文来看,这一句强加因果,应为选择关系,属于关联词语使用不正确。
3.工匠精神,离不开传承;传承的内容是技,但传承的关键终究是人
解析:1.A.“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是比喻,“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吴文,一张嘴说尽世间百态,师父魏显德掌握巴蜀1500多个故事;以毛胜利为代表的宣纸工,让'薄如蝉翼洁如雪’的古纸重现于世,他们的老师是千年前的能工巧匠;钻研彩塑30年的鲁勤学,改写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是排比,“薄如蝉翼洁如雪”是引用。
2.“因为是器物留下了技艺,所以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错误使用关联词语,由前文“几千年来,那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风韵”可看出“器物留下了技艺”与“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之间应是选择关系,应修改为“与其说是器物留下了技艺,不如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
3.第一处,上文说到“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下文“一辈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技艺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工匠精神薪火不绝靠的就是传承。
第二处,上文“匠心是技艺的灵魂,要修习更要传承”和下文“几千年来,那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风韵”知“传承的内容是技,但传承的关键终究是人”。
二、答案:1.D;2.B
3.因为李白这首《静夜思》,唐朝的明月就被赋予了许多的情感,让人联想颇多,感怀颇多。
解析:1.文中画框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和“归雁”自比,且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B项,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千尺”运用夸张,又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C项,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孤帆”代指船;以“天际”极言距离之远。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怨”和“度”分别赋予羌笛、春风以人的情感与动作。
2.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唐朝的明月”,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括号后面的句子,可知唐朝的明月应是“苍老”的,据此可以排除D项。
3.本句有两处语病。“李白因为这首《静夜思》”语序不当,导致中途易辙,可将“因为”调至“李白”前;“赋予给了”成分赘余,“予”即“给”的意思,可删除“给”。
三、答案:1.D; 2.A; 3.C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此处是说传统表演艺术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应该选择“息息相关”,排除B、C两项。再看第二空:“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蔚为大观”指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此处要形容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壮观,应选择“蔚为大观”,排除A项。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成分残缺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由于”,导致原句主语缺失,应去掉“由于”;二是“在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缺少介词“对”,应为“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A项,递进关系不当,应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然后再“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B、D两项中“就会”“就能”的表述过于绝对。
四、答案:1.B;2.C;3.D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以及”,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宁夏属于远地方,也发现了甲骨,用“乃至”突出范围广。“易于”,指可能性很大;容易。“容易”,形容词。①指做起来不费事的,如说时容易做时难;②指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如容易生病。比较词义,此处选“容易”。“尚且”,副词,表示依旧、仍然;也可作连词,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结合“至今”可以判断选“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然而”,连词,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因为下文有“但是”一词,所以用“虽然”恰当。
2.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是对上文的总结,和下文的“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在内容上没有明显关联之处,据此可以排除B项;“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和下文 的“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在内容上没有明显关联之处,据此排除D项;“由于”表原因,“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并不是原因,不能直接联用,据此排除A项。C项,由于紧接原因“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衔接合理,“所以”又呼应“由于”,“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和下文构成对比。所以C项最合理。
3.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介词结构不完整,应为“在……中”;语序不当,“已经”修饰限制的是“是成熟的文字”,表达的意思:“它是成熟的文字”这一现象早出现了,所以应为“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