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太吉丨叠村记

总第1373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从鲁班壑胸襟下一条龙脊似的峻岭向东望去,一条大道,衔山接原,似云飘玉浮,贯通东西;在大道的脉动处,镶嵌着四个村子:阳光下,片片村舍,展翼闪鳞,灼灼耀目;夜幕下,点点灯火,上接下连,天地辉映,一幅绝妙的山乡生息图!

这四个村子,上下栖居,高低守望,层叠分布,像四颗璀璨的珍珠,均匀地串缀在鲁班壑裙裾的下摆,在历史的时空中变幻着辉耀着,折射出不同的光色与风韵。

四个村子在同一条道旁,像一条藤上的四个瓜,一样沐浴阳光、一样孕朵结果、一样由青涩到红熟;像四个亲兄弟般偎依在母亲的乳穗边,曾经一起吸吮、一起成长、一起肆闹;还像依次叠磊的阶梯,底层叠支上层,互相依恃,村村连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个村庄四兄弟,最东边的村子是老大,名曰“北观寺”。他之所以说是老大,是因为他是大队部的所在地,是这个有着数千人生产大队的政治、经济、文化、医疗中心,是大队所辖几个村庄的“首府”。

在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子里,大队部的机关就设在这里:它最经典的标志是,一盘大大的院子坐落在村子的南端,有几亩地大,是一般社员的庭院不可比拟的;一架高高的广播喇叭杆子,耸立在院子的中央,顶端花开四瓣面向四方的银色大喇叭,日夜不断地播送着各种“通知”、“文件”、“注意事项”和高亢的歌曲等,真可谓空中喇叭一响,号令四面八方。

大队部最热闹的形式是,每隔几天或几月,就会有群众性的集会在此举行:那时,全大队几个村庄的上千人,会沿着山间羊肠小道,从上下南北东西四面八方,应召蜂拥而来,齐聚在大队院子里,听取干部宣布重大决定或传达重要文件部署。那种气氛,那个势头,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政治生活形式;目睹人们潮涌潮落般的不时聚散,村庄百姓心里,有一种不言的自豪与骄傲!

大队部最实惠的给予是,在那条穿村而过的大道南侧,有一座专用的院落——乡村供销社。这可是这一带数个自然村庄群众经济生活、物资供应的中心和焦点。从日常的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布匹铁器等百货供应,到农资土产收购流通,调活城乡,互通有无,这一座供销社一肩多挑,是农村社员的经济部和商业部,是众人称羡向往的热点。

大队部最神圣的地方,当数队部院子里的那三间卫生室。一男一女两个乡村赤脚医生,日夜盘桓在草药和西药杂混的药柜前,肩挎一具描红十字药箱,穿梭于各村各队各家各户,担当起全大队上千人口的身体健康大任,确实做到了疾病预防和“小病不出队”的要求,一般的头疼脑热、恶寒力软、受凉拉肚等疾患,几角钱的几片药几包散剂,常常就可解决问题。

大队部南侧还有一座更大的院子,那是队办工厂,几十亩的空旷。内有最早的榨油坊、铁匠铺,每日里传出“嘭、嘭、嘭”的沉闷打油声,时断时续,断多续少;还有叮叮当当像打枪一样的打铁声:印象里,那种特别尖锐刺耳的锤子声,据说是师傅手里小锤发出的敲击砧子声,是专门指点徒弟拢大锤击打方位的鼓点。他们人虽没几个,却将整个村庄搅了个透彻,远远的就能听到,能分辨主次,可猜想节凑,能演绎后情。后来院子里添建了翻砂厂,十多间宽大的厂房里,垒起了一座炭火炉,为县里的拖拉机厂铸造简易的机械部件,每天傍晚,穿着劳动布工装的“工人”,从向北开的大门里走出,他们给予社员高人一等的印象。

我出生在这样的农村“首府”,并曾在这样的“首府”连续生活劳动了三年多的时光。比起其他村庄,这里多了些许热闹和思考,少却了许多沉寂和静谧。每当听见大喇叭传出撩人的声音,我总会下意识地静立静听,看看有什么重大新闻或变故,心里是既烦扰又期盼;每当参加一次群众大会,总是找到既往同学朋友,权当一次免于请假的聚谈机会,坐在树荫下、墙角旮旯里,窃窃私语,壮怀激烈,家国天下,一番凌云志,几多前途愁;有时踱步至供销社里,面对还算“琳琅满目”的百货,似乎是怕忘记了物品的名称,东瞧瞧西瞅瞅,手插兜里却绝少抽出;对那几间神圣的卫生室里几位神圣的乡村医生,我充满敬意和向往,记忆里,很少与他们打过交道;至于那个大院工厂里的场景,对我是近前远方的奢想, 是可望不可即的“高级”职业,我只是无数次用平静的目光,远远地望一望或乜一乜,聊抒心中梦想而已。

这个“老大”村子的西边一里路的地方,按顺序是“老二”“小观寺”村子。这个小村,与“老大”同名带“小”,海拔比前者高出数十米,是典型的小山村,满打满算也就百十口人。虽然村名仅一字之差,地位相差却非一里之殊。除了没有“老大”所有可炫耀的地位优势感外,因地处林坡边缘,社员耕作劳动,大多只能轻身向下(下坡)、重身向上(上坡),村西是逐势向上的漫漫砺石坡林,几无田地,村东才是可耕作的田地,层层向下,收工时常常是负重而回(上)。这样的逆向生活方式,在他们的思想上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卑微意识,“肯吃苦”是他们的天然禀赋,褒扬的语气中略带小瞧的意思。这个小村的南西北三面栎林里,是我少年时经常光顾的地方,是我无数次驻足、留连、沉思、彷徨的后院,是我魂牵梦萦无限挥幻的蜀地,是我举笔搁笔思绪翻飞的圣堂。

“老三”村庄与“老二”仅仅相距二百余米,海拔高出身后的兄弟百米左右,名“南石窝村”(新标“李家庄”)。两村之间,鸡犬相闻,炊烟交融,一路相通,比邻相望;下村屋顶似乎直抵上村屋脚,一石遛下,可达下村。这个村子的耕地,几乎全在林间坡旁,零零星星,绺绺片片,不成规模,更土薄石厚,收成极少,难以糊口,几乎年年吃“返销粮”。生活在这样的地方,院落与院落之间,不似平原开阔地那样,排排座座邻居,而是了无规则,择地而栖,布局凌乱。由于环境封闭,交往稀少,村里的社员,似乎较少言语,述说交流成了与他们相处的一大隐性障碍。

再向上半里远近,就是“老四”了,海拔高出之前几个村庄约二百米左右。这个村子有个非常形象浪漫的名字,曰“石楼”村。“石楼”村并无石楼。曰“石楼”者,顾名思义,村子底下的地形地势,陡然抬高凸起,凌凌高峻,如楼俯视;且地质为砂砾大石,地下地上,是处皆石,此处建筑,石墙石顶,石门石路,房乘石势,虽庵犹楼,若楼更楼。记得曾经无数次步行去石楼村,村东那条近四十五度的坡面路,任何人力车辆,即便是空载,都须一步一步慢慢躬身推进;若稍微载重,则需付出难以想象的力道;当汽车爬行这段路时,须将档位挂在最低档,加大油门,全神贯注,心理上才有胆气、技术上才敢保证顺利通过。当爬上坡后回望,那种后畏后怕,真想说一声“再不来了!”

“石楼”村人居住生活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异于常人的身姿与性格。他们行走,明显的左右晃动,脚步高抬,踉跄如醉;竟至走夜间山路也如履平地,无惧石坎石沟石滩,若风过林稍马过平川。他们做事,险山敢闯,陡岩敢攀,胆大心细,气魄宏大。就连说话,也粗犷有力,似乎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能克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

但是,即便如此,“石楼”再高,也高不过在最底下的“老大”村子。从石楼村来到大队“首府”北观寺村,他们的举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的身份是讶异的“山上人”,他们的心理充斥着几分胆怯,他们的结局是依然要再回到高耸的“石楼”村,他们还要继续着难以改变的山民命运!

四个村庄,从山下坡塬逐级抬升到山上石山石村,一级比一级艰难,一村比一村贫困;如阶梯攀升,愈叠愈升,愈升愈高,却愈高愈穷。几百年甚而上千年,都是每升高一个梯次,就贫穷一个档次,“高”成了“穷”的隐喻词,是自然和历史铸就了这样的窘境和困局。客观现实与历史迁流的禀赋,使固有的存在难以改变。

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难以改变的事实,正在历史地大幅度地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发生着根本改变:

近几年,我多次回乡探视循游,蓦然发现,昔日这四个头“轻”脚“重”、 上“贱”下“贵”、“高”“低”倒置的连襟兄弟村庄,他们的身量地位,竟发生了幡然巨变;四个叠磊的村子,身份地位由上而下,真正是“上”为“上”、“下”为“下”,由高逐低,由富到贫。

自从政府在红旗渠畔修建整饬了观光大道以后,处于红旗渠畔的石楼村就返老还童,焕然一新,生气勃勃,气象万千:红旗渠帮扶着平坦光洁的花园式观光路,渠与路飘然腾达,村子仗渠路诗意发展,搏得四面瑞气,迎来八方观客;渠岸渠畔,林边岩龛,各式“民居”、“农家乐”、游园等服务设施,如山城雅居,雨后春笋,鳞次栉比;农家俨然别墅,村庄浑若闹市,瞬间不再寂静,日夜灯火绚烂!

“石楼村”真正变成了“楼”村:过去,白天是栎树叶覆满村子小道幽径,干柴、农家肥堵塞村子房前屋后,风蚀斑驳的黄泥墙,面面相觑,苍凉无言;夜晚,整村灯火寂寂不闻语,街路萧瑟行人稀,偶有狐狼天际嚎,村人戚戚在心里。现在,白天村首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游客摩肩接踵;村中时有人文研究者,寻迹考据探究,将古往今来积攒的看似古怪不堪的“家什”,仔细端详端详,深入解刨解刨,“石楼”中的件件桩桩,都成了外乡人、城里人狩猎的稀罕物,都具有了财富展示的价值。而夜晚,整个石楼村,俨然一跃成为喧闹的小型不夜城,县城里的俊男靓女,政界商务的公、民人士,屏退一身凡俗缠绕,相约徜徉在渠畔林中的凉亭下、农家乐的极具自然色彩的竹簚柴门里、土家饭颇有风味的佳肴慢品中,来一次梵山净土式的心灵洗礼,让身体与山乡山林山石通灵同化,使心性得以返归真朴,何其悠哉快哉!

石楼村真是凤凰涅槃,重生再生,脱骨换胎,春风得意了。她的经济指数和幸福指数是不言而喻了。她实实在在地盘踞在了“高处”,矗立在了“高处”,令之前的“老大”“老二”“老三”钦羡不已。

反观下面的三村叠兄叠弟:

“老大”依然是行政村的一个小小“首府”,却没有了昔日的所谓中心地位:喇叭不再频繁嚎声高叫,叫多了似乎也无庶几听闻;村办工厂早已偃旗息鼓,房塌窗破,断壁残垣,空留一片颓废供人遥想追忆;供销社承包给了个人,与街旁新开的几家商铺几无区别,商品客人零落;村子四围,还是那些地——似乎更少了,还板结瘠薄,还是那条河——河道破肚流肠,面目全非;整个村子风光不再,像遗落在偏角里的一只瘦羊;只有那间医务室,迁居于村子一隅,石墙黛瓦,低檐旧窗,仍是那位已届老年的女士夫妇顽强地在坚守着,在尽职,在“行医”,在走家串户,凝固成村里一朵古铜色的花铭;那条自上而下飘然而来的大道,新修的,水泥的,通亮的,除了村人逛跶,难见外人光顾,少却了许多城商现代气息;村里也没听说谁家是发达大户,似乎全村平等,众生芸芸,不波不惊,倒也平静。只是,平静的质里,是庸常无为,是人才匮乏,是经营无方,错失曾经的机遇。

“老二”和“老三”,处于自然地理的中间地带,幸有一条新修的林间观光路穿过村庄,为他们平添了许多令人遐想的发展空间。这不,人们会就近骑行或驾车,穿梭于这天然氧吧式的村边林中,在安静中寻得一份休憩,于高山和平野间,吸取一种精神上的平衡。已有一些客商,寻求在公路侧畔进行园林园艺开发,或进行商业化培植运作,其价值远景,其商业前途,充满无限想象。只是,村里村民,还在观望揣摩,还在懵懂茫然,他们不知道,这,也许是福,也许是祸:因为自然有规律,存在有必然,过于密集的开发,一旦打破原有的环境状态,得到的可能比失去的更多。想想子孙后代,想想更长的未来,人们或许会从一时的狂喜与铺张中警醒过来。

“老二”和“老三”,在此起彼落的大潮面前,若能守得住一份清醒清静,能慎终致远地思考规划,虽然稍现实显落伍落魄,但却可能是最为明智最为长久的选择,甚至可能在未来某一天,成为叠兄叠弟中崛起的后起之秀。

天光下,和风里,站在北观寺村东首,举眉西望:我欣欣远眺,我忧忧回想,我悠然观慕,那四个叠兄叠弟的村子!

2021年2月2日于栎风斋

作者简介

原太吉,河南省安阳市人,退职公务员,中国西部散文协会会员,《散文选刊》(下半月)签约作家;2017年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获得者;主要衷情于散文写作,素常从题材到文格,追求新古典主义范式,力求新颖博雅、独出心裁、自成一格。但踏入文学的园苑不长,文学履历尚浅,仍是一名文学小生。
座右铭:半生执杵为国宁,期艾为学作书生。
主编:风雨薇、绿柳
julichuanmei@yeah.net
(0)

相关推荐

  • 知青岁月(一)|作者姜秀芳

    知青岁月(一) 芳华岁月 作者/姜秀芳 编辑/琳雅(岳红华) 出品/丘山红华与生活艺术 岁月如梭,一晃青春已去两鬓斑白.望着落日余晖,思绪万千,人生记忆的长河里,装满了不堪回首的往事,装满了苦辣酸甜, ...

  • 中国的几个怪村,每一个风景都美轮美奂,你听说过或去过几个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许多城市都有高楼,十分繁华, 但是,在城市长时间逗留,无论如何都会厌倦, 在人们习惯快速生活节奏的时代,很多人喜欢去古香古色的地方寻找安静的村庄和古镇,接下来介绍几个罕见的村 ...

  • 陈武||下乡时的一件事

    我是老三届初中学生.那年正逢文革的教育改革,不能再考学校而回了原生产大队参加劳动,并当了一名民兵连的文书.由于运动同样涉及到农村,所以积攒下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需上级部门下去帮助解决,所在地的人民公社 ...

  • 雷泰平:乡土记 —— 东南小学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东南大学,在全国鼎鼎有名,而在我 ...

  • 【征文013】短篇小说:电影下山 (上)

    电 影 下 山 文//白杨 1 七里沟共有七个村庄,与槐树庄一山之隔却分属两县,从七里沟的龙泉河村上了三里坡就是幸福公社的槐树庄,虽然七里沟与槐树庄分属两县,但七里沟的七个村庄距幸福公社很近,村民们出 ...

  • 原太吉丨柳庐漫聊

    总第1457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子   一个月了,思想的沉淀愈加显得清澈:时间将那庐畔风景.那柳荫柳风.那湖光翠色,拨撩得像绿野仙踪像竹林流觞,翠微兰馨,新颖逸致. 那天上午,我 ...

  • 扶风丨 如到故园参秋山--漫读原太吉先生的散文

    总第1369期 图|扶风 版权©️归原作者 早几年的一个下午,太吉老兄说,到我书房里坐一会儿吧.可以往家里叫的关系,他是把我认为可以通家的朋友,这令人很感动,因为互相并不常见.家在洹上南岸,是个滋润心 ...

  • 【征文】郭增吉丨 血染当年姐妹花——记修渠工地上失去右眼和右手的郑凤先与陈秀琴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血染当年姐妹花 --记修渠工地上失去右眼和右手的郑凤先与陈秀琴 □ 郭增吉/ 文 写在前面的话 一条古老的淅河从西边的太行山奔涌而来,横贯整个桂林镇,逶迤东去.淅河北岸,红英南 ...

  • 李太忠原创丨买菜记

    买菜记 文/李太忠 今天早上到大雁塔散步,返回时在雁塔西路人行道上,看到一个农村老太太在卖菜,菜摊上只有自家产的两种菜,芹菜和豆角. 我问菜怎么卖?老太太说论捆卖,每捆5毛钱.我买了一捆豆角两捆芹菜, ...

  • 寻访朔州马邑一半村记

    寻访朔州马邑一半村记 公元1369年至2021年,时空跨度652年. 在时间流逝了六个半世纪之后,笔者终于寻访到了忻州枣涧贾氏家谱记载的迁移始祖贾善钦的世籍之地:朔州马邑一半村.准确地址是:山西省朔州 ...

  • 【西散原创】汪云飞作品丨砍柴记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一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 ...

  • 【在人间】原丽云 丨春末随笔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春末随笔 □ 原丽云/ 文 似水流年 不觉已近春末. 一 雨后的园子,在晨风中沐着阳光.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蔷薇秀美,猥实清丽,锦带妖娆.抢眼的绿充满愉悦. 槐香正浓,氤氲 ...

  • “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游化屋村记II刘春富

    ☆游化屋村记☆ ☆刘春富 化屋村,一个不起眼的村子,因习总书记今年2月3日,到该村考察调研,村子一下就出名了,旅游业也火热起来.因天公不作美,经常阴雨绵绵,起不了动身的念头. 4月24日星期六,天空晴 ...

  • 肿瘤免疫疗法首次成功已有9年,现在进展到哪里了?丨摸象记

    张煜医生揭开的"肿瘤治疗黑幕"话题仍在发酵.期间,不少人发声要支持癌症治疗的创新,并认为不应以指南打压临床医生创新. 免疫疗法到底能不能治愈癌症?曾经,一次成功的CAR-T疗法被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