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不趁机伐蜀,15年后才明白司马懿真高明

司马懿一生与诸葛亮有过两次交手,第一次是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也就是卤城之战,这一战司马懿被诸葛亮打得大败,损失折将,从此以后,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挑衅,不再出战,哪怕被自己的部下嘲笑为畏蜀如畏虎,司马懿也不出战,就是消耗诸葛亮。

等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仍然采取消耗对峙的方法,哪怕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自己,司马懿就是不出战,他对付诸葛亮的唯一方法就是:消耗。

史书上记载司马懿在听说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还要过问20军棍以上的处罚时,就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这多半是附会,诸葛亮执政蜀汉11年都是如此,又不是今天这样,再说了,如果这样就能证明诸葛亮会死,那蜀汉使者怎么会泄露如此”机密“呢?

司马懿与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甚至命令士兵在前线屯田,准备把北伐长期化和常态化,但由于诸葛亮操劳过多,积劳成疾,同时寿命也到了,在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时,病逝在前线,享年54年。

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得知了消息,于是率军攻打蜀军,但是蜀军主将杨仪作出一幅还击的样子,于是司马懿再次谨慎起来,放弃追击,这倒不是杨仪有多厉害,而是诸葛亮的政治遗产起了作用,因为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每次撤退,只要魏军敢追击,基本上会遭受重大损失,比如第二次北伐,蜀军撤退,王双追击蜀军,结果被杀,再有第四次北伐,蜀军撤退,张郃在司马懿的命令之下追击,再一次被射杀。

张郃之死已经在司马懿的心中留下了阴影,这还是司马懿亲自下令的,诸葛亮虽死,但蜀军会把这种战术继续运用下去的,这才是司马懿不敢追击的真正原因,蜀军因此而顺利撤退。

司马懿称赞诸葛亮

蜀军撤退后不久,发生了魏延和杨仪争权事件,诸葛亮在生前将兵权交给了杨仪,并且命令蜀汉大军撤退,但是魏延不愿意听从命令,反而烧毁了回汉中的栈道,同时攻击杨仪,最终魏延被杨仪所杀。

司马懿在得知这一事件后,认为这是一个攻打蜀汉的好机会,于是上书魏明帝曹睿,建议攻蜀,但是魏明帝不同意,因此这事就作罢。

司马懿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蜀汉,反而要向魏明帝上书呢?要知道司马懿当年攻打孟达的时候,可是不经魏明帝允许直接出兵的,8天时间行军1200里,直接到达新城,出其不意攻打孟达,一举斩杀了孟达,这个时候怎么就向魏明帝上书呢?

这就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

蜀汉内部发生了杨仪与魏延争权事件,对于曹魏来说,是一个进攻的好时机,但并不是灭亡蜀汉的最佳时机,魏延虽然被杀,但蜀汉根基并未动摇,而且诸葛亮留下的政治遗产都在,蜀汉并没有多大损失,只有一个魏延被杀,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都在,朝中的内臣有董允,将领有姜维、王平、吴懿等人,而且国力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日渐强盛。

魏明帝就算同意了司马懿的建议,也灭不了蜀汉。但是司马懿得到了这样的情报,必须得有所表示,司马懿本人也看透了此时伐蜀并无十足把握,所以假惺惺地上书魏明帝,而魏明帝当然也明白曹魏当时的处境,并不适合对蜀汉大规模开战,所以就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这其实是司马懿与魏明帝演的双簧戏罢了。

还记得司马懿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坚决不出战,部下嘲笑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假惺惺地上书魏明帝要求出战,魏明帝当然明白司马懿心思,下达命令不出战,同时派出了使者辛毗持节监督司马懿不要出战,于是司马懿对自己的部将说道:看吧,这是皇帝的命令,不让我出战。

魏明帝曹睿

这就是司马懿高明的地方,他早就看出问题所在,却把一切都弄得不像是他的建议,而是皇帝的命令,这样既上报了事件,又避免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行动,司马懿真不愧是个好演员,把生活过得跟演戏一样,这就是他最高明的地方

那么魏明帝为什么要拒绝司马懿攻打蜀汉的建议呢?并且终生没有再次攻蜀?

主要原因有以下原因:

一、魏明帝的敌人并不是只有蜀汉,还有其他。

魏明帝公元226年即位当皇帝,当年孙权就发兵攻打曹魏,227年,凉州西平郡发生叛乱,新城太守孟达发生叛乱,接连被平定,228年,诸葛亮又开始北伐,一北伐就持续了6年,这6年中,鲜卑人也在西北发生叛乱,再加上东吴不断地进行北伐,所有的一切叛乱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才开始消停。

蜀汉面对的敌人只有曹魏,但是曹魏面对的敌人有很多,有东吴政权、有蜀汉政权、有西北鲜卑人,有北方乌桓人,还有辽东公孙氏,魏明帝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无法集中力量对付蜀汉,所以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魏、蜀、吴三国地图

二、魏明帝在诸葛亮去世后松了一口气,有享乐的想法

魏明帝从226年当上皇帝之后,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才能有时间真正放松一下,从诸葛亮去世之后,魏明帝开始大规模修建宫殿和各种建筑,目的就是享乐,不断有大臣劝谏不要这么做,会劳民伤财,但是魏明帝不听。

魏明帝一口气大修洛阳宫,新建昭阳殿、太极殿、总章观、崇文观,还为生母文昭甄皇后建立祀庙,一系列的土木工程开工能打仗吗?当然不能,修建这么多宫殿要花费很多钱与人力、物力,不适合再进行大规模战争,因为魏明帝曹睿想享乐一下了,毕竟当了8年皇帝,一直很紧张,这个时候才真正放松一下,所以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三、蜀汉并不是曹魏的最大敌人

曹魏最大的敌人不是蜀汉,而是东吴,如果曹魏大规模攻打蜀汉,其兵力只能从关中经过秦岭进入汉中,这样的话就要把重兵调到西边,那东吴就会趁此机会攻打曹魏,毕竟当时的孙权还在世,而且东吴政权的实力远大于蜀汉,魏明帝无法忽视孙权在背后的偷袭。

魏明帝曹睿托孤司马懿

当时的局势和公元263年司马昭攻蜀的情况不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魏国变得更加强大,二是司马昭攻蜀时,东吴早就失去了进取之心,东吴当时的皇帝是孙休,虽然他派了丁奉攻打魏国寿春,但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并没有实质性地进行,而第二年孙休就去世了。

所以魏明帝才会拒绝司马懿的建议,其实司马懿早就料到这个结果了,但他得让这事看起来是魏明帝的决策,没有再像攻打孟达一样先斩后奏,这么做很高明,因为情况不同了,再这么做的话,会引起魏明帝的猜忌,以为司马懿想专权用兵,司马懿这么做就是一个明哲保身的行为,确实高明。

之后,司马懿升任太尉,这可是曹魏名义上的三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是大将军,司马懿仍然遥控指挥各地对外战争,得以在整个曹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当魏明帝曹睿安于享乐之时,司马懿却在曹魏军队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他将来篡权立下基础。

司马懿杀曹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曹魏人才断档,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先后去世,比如曹真、曹休、张郃等人,这些人去世后,整个曹魏人才青黄不接,能够在军事领域独当一面的只有司马懿了,魏明帝只能依靠司马懿,所以当辽东公孙氏发生叛乱,魏明帝就召令司马懿率军平叛。

司马懿只用了九个月就平定了辽东叛乱,这一年是公元239年正月,然后魏明帝曹睿突然去世,召司马懿与曹爽两人托孤,并指定8岁的曹芳为帝,正是魏明帝这一错误地托孤人选,导致了曹魏江山被篡夺。

诸葛亮去世四年多一点,魏明帝曹睿就去世了,如果魏明帝能活到司马懿平定辽东回来之后,他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可能会对蜀汉开战,但是他去世了,所以没机会再攻打蜀汉了,而之后就开始进入了司马懿时代。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掌权时代应该从魏明帝曹睿去世后算起,曹爽作为托孤人,与司马懿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虽然两人都是托孤大臣,虽然曹爽看起来地位还高一点,并且后来曹爽专权打击司马懿,看起来曹爽在政治斗争中赢了,实际上一切都是司马懿的策划,司马懿就是想让曹爽专权,因为这是除掉曹爽最好的理由,后来司马懿果然抓住机会发动了高平陵政变,除掉了曹爽及所有的政敌。

从诸葛亮234年去世,到司马懿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权力,仅仅15年时间,15年后才明白司马懿的良苦用心,司马懿之所以没有攻蜀,因为他算准了魏明帝不会同意,但他不得不这么建议,这就是他的高明。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guozhijun_lishi

(0)

相关推荐